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看到的新闻就是说,某某地方大兴土木,盖了一些没卵用的基础设施,比如大花园,大广场,给了一些单位钱,但是这些项目,运营维护也是需要钱的。
当地方政府没钱,可能就会看到一些新闻,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公交停运,因为司机没发工资好几个月了,也有学校老师没发到钱的。
想一下,是不是前几年经常听到这类新闻。
这是因为地方财政总钱就这么多,这里花一点,哪里花一点,过去的领导在位的时候搞了不少项目,停掉也可能不行的,当初很多现金流的账没算清,也不可能找老领导了,老领导说一定现在还是已经是退休了,或者是更大的官了,那么新来的市长,县长,就很头疼,因为财政没足够钱。
比如这个地方可能有100元能开支,但是过去的项目运营就要80元了,新上任的官员想做点实事,但是没钱。过去的运营能停下来么?可能是很困难的。
地方债务有的是在明面上的,也就是在预算内的。有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表面看不是党国的债,但是当年是政府主导的,或者就是政府下面的投资机构办的,导致了亏损,或者无法运营的项目可能不少。
比如一个区,可能投资了一些公路,表面上是投资公司的事情,实际最终还是要找政府,因为政府主导的。 或者当初投资的公司亏损了,发不出工资了,或者开发区运维不下去了,或者是欠了当年的供应商钱,这些都可能是隐形债务了。
按照一些参考数据,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可能是40万亿,隐形债务可能有60万亿。
债务当初很多都是贷款和当地银行借钱的。
那么化债可以得到3个好处,
1, 地方政府主管可以有余力去更好的运用地方财政的钱做事情,老领导给的包袱会轻松了。
2, 债务偿还给银行,银行有钱,资产质量提高,可以更好的去放贷款。
3, 一些债务一旦能化解,当年的公司的股东,员工,供应商,可能的各种三角债,欠薪,都有可能化解了。也有可能是烂尾的楼,有可能重新开工了,可以盘活资产。很多人得到解脱。
4,地方一些道路桥梁,公共服务得以保证质量的延续。
那么过去中央政府是要求各地自己解决。现在,财政部长说:一次性,大规模,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是兜底的意思。所以,城投爽了,一些供应商有点盼头了,银行的烂账有人管了。
大体我的理解就是这样。
利好那些股票呢?
我的理解,
1, 基建类公司
可能一部分钱会回流到基建公司,应收,欠账能收回来一些了。
2, 银行
巩固资产质量,化解掉坏账
3, 白酒
项目要一个一个化,喝酒是少不了的。地方政府有钱来启动各种新项目了,喝酒也不会少。
4, 一部分有大量应收的上市公司会获益。如果这笔应收,恰好在那个项目中,这个项目受益于化债,那么上市公司的债务也得以解套了。
化解地方债,最终是会惠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等于是把过去的老债务一次性妥善处理了,地方的前除了支付部分利息,还有余力搞项目,搞建设。等于变相也是惠及了民生的。
其实-降低存量贷款利率,等于是给有房的家庭一次机会化解自己的部分债务。 化解地方隐形债务,等于是发国债,全民平摊了。除非地方债务是美元债,不过基本应该都是人民币债,发了国债,不管是消了全部的债,还是延后了,都是有利的。
但是化债的买单者还是通过发行国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