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的宋代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学术   2024-06-27 19:30   河南  

摘要:城市空间中面向大众开放的提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开展各类公共活动的空间即城市公共空间。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东西方公共空间的规划思想有完全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中国宋代市民阶层兴起,是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阶段。文章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清明上河图》中城市公共空间为参考,探讨宋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并思考其背后原因。对宋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探寻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之处。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城市;公共空间;特征

引言

空间是城市存在的基本形式,既为形式就势必要依靠人工构筑的建筑、构筑物、雕塑、景观等等构成有一定尺度规模的有边界感的空间存在,比如室内室外,街道亦或广场。又因其使用人群和功能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空间性质,比如私密的或者公共的。城市空间中面向大众开放的提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开展各类公共活动的空间即城市公共空间。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书》的第一书第十章里专门论述了如何进行公共空间的定位,“如果城墙靠近海边,那么广场的地点就应该选在港口附近;若是内陆城市,广场就应该居于城镇的正中央”。中国在更早的公元前5世纪《周礼·考工记》中专门规范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对市民生活需求的“市”做出了明确规划。东西方关于公共空间的规划思想,因为社会体制的不同,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格局和形式。芮沃寿(ArthurF.Wright)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址选择和城市规划上,“存在着一种古老而烦琐的象征主义,在世事的沧桑变迁中却始终不变地沿传下来”。《考工记》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显然主要是为了满足基础功能的空间形式,而非促进交往和进行各种仪式活动的场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大多数公共空间属于官方性质,唯有酒肆、茶馆附带一定的娱乐属性,对普通市民而言,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专有空间是很缺乏的,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间。

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关于公共空间的定义,目前引用较多的是英国学者马修·卡蒙纳(Matthew Carmona)对其的表述,“公共空间是与所有建筑及自然环境相关联的可以自由到达的场所。”[1]。公共空间具有两种特征,空间物质形态的开放性和空间对公众的开放[2]。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以街道、市场、公园、广场为代表,但其中大多并不具有当代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特征。[3]

古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按照统治者意图和模式进行规划,包括“市”“场”、具有一定公共园林性质的寺观等区别于西方公共空间的部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十分曲折,早期城市中的“市”可以看作是“古代城市中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市民性的开放空间”[4]

“市”由最初郊野自发的,临时的“市”最开始是专门为统治者服务的“宫市”,还不具有公共性。春秋时面向市民的“市”在城市中出现,一直到隋唐时“市”基本以封闭形态为主。隋时实行严格的道路等级体系和“里坊”制度,反映出强烈的“等级”意识形态。唐代集中制高度发展,里坊被坊墙围住,只在规定时间内开放,公共活动空间被严格控制。唐代公共空间中寺观等宗教场所活动频繁,有节日和日常俗讲活动,衍生出买卖行为,寺观园林普通百姓可以参观游赏。唐代的街道小巷可以开展体育游艺活动,例如马球、蹴鞠等,因而街道成为唐最具广泛参与性的公共活动空间[5]。宋是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定型时期,里坊制被打破,允许市民在街边自由建筑店铺交易,“侵街”行为使街道成为市民主要的公共空间。沿河区域和寺院广场等区域也作为开放式空间满足市民交易、交往和休闲需求。[6]

《清明上河图》中城市公共空间

 1 

街道小巷等交通空间

古代城市中街道是最明显的公共空间,承载城市的交通功能,也是市民日常生活和交流的空间。尽管受政策影响,街道空间在使用时间和范围上受到限制,但街道仍在公共空间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从《清明上河图》上可见,街道分为三个部分(图1)。从城门到画面尽头图(a)主街的平面宽度是全图中最宽的,两条笔直的街道穿过主街,官员住所有序,庭院整齐。从虹桥到城门主街图(b),商铺笔直分布,四合院式房屋排列整齐。码头边的十字路口形成特有的内河码头文化,码头附近云集小客栈、茶馆、酒肆和算命摊。从城郊到虹桥图(c),建筑沿汴河排列,形态相对自由,离虹桥越近路越窄。虹桥是连接汴河的交通纽带,成为由外而内自发活动的公共空间。

