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新版47015变化及分析。
5.5 预热
5.5.1 常用钢号推荐的最低预热温度见表1。未列入的钢号可参照表1中同组别的钢号进行最低预热温度估算,必要时结合焊接冷裂纹试验结果确定其最低预热温度。
“未列入的钢号可参照表1中同组别的钢号进行最低预热温度估算,必要时结合焊接冷裂纹试验结果确定其最低预热温度。”为新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旧标准中预热温度推荐表中只有母材类别,而新标准对应推荐表中则增加了组别和常用钢号。
“必要时结合焊接冷裂纹试验结果确定其最低预热温度”,对于绝大部分压力容器制造单位(笔者估计98%以上)是从来没有做过焊接冷裂纹试验的,故新增的这条笔者个人认为意义不大(会做的单位不写这条也会去做,不懂怎么做的单位可能建厂几十年都不知道怎么做也不可能去做)。
关于表中最关键的预热条件和预热温度,新标准有较大的变化,下面例举几个笔者认为相对重要的变化。
a) 按旧标准,Fe-1-1材料在任何厚度,推荐的最低预热温度都是15℃,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新标准规定Fe-1-1材料在焊接接头厚度大于90mm时,推荐的最低预热温度是80℃。
b) 将对09MnNiD(R)与Q345R的最低预热温度的要求进行区分,同等条件下,09MnNiD(R)推荐的最低预热温度较低。低温钢材料,为保证焊接接头的冲击性能,要严格限制道间温度,如预热温度过高,会对控制道间温度造成困难,另09MnNiD(R)材料的强度相对较低,不知道标准编制者将09MnNiD(R)的最低预热温度单独列出是不是出于前述两个因素的考虑。
c) Fe-3材料最低预热温度根据组别号不同进行了细分;当焊接接头较厚时,较旧标准提高了最低预热温度。
d) 降低了Fe-5A材料的最低预热温度。Fe-5A材料笔者比较熟悉,对应的牌号有12Cr2Mo1R即常见的加氢反应器用材料。原先对这种耐热钢材料的焊接,为了防止冷裂纹,最低预热温度基本上都是定在200℃,后来慢慢随着母材、焊材的进步,部分制造厂降低了其最低预热温度,国内某大厂定最低预热温度是150℃已经好多年了,也没听说出什么问题。当然,不是说人家怎么定,你也可以怎么定,如果是首次制造这种材料的设备,笔者倒是建议保守些,预热温度和道间温度都定200-250℃,等以后干得多了,再慢慢进行调整。
e) 增加了Fe-9B(3.5Ni钢)、Fe-10H(双相钢)、Fe-11A(9Ni钢)的最低预热温度的要求。
另外要指出的是,表1 “常见钢号推荐的最低预热温度” 中给的最低预热温度是推荐值,未规定强制执行,每个制造单位,可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焊接工艺评定、以往工程实践、预热方式、工艺余量、车间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表中给出的最低预热温度进行调整。
5.5.2当焊接两种不同类别的钢材组成的焊接接头时,预热温度应按较高侧的钢材选用。
新、旧标准中相关条款一致。
5.5.4碳钢和低合金钢的最高预热温度和道间温度不宜大于300℃,奥氏体不锈钢最高道间温度不宜大于150℃。
新、旧标准中相关条款一致。
未完待续。
本文为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需要转载的公众号可以联系我加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