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说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我们很多时候纠结选择,就是因为每次做出选择就会面临得与失的矛盾。其实,组织和领导(抽象的整体,不是某一个个人)也一样,很多时候由于结构、成本、传统等因素,客观矛盾之下,他们的选择也有限。面对不平事、烦心事、异见事,多一点理性分析和看待,心境能缓和一点,决策能冷静一点。上升为集体层面的组织,对抽象的成员个人的要求是提升能力,将公司的产品威力提升到更强,具体下来就是常提的口号:专业化/职业化。
但这个目标需要“高素质的入门人员”、“长期专业化的培训和实践”、“专心耕耘的技术人员”、“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但是这些目标,越是实现,越是专业和专一,越是会增大在外部就业、二次择业时的沉没成本——应届毕业身份、耗费掉的最黄金年龄、难有用武之地的专业技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信息断层。组织需要你专心投入的产出,在地方上几乎没有用武之地(要是把这一产品带到地方去,反而会天下大乱),你在产品上的投入只是在消费,而不是在投资;同时组织又不保证你会在里面干一辈子(不能保证,也不会保证),因此你会产生谋后路的想法,而这又与组织要求的专心、专业背道而驰。由于这些矛盾,组织配套了安置工作的“奖励”,干够时间、组织批准,可以安排工作,至于岗位和后续发展,就靠自己。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安置工作不会消失的根本原因,没有安置工作的筹码,在“眼前”和“后路”的矛盾中,组织就失去了吸引力。领导层追求的是具体的成绩,以完成自身KPI和获取竞争优势。但是,同时领导手中的筹码也是有数的。
如何在风险与收益、筹码与获得之间权衡,是每个领导必须面临的选择。对每个领导而言,收益越大、风险越小,就越有吸引力,所以能不担责就不担责,能少出头就少出头;在获得收益时,尽可能少出筹码,节省下来的筹码可以去谋取更多收益。(这里的收益指的既有正面、有益于集体的,也有可能是阴暗、只有利于自己的;筹码既有合理、合规的,也有擦边、违规的。不影响整体的论述,都是成本与收益的核算。)毕竟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国家决策要考虑投入和效益,组织讲究花小钱办大事,公司讲究财务报表要好看,个人讲究购物性价比高,连逛菜市场还有出价和砍价呢。当事物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时,变化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内部的相互作用力。金属固态时相对稳定,是因为原子间呈现有序的排列,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外界变化引动内部变化时,内部的阻力就大大减少了。金属在受热融化的过程中,原子运动加剧,有序地排列变得混乱,相互作用减弱,变得易于塑型。草创时追求效率,流程越简洁越好、报告越精炼越好、组织需要的才能留下来、看的长远干的实际、时常要听一线的声音,因为首要目标是活下来。等到发展壮大了,人开始增加了,盘子开始变大了,要堵漏洞、求平稳、不能破底线。流程越细致越安全、报告越华美越出彩、需要组织的会想尽办法留下来、要对准颗粒度而不是实事求是、只需要对上级负责、摊子大了谁也难凭一己之力撼动整体。等到市场冲击传来,面对考验时候,才更容易有变革的动力、破旧的魄力、配合的合力。事物自有其规律,用心观察、用心分析,就能看见。与其焦虑、矛盾,不如分析利弊,做合适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