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作为高校心理工作者,我经历了太多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心理健康、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种种误解。今天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很沉重,一方面深切感受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另一方面又感受到社会大众对心理疾病仍然存在很多误区,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鉴于此,今天写了这篇文章,做些科普,尽己所能。
文章有些长,不过认真看看有益!
我所经历的误解,你是不是也这样呢?
误解1:在大多数大学生眼中,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是给心理疾病患者看病的地方,一旦寻求了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就说明自己有“精神病”。就会担心受到周围同学、老师及家长对其负面的态度和看法,被贴上其不安全、性格缺陷、情感控制能力差等标签。最明显的是我们邀约学生来心理中心参加活动,他们会说“我又没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帮助心理问题学生做咨询,更多是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让同学们过得更幸福、更有效率,能够更好面对困难和挫折。
误解2:大学生们对心理疾病患者存有自动化的负面评价和情感反应。一方面对其它心理问题患者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危险的,不愿意过多地与他们接触,甚至断绝来往;另一方面,大家普遍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被周围的朋友、同学、家人,甚至陌生人所知晓,因为这会引起别人的偏见、怜悯和嘲弄。比如:很多同学对宿舍某个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有偏见,不愿意与之交往;不愿意让宿舍的同学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戴着面具生活。
误解3: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有心理困惑后都不愿意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他们普遍认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在咨询时就是普通老师说教的过程,并不能理解他们的困扰和疑惑,所以每当询问学生是否需要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干预时,部分同学出于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误解是不会主动选择去求助的。我做过一个调查,大学生有心理困惑后第一时间寻求帮助的对象,身边的朋友占72%,咨询师占3%,家长占15%,辅导员占1%,其它占9%。这样的调查数据让我感到非常震惊。
误解4:我们很多大学生的父母亲对心理疾病也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仅仅只是心情不好,不需要看医生,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心理疾病,也不愿意让自己亲朋好友及学校老师知道孩子有心理问题,甚至孩子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仍然不愿意带孩子到医院去做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另外,有些孩子被诊断为心理疾病后不配合用药,尤其是父母不让孩子用药,随意减药、停药,导致严重后果。
误解5: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存在误解。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很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概念理解是不清晰的。他们大多都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治疗,其实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其主要工作范围是为心理正常同学及遇到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发展性咨询和健康性心理咨询。例如,涉及到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问题、求学问题、恋爱、家庭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学校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与发展的咨询模式,重视咨询效果的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涉及的意识程度一般较浅,基本在意识层面。主要通过谈话来解决问题。而心理治疗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做的事情,面对的是心理异常的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来治疗。所以,有时候很多家长和大学生都不理解为什么学校有免费的心理咨询,非得要我去精神专科医院。
误解6:对心理咨询存在“咨询恐惧”。在现实世界中,学生会因为对未知的咨询产生恐惧而导致在选择治疗时产生犹豫和怯懦的心理。大学生因为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原则、过程、方法,会产生一些担心,害怕被卷入治疗模式中,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担心曾经的创伤被再次提及,担心心理咨询根本没有作用。
误解7:有不少大学生,因为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病耻感,就对自身的心理疾病不重视,就会拖了很长时间才寻求帮助,等来进行心理治疗时已经相当严重了。这种现象还比较多见,直接影响了咨询和治疗效果。
误解8: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替我解决问题,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万能的,一定能找到好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其实,心理咨询产生效果的根本动力在于自身的改变及行动,心理咨询师只是协助你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如果咨询师的想法和建议你不认同,更不愿意采取行动,那心理咨询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误解9:还有不少学校的老师也对心理咨询有误解,有些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过得那么好,哪里来的心理问题,就是矫情,不要管他;有的还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根本不需要心理咨询;有的学工管理教师把全部希望寄托给心理老师,认为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就是你心理老师需要解决的,干嘛要去医院治疗。
误解10:当然,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关注,也有不少大学生过分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常常一些很正常的情绪表现就过分夸大症状,担心会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常上网查询各种相关信息,导致误判,也因此产生强烈的暗示,越是暗示,问题就越重。
误解11:还有更无知的,一名学生已有非常明显的精神疾病症状表现,周围人都能看得出来,可是孩子的父母不认同,不愿意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坚持认为是因为孩子遇到了“神附体”,把神供养好了孩子就没事了,怎么说也说不通,就是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评估诊断。
作为社会个体,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心理疾病?