图1 街道小巷等交通空间


 2 
寺院占卜等宗教空间
寺院从宋代开始逐渐趋向平民化和世俗化。唐后期寺院成为诞辰节活动的主要举办地点,宋寺院定期会有寺庙集会活动,寺观逐渐成为城内文人游赏之地。北宋佛寺很多发展成为依附皇家的寺院,例如相国寺、开宝寺,并随着“禅宗”发展,宗教空间由山林陋居逐渐走进城市。《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处宗教场所(图2),图(a)处是寺庙建筑,门前有“金刚力士塑像”。寺庙位于城楼外,左侧紧靠护城河远离商业区,树木环绕。图(b)是占卜摊,招牌是“神课”、“看命”、“决疑”,在汴京这种活动红极一时。

图2 寺院占卜等宗教空间


 3 
酒馆茶肆等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服务功能。商业公共空间以公共交往和购物消费为基本功能,供市民自由进入并可以从事非指定的活动,《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空间主要有酒馆和茶肆两种。

宋代实行“榷酤制度”专卖,酒店遍布城乡,而且提供食物和文人雅戏,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之一。清明上河图中酒馆数量众多(图3),彩楼欢门的多达七处,虹桥两岸的小酒店鳞次栉比。酒店饭店分布地点比较集中。靠近邻水码头的沿岸地带,呈带状分布;靠近虹桥周边,呈团状分布;城内的酒店饭店,呈零星的点状分布。图(a)孙羊正店三层建筑,门前有彩门欢楼;图(b)“十千脚店”是院落式楼阁,悬山屋顶,悬挂“新酒”酒旗。“十千脚店”的“彩楼欢门”大致与虹桥平行,脚店与汴河平行,它的位置既有转向的作用,也暗示了进城的方向[8]。图(c)是临河酒店,设有吊脚屋建筑,悬挂酒旗;图(d)是一家小欢楼酒店,窗外架着遮阳板。

图3 酒馆酒肆等商业空间


茶肆是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公共空间。饮荼习俗则始于唐兴于宋,茶肆也满足人们传播戏曲文化的需求,是社交休闲的重要场所。《清明上河图》中有街头“饮子”铺,以及读书人聚集的“大街车儿茶馆”(图4)。图(d)较大型茶肆,紧挨内河,位于街头;图(c)文人茶肆临水部分建在吊脚平台上,采用敞轩式建筑;图(b)位于码头十字路口;图(a)属于凉茶铺,大遮阳伞和悬挂的牌子,牌子上写有“饮子”[9]。茶肆基本位于街道交汇的路口处,个别靠近水井,间隔较均匀,便于旅人赶路补给。

图4 茶馆茶肆等商业空间


 4 
水系园林等休闲空间
水系河岸、树林园林等作为室外空间为市民社会生活提供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娱乐和休憩的需求。水系园林不仅包括寺观园林,还有沿河流、水系或城市街道绿化形成的园林,以及村落中的公共园林。中国最早的园林是商周时的园囿,为王室所有基本不对外开放;东晋盛行郊外宴集,形成最初的“曲水流觞”﹔隋唐受“与民同乐”影响,帝王园林定期对外开放,公共园林数量逐渐增多,曲江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园林[10]:宋代轻武重商、政治开放,公共园林意在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11]

《清明上河图》中有院落种植树木(图5),图(b)赵太丞家绘有叠石翠竹。《东京梦华录》中“必有庭院,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可见宋时有些酒楼已趋园林化[12]。河岸也是市民公共娱乐的场所之一,《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贯穿全图,图(c)平桥上,百姓趴在栏杆上观赏护城河的游鱼,拱桥两侧也有观水人群,有"上河"之意。水井也是公共空间的部分,图中有两处水井,图(a)是富人区的深井,可供四人同时打水,两人正在汲水,一挑水者荷担欲行。

图5 水系园林等休闲空间


宋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

 1 
空间功能世俗化
北宋初期,宋太祖“宴从臣于会节园,还经通利坊,以道狭,撤民街民舍益之”,百姓自发行为受到朝廷制约,到仁宗景枯年间,朝廷作出让步,允许临街开设邸店。里坊制度彻底崩溃,商品交易基本打破时间地点限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各种时令水果、吃食饮品。”街头巷尾还可见市民游乐活动及民间艺人的卖艺活动,“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街巷为民众提供了宽阔的活动场所,市民在都城中赶路出游、社交约会,城市因此为公众所有,增添了公共属性。建筑装饰也处处彰显世俗氛围,例如各个酒馆的旗帜;“孙羊店”用格子窗进行空间的围合;“十千脚店”用落地灯箱进行装饰和宣传;门首装饰的欢门彩楼和前铺后居式商铺的斗拱装饰等等。

图6 装饰世俗化


 