本次优秀作品
我们为大家分享的是来自
朱龙晓、徐兴钰、陈琲霏、陈星宇同学
的2021霍普杯竞赛作品
《瑶木生花》
瑶木生花:符号化建筑构件新乡村经济
👀
项目背景
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遵循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城市发展迅速,规模工业和国际化建筑迅速建设。而乡村人口外流、人口结构失衡、农村产业发展滞后、乡村文化边缘化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乡村发展和传统村落的延续。现阶段,城乡发展逐步出现两个极端,在这个背景下,探究城乡关系,从中宏观区域层面探求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及对策的研究不断涌现。乡村发展逐渐转向从村民主体出发、以激活内部活力的发展为导向,逐步转变到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乡村的发展路径。一、选址
花瑶崇木凼村位于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是我国最大的花瑶聚居地,崇木凼,顾名思义,就是崇拜树木,花瑶民族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依靠古树和石头为其避风遮雨,故而视其为保护神而对其感恩,因此花瑶同胞十分热爱树木,崇拜古树,对古树的感情无比虔诚。古寨到处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群峦叠嶂,沟壑幽深,云雾缭绕。祖祖辈辈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崇木凼村古树林面积3.8公顷,有百年古树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28株,最古老的树距今已达1000多年。由于政府的扶贫政策,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是这个村的主要发展方向。年轻人在城市工作,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服务设施,教育资源的差距使得城市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乡村人口,人口外流所引起的问题会使得城乡发展更加的不平衡,并使得民族特有的文化难以延续,并逐渐的形成恶性循环,如何打破此循环便成为了关键性问题。在乡村振兴的探索中,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旅游业也成为推动城市和景区外围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逐步出现“城市型乡村”“近郊型乡村”“景郊型乡村”“旅游驱动型乡村”“景区带动型乡村”等概念,但乡村与城市之间、乡村与景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与资源聚集会导致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来自城市和景区外部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资源因素会对乡村的生产经营、空间功能、生活秩序和公共治理进行重构——城市力量和旅游发展力量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和地方真实性造成威胁。在这里就要论证真实性的意义,因信息,照片而在网络中流传的网红村落,与街头门口聊家常,有着族系关系的村庄相比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村落,而哪一个又能为村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鲍德里亚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帝国的制图员画了一张地图。地图画的如此详尽,最后大到覆盖了国土。在覆盖国土的过程中,它就被视为是真的国土。”——我们每个人无不因游弋于影像而神魂颠倒。好莱坞、波普艺术、网红、媒体——符号和图像不再和“真实”世界具有任何相符之处,而是创造了一种属于其自身的“超真实”,这种表现的序列不是“不真实”而是代替了真实。“洛杉矶被这些‘虚幻的场所‘所包围。‘虚幻场所’把真实和真实的能量输入都市。准确的讲,都市的神秘无非是一种无穷的、虚假的流通网络——它有巨大的占地面积,却没有空间或维度。都市,就像发电厂,核电站,就像电影制片厂。它无非是一个巨大的剧本和永动机器,需要这种老式的虚幻性构成,即童年的意象和骗人的幻觉,来维持它的交感神经系统”由此便可以确定解决方法,借助“网红经济”与“符号化”的消费为发展的启动提供动力,但乡村发展不能成为短暂的昙花一现,也不应完全被消费统治。应让乡村成为升级版乡村而非是翁丁古寨那样的“村民工作的场所”。使旅游与原本的乡村生活并列,而非侵占,两件事物一件是基于网络,基于信息化社会,一件是基于生活,基于人本质的感触。花瑶族人仍保留着“寄树认父”和“祭树消灾”的传统习俗。每年传统节日,未婚男女会成群结伴来到树林中对歌相亲。古树林作为礼仪活动场所,是村民间相互交流、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媒介场所和精神空间;作为娱乐场所,是传声村落传统习俗和民间文艺的核心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提取空间原型,对树木所提供的空间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技术对其进行优化,在对现有村民生活尽可能小的影响下,提供更多的功能空间,逐步对村庄内的各项功能进行升级,同时也将树木符号化,使其成为一个消费的代表,为创造景区影响力与提升消费建立前提与基础。
古树具有塔的意象,文化的象征,树下为人们提供遮蔽与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新功能融入,为乡村的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养老,文化交流与延续进行增加和升级。由此便可逐步完成新的建筑意象——树的形式。在形态的选择上我们首先确定建筑高度不能高过古树,对古树充分尊重,其次,因建筑功能是对乡村基本生活功能的附加,希望能将建筑建立在公共活动区域。我们提出了三种建筑形式:一、围绕古树做成祭坛式建筑,使建筑能对古树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又能对古树起到框景的作用。二、在古树上搭建平台与楼梯,将建筑空间布置在“树屋”中,将树上空间连接形成新的公共场地。三、根据古树的体量建立新的建筑,具有稳定但可变化的结构,成为村庄的意象。我们在三种建筑形态的选择上不断推敲,认为第一种相对与二三种方案来说难以构建“超真实”的存在,它所能带来的关注度是低于其他形式的,其次它会对原本场地进行侵占,影响原始的场地属性。而第二种方式会对古树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且一旦建造完成就难以更改,难以满足功能上的新城代谢,也难以适应乡村以后的发展。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式,不仅因为其高度符号化,还因有着固定的模数,可以进行随意的组装与搭配,这就使其能够适应更多功能,且在摆放的位置与数量上也更具有灵活性。