这里我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心理健康素养十条给大家普及下。希望对大家正确认识心理疾病会有所帮助。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所以我们都要重视心理健康,知道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2.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当前的社会现象是,很多人不愿意主动求助,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3.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失眠严重、兴趣减退或者丧失、精力缺乏、有悲观厌世的感觉、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减轻,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工作效率下降、无法正常生活,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严重是会出现惊恐障碍。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4.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5.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作为心理老师,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动起来,通过运动来改善症状,获得更好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很多学生坚持不下来,甚至认为这没有作用。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动起来就会有作用。
6.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去治疗,不敢让身边的人知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被歧视。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我们都应该给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歧视,不排斥,可以的话给予一些温暖的关怀。
7.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的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8.改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态度。要把精神障碍当成普通疾病,理解坚持治疗,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相信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他们首先是害怕,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歧视自己,而周围的人则怕患者危及自己。周围的异样眼光,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压力,阻碍了他们正常就医,回归社会,恢复社会功能。实际上,精神障碍(包括失眠、抑郁和焦虑障碍)其实就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这些病就像高血压、胃肠炎一样普通。它的病因大多来自于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及外界的心理压力。要学会科学和正确认知精神疾病,按照精神科医生的要求安心治疗。
9.消除一些“误区”,真的很重要。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看病真的不丢人,有心理困惑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大胆的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大胆的去寻求帮助,接纳是康复的基础;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会因为病耻感拖了很长时间,等来进行心理治疗时已经相当严重了。如果能早点到相关心理卫生机构进行测评检查,对心理障碍的治疗就会更及时有效。所以,家属不要以“病耻感”来回避对患者的治疗,越早确诊和治疗,只会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越有利;有些病人肯来看病,却不肯吃药,以为和医生聊两句就能好。从专家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焦虑、抑郁、失眠,如果自己能调整过来,一般不会到医院来看病。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医生也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就让其精神障碍好转。所以只要患者症状达到一定的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就应该按医学程序治疗。然而,客观现实是患者不愿意吃药,或吃一段时间就停药,从而造成病情加重或反复,用药的时间就得进一步延长,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要知道精神疾病用药都是要一段时间的,甚至长达几年;有的人吃精神药物,甚至只是安眠药,旁边的人看了就会说别吃,吃了会‘变傻’。其实,国内精神类的药物基本都是紧跟国际标准,其安全和疗效性都有相当高的保证,绝不可能导致吃药变傻这么严重的后果。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刚开始失眠、抑郁的人,把精神类药物当成毒药,生怕吃多了有问题,事实上,服用精神类药物原则上不会造成心、肝、肾等严重的损害,只是因人而异有些副作用而已。所以,一定记得,要按照精神科医生的医嘱来,这才是康复的关键。
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问题?评估以后怎么做呢?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了解心理问题的分类,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疾病。
第一类: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一般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冲突、恋爱中的失恋、就业焦虑、自我意识发展的滞后等都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你可以这样评估:
假设导致你目前症状的原因不那么强烈(如:和恋人吵架了、考试不及格了、同事关系不好了、家庭关系不好了、工作遇到点困难、宿舍关系不好了、父母吵架了、事情没做好自责了、被人误会了、遇到一些小困难了等),你现在的处境还可以,自己完全知道自己目前的情况,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是有时候不太舒服,情绪有些差,有些难过;你的这种情况困扰时间还不到2个月;你还能正常的学习生活,只是效率有所下降;你的症状没有泛化,还是停留在当初的事件上,不会因为其它不相干的事情也引起你同样的情绪表现;目前,并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躯体表现,只是有些失眠,没什么胃口,精神差点。这样你就可以大概率认为这可能只是一般心理问题。
怎么做呢?
1.接纳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抱怨,不担心,不回避,不遮掩,积极面对,也要学会让症状与自己共存,照样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
2.情绪宣泄很重要。大部分有心理问题的人都积压了很多负性情绪,这时候一定要把心理的憋闷发泄出来,这是你康复的第一步。特别建议你去运动,每天坚持40-60分钟,坚持一段时间,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效果。当然,宣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同,做出不同的选择,总之是要发泄出来;
3.理顺生活中的困难。用一张A4纸,分两格,把自己的烦恼写下来,其中一边写烦恼,另一边写应对方法,认真分析下自己的每一个烦恼,并在另一边写出自己的应对措施,一条一条解决,这时,你要给自己一点积极暗示,然后,开始积极行动,你会发现你很快就走出来了;
4.积极心态特别重要。这时候的你一定要有积极心态,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要有信心,并且愿意改变,愿意付诸行动,愿意相信自己是有这个能力和潜能治愈自己的;
5.你还可以试着去做一些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千万不能因为心理难受,就选择呆在房间或者什么都不去做,这样只会加重你的心理负担,所以,越是难受,越要去做点事情,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让你忘掉或者淡化心理的困扰。
6.找个知心朋友聊聊心理话,倾诉下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困惑和难受统统说出来,如果你不想让朋友知道,你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倾诉,说完后,你就轻松了一半。也可以找自己的父母或者亲人诉诉苦,寻找心理支持,让自己的心更有点安全感;
7.可以做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小事。每天起床后对着镜子笑一笑,养几盆自己喜欢的植物,每天做做八段锦、太极拳、冥想等,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整理整理自己的房间,享受一顿美食,写写感恩日记,或者自己抱抱自己。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但是你坚持做了,一定会有所收获;
8.如果你有心理困扰,更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保证睡眠,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他们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9.你一定要相信一点,人体本身具有很好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只要你有积极心态,心理问题会慢慢的离开你。
10.这个时候学会给自己做减法,有时候适当躺平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出发。如果这段时间心理不舒服了,可以让自己静一静,可以放弃一些东西,在家躺几天也是可以的。
第二类: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你可以这样评估:
假设导致你目前症状的原因很强烈(如:失恋了、家庭变故了、可能失业下岗了、可能要离婚了、可能要被退学了、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冲突了、面临重大选择了、身体受到重伤了、得了重大疾病了、发生特殊性行为了、遇到较大的挫折了等等),遇到这些生活挫折,你现在的处境面临一定的困难,自己很难去面对和处理,情绪难以控制;这种情况,已有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你的学习、生活受到较大的影响,甚至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难以解脱;你的症状已经泛化,烦恼的事情不仅是当初的那个事情了,很多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事情都会引起你的烦恼;经过自己的努力,好像没办法走出来。这时候可能心理问题有些严重了,要引起重视。
怎么做呢?
1.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为你提供帮助,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主动去预约老师咨询是最好的选择。当然,你可能担心自己的问题被学校知道,你也可以选择到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但是一定要找信得过的机构。另外,国家机关及一些精神类医疗机构、群团组织、高校都会有一些专业的24小时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师会为你做详细的评估,如果心理咨询能解决,老师会用自己的技术和方法帮助你,如果心理咨询无法解决,老师也会为你提供建议,进行更进一步的心理治疗。要知道懂得求助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2.在寻求咨询的这段过程中,你要明白几个道理,心理咨询师是协助你解决心理问题的,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求助前要有强烈的求助愿望,愿意敞开心扉与咨询师交谈,信任咨询师,相信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心理咨询师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为来访者保密,你不用担心泄密,故意隐瞒重要事件,这不利于咨询师做出评估和提供帮助;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你的耐心;咨询后一定要配合老师的建议,积极行动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果哦。
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依然要遵循问题不严重时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这是你康复的基础。
第三类、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对症状有自知力,精神痛苦持久,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等都属于神经症类疾病。
你可以这样评估:
一类是疑似神经症,主要由以上严重心理困扰发展而来,时间将近半年,心理症状不断泛化,情绪症状不断出现,无法解决;有明显的内心冲突并且冲突本身没有现实意义或道德色彩,但是病程、严重程度等都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这类问题参照严重心理困扰的方法做。第二类是神经症,你的症状已经比较严重,时间长达半年以上;症状极大地影响到了你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你无法完成基本的学习生活任务;这些症状或者行为你自己可以意识到,也可以表述清楚,甚至经常寻求帮助,到处诉说自己困扰,而且你自己明明知道不要这样,但是你就是控制不了自己这样做,你想摆脱就是摆脱不了,有明显的内心冲突;情绪的出现往往不是因为某些事情发生,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你出现的这些情绪和行为常人很难理解,都认为你根本不该有这种情绪和行为,你的情绪和行为也没有道德判断标准;你还出现了不少躯体的症状,如:胸闷、头晕、头痛、脖子不舒服、胃肠不舒服、出汗、两腿无力、濒死感等。
第四类:精神病性心理问题
最严重的当属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即我们常人说的“疯子”“发癫”。精神病是功能性疾病,目前的医学手段水平尚未能发现其神经系统与常人有何变异,但他们的言语、行为、思维、情绪等各方面的表现与常人不一样。以出现幻觉、妄想、情感高涨或情感低落、没有自知力、拒绝求医、 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
你可以这样评估:
你已经出现了幻觉、妄想(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东西、想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认为有人要害你、针对你)等症状,自己对自己的问题已很难自知,各种躯体症状不断呈现,甚至出现语无伦次,行动诡异等症状。当然,当你自己正处于发作期时,可能你并不能有效判断,这个时候需要身边的人来协助你评估。
出现以上两类问题该怎么做呢?
1.当你出现以上所述神经症性心理疾病及精神病性心理疾病,经过自身调适及心理咨询帮助也没有好转时,建议你尽快寻求医院的心理科或者心理专科医院帮助,这个时候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哦,千万不要随便听信广告。同时,请你的监护人或者亲人一同前往医院寻求帮助,如果你的疾病已经是精神病性心理问题了,一定要进行规范化的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切不可擅自减药、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特别提醒大家,精神类药物吃药初期,大概一周到两周左右的时间会出现较强的副作用,躯体反应比较明显,过后会慢慢缓解。
3.在吃药过程中也可以配合心理咨询,特别是神经症类疾病。同样,你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你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治疗方案的认同也非常重要。严重的精神病性类的疾病建议住院规范化治疗,医院除了会用药物治疗外,还会使用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对疾病的康复很有帮助。
4.问题较轻时候的自我调适方法及问题较重时的心理咨询求助方法,同样适合这个时候的你。
如果有心理问题,你可以怎么做?
1.有心理问题不是你的错,不要总是自责,甚至伤害自己。这些年做心理咨询工作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有心理问题真的不是孩子们的错,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大多来源于家庭的不和谐、父母的不管不顾或者过度管教、童年时期的特殊经历等等。所以,老师真的希望你们不要总是把问题归罪于自己,否定自己,那不是你的错。
2.有心理问题的人也有非常多的优点。心理咨询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的孩子,他们认为自己很差劲,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哪哪都不如别人。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有心理问题的你们也有非常多的优点,你们真诚、善良、孝顺、谦逊、敏锐、做事认真、有责任心、追求完美、总是能为别人着想等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换个角度去看待自己。
3.不被理解时不要伤心难过。有心理问题后,你们也试图寻求亲人、朋友及周围人的帮忙,可是你们总感觉自己不被理解,甚至被再次伤害。是的,说心里话,周围人很难理解你们,也总是给你泼冷水,甚至觉得你们在装病。这个时候我更想和你们说,不要紧的,没有那种经历的人难以做到感同身受是非常正常的,有些东西不一定要让所有人理解!所以,老师希望你们不被理解时不要伤心难过。
4.有心理问题经历不一定是坏事。有心理问题后,你们总是感觉自己的人生完蛋了,感觉自己是个废人,再也回不到曾经意气风发的样子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经历心理挫折,你们会比一般人更加精深地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会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再一次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会更加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会更加懂得换位思考,照顾他人的情绪;会更加爱护家人,体会到家人的温暖;会深深体会到重生之后的甘甜;会开始接纳自己弱者的一面,感受到自己顽强的一面;会对健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渴望,放下了许多以前不能放下的执着,开始以全新的态度对待自己;会开始以全新的态度对待生活,变得非常容易满足,更加爱护自己。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自己有这样的心理挫折。
5.有心理问题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也总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如果你们的心理素质不那么强大,可能一时调整不过来,陷入了心理问题的境地,那也不用担心。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其它疾病一样,都是可防、可治的。所以,我想和你们说,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们不能接纳它,总是试图尽快赶走它,甚至与它对抗,把它当成和感冒一样的疾病,接纳它,它很快就会远离你。
6.勇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你们是不是经常这样,觉得有心理问题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不愿意让身边的人知晓,经常一个人憋着,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去寻求帮助。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发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请一定记得积极求助,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那不丢人,那是你对自己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另外,如果你的心理生病了,你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积极寻求身边同学、朋友、老师的帮助,也应该告知家人,让他们给予你力量。
7.有时候你们可能会被歧视,不要伤心。有心理问题的你们可能会更加敏感多疑、会控制不住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会情绪突然崩溃。我知道,你们的这些行为从来都不是心怀恶意的,你们更加敏感,更加在意别人的想法,更加渴望得到一些关注。可所有的这些,有一些人,根本不会明白,一些人依旧会不理解,会歧视,甚至会带有言语的攻击,甚至远离你们。这不是你们的错,是我们的心理普及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是他们不了解心理问题造成的。
8.以下这些方法可以让你过得好一点。很多人都问我,有心理问题后我靠自己能走出来吗?当然,走出来的最关键一定是你自己。你们可以试着这样做。一是日常生活中要规律作息,规律饮食,少熬夜,少打游戏,少吃垃圾食品,把身体调节好了,你才有底气和基础去抵御可能会碰到的心理困惑;二是通过运动改善情绪,调节情绪,每天都坚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三是好好休息。如果这段时间确实情绪很差,就让身体和心灵彻底的休息一段时间,玩一玩、睡睡觉都是可以的,怎么舒服就怎么做;四是阅读照亮心灵。如果心情不好,就去图书馆看看书,通过阅读找回迷失的自己,也会快速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让书籍成为抚慰你心灵的朋友;五是与大自然多多接触。有空就多到户外走走,看看花、看看草、看看小动物,呼吸下新鲜空气,晒晒太阳,抑或是拿起手机给花怕拍照,让躁动的心得到些许的安静;六是日常生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积极的方式看待问题,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与乐,你们需要有更多积极心态。
10.如果你的心理问题确实比较严重,一定要积极寻求帮助。如果你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自己已经无法处理,请你们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如果心理咨询师给你做了评估,认为需要到精神相关医院去诊断治疗,一定不要排斥。如果你们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一定要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药,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需要比较长时间,治疗期间要对自己有信心,并积极行动起来,你的每一次行动都是一种有效的疾病缓解方式。
如果你身边有心理疾病患者,请你这样做
1.我们都要学会理解心灵受伤者的“矫情”。可能你会发现现,他们并没有发生什么悲惨的事情,甚至不如你遭遇得多,你可能还会觉得,他们都长这么漂亮,家庭条件又那么好,父母又那么爱她们,有什么好矫情的,完全是无理取闹。是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永远不会有一模一样的遭遇,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看到了世界的全貌,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而他们的“矫情”或许是在无数个与自我拉扯后的求救信号。我们一定要知道很多时候他们不是在无病呻吟,过去他们和我们一样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而现在他们的心灵受伤了,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最简单的睡个好觉也许都成了一种奢求。他们自己也不想被消极情绪笼罩,只是他们的心生病了,这和其他疾病一样,是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多些理解和支持,少些指责和抱怨。
2.我们的尊重和理解对他们来说最治愈。有心理问题的他们可能会更加敏感多疑,情绪会突然崩溃,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过激的举动。要要知道,他们的这些行为从来都不是心怀恶意的,他们只是更敏感,更在意别人的想法,更渴望得到关注;很多时候他们不愿意去治疗,不敢让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歧视、被误解,被身边人异样的眼光刺痛;有心理问题后,他们也试图寻求亲人、朋友及周围人的帮忙,可是人们给予他们的反馈让他们总感觉自己不被理解,甚至被再次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给予他们多些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当他们主动试图向我们寻求帮助时,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勇敢的一步,我们需要有耐心、有诚心、有爱心,他们大多数人有不幸的童年或者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他们需要的不是各种建议,不是“你不要这样做”“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的大道理,而是“你真的很勇敢”“真想抱抱当时的你呀”这样的鼓励和爱护。
3.多些倾听、关爱和陪伴,少些建议和意见。很多人以为帮助别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以使他感觉好一点,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的话,其实大部分是为了减低自己内心焦虑,对心灵受伤的他们者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对他们而然,无言的陪伴产生极大的安抚作用。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多倾听,倾听的时候适当给予回应,如:嗯、好、继续说、我在听、我理解你等等,然后给予适当的眼神关怀,或者倒杯水,或者递张纸巾,鼓励他们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他们说我理解你,我理解你的想法。一定不要讲各种大道理和给予各种你觉得有用的意见。一杯温水胜于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如果他们是你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我们可以带着他们一起行动起来。不要试图和他们分析什么生活的意义,来激起他生活的热情。不要说什么父母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这样一蹶不振对得起他们吗?当你这么说,起到的是火上浇油的作用,而不是雪中送炭,你要做的是让他们提高个人价值感,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平时擅长的、喜欢的、简单的事情。平时可以带他们散散步,做一些运动,晒一会太阳,或者带他们一起参加某项活动,参加社会交往等等。当然,如果他们排斥、不愿意做,那就不要强迫他们一定要做。
5.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确实比较严重,一定要引导他们积极寻求帮助。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自己已经无法处理,我们一定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如果心理咨询师给他们做了评估,认为需要到精神相关医院去诊断治疗,一定不要排斥。如果他们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我们要适当监督他们用药,一定要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药,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另外,我们要告诉他们心理治疗需要比较长时间,治疗期间要对自己有信心,并积极行动起来。
6.帮助他们建立适当的社会支持体系。他们总是喜欢给自己的心灵筑墙,不愿意别人走进他们的心灵,也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帮助。因为害怕心灵受到伤害或者害怕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心门紧闭,结果再也感知不到其他心灵的温暖。我们应该给他们建立适当的社会支持体系,比如:我们、家人、朋友、同学、老师、或者专业心理医生等等。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影响另一颗心,让他们不再孤军奋战,陪他们把孤单变成勇敢,能够获得心灵的支持和温暖。
7.学会识别危机事件。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可能会有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那么,我们和他们交往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所有涉及自杀的谈话,要有敏锐度,对他们流露出的轻生的言语和文字,一定要重视。如果发生了你不能面对的事情,比如他们要自杀了,请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无论是什么情况造成的自杀,都要记住:生命比隐私重要。
如果你身边有心理疾病患者,试着了解他们,多理解他们,希望我们都能给予他们一些温暖,一次倾听、一句问候、一次微笑都是可以的,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善意和温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点燃一束心里的微光吧!
编辑:国莲
办公电话:0375-2058110
心理真奇妙扫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