树木曾经在乡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也可以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这棵树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让年轻人在村庄也能获得收入,符号化的景点也提供了旅游的基础,从而延续了农村文化,人口的增加和人才的到来提供了新建设的需求,旅游业给农村带来了经济,为新建筑提供资金,从而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
1. 筛选出村庄的广场、空地、路径节点、林间空地等。
2. 为村庄进行第一轮的功能重构与补充——植入基础设施如消防,急救,应急住房,公共卫生间等。
3. 自上而下进行第二轮补充,为村庄增加新型功能如旅游民宿,与自然相结合的儿童教育场所,托老所等。
4. 将树植入后的初期,建筑辐射范围小,建筑之间的影响与联系较弱。但树并非独立存在,它们统一作用而构成完整的村庄形式。
5. 村庄建设逐步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树”建筑之间的联系逐步增强,整体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等,并通过旅游获取更多收入,从而逐步形成循环,村民能够按需建设新的“树”。
6. 逐步的,村庄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位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功能空间。影响力能够扩大到村庄作为城市的补集,而有能力缓解城市“内卷”现象,消化城市过剩资源,极大地降低了城市的矛盾,从而形成城市与乡村的新关系。
建筑形态生成
结构
以钢结构框架为基础,节点构造给予结构一定的柔性,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模拟树的姿态,突出符号化。构件的连接上采取模数的形式,能够与不同的立面和空间内容相组合。
空间
在空间搭建过程中,我们首先提取了村庄中具有特色的建筑形体以及空间,如村寨、风雨桥、鼓楼、凉亭、萨岁坛、戏台、寨门等等。逐步提取后我们将空间原型与我们所需的功能进行组合与改善,在同一个模数下创造出70种空间构件。
立面
立面采取了同样的模式,并在透明性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
形态
在形态方面,我们从人与人的距离出发,提出X=1、X>1、X<1三种模式,他们即代表着亲密或者应急的距离关系,舒适的交流交往关系和陌生安全的观察距离,也代表着紧凑,适中,疏朗的空间形态。
我们根据这样的逻辑生成了六套形体例子,分别用作不同的功能。
回应题目
新乡村发展模式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能使动力循环,不断地迸发出创造力与新的消费点。它既能做到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城乡资源分配,使城市与乡村双双收益,又能让村民享受原本的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原来的家变成了工作的场所,此后又因为这样的转变与建筑功能的不适宜,基础设施建造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类似于题目中所提到的“翁丁古寨”的境遇。与此同时,乡村的文化也应该得以延续与挖掘,借助于新时代的媒体等我们可以也有能力获得大量的关注度,宣传度,从而逐渐的将其变现,为村庄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概念提升
乡村和城市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是粮食作物等基本需求还是学习工作等要素,但不应止步于此,增强其之间的联系,使乡村成为城市并列的集合,代表着另一种生产生活模式。同时为近年来城市“内卷化“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新乡村的功能,形式,关系等等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思考,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去突破,也能从各个方向来找到解决办法,但问题在于仅仅是解决了问题,甚至可以说,国家实际做的明显比我们想的要多,那就要去决定或者是构思如何让概念进行生华。因此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三、乡村发展的动力能否从群众中来而非政府补助、要求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逐步的去解答,有时也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此时间内,最能明显感受到的情况就是知识像是打开的酒壶直接灌到了脑子里,在短短的二十天之内查阅各种各样的资料,科学和哲学同时且大量的学习,逐步的在脑海中形成体系,虽然很累,但依然还是很舒爽的感受。同时也想感谢各位老师,很多在各类论坛都难以找到的东西都能够得到了解,像是诸如wasp之类的空间构成方法,因为在学会这些方法的同时才能令人意识到——工具只是工具,再前卫的作品也是依赖于人的创造,以及长时间的积累与提炼,而不是完全依靠算法等随机生成。
图文来源 / 朱龙晓、徐兴钰、陈琲霏、陈星宇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介绍|
在图纸和五花八门的表达手法背后,是什么支撑了设计本身?在设计过程中又有哪些难点,哪些地方需要格外注意?你在做这个项目时候有哪些地方借鉴了别的建筑师 / 建筑项目,谁更值得学习?个人风格是如何养成的?…… 基于大家对于那些项目的好奇心,LAC特地推出【优秀项目集合地】栏目!选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的作品,从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大神在线回答我们的提问。
▲ 戳上方图片链接查看【优秀项目集合地】其他优秀项目分享
LAC空间学部 25、26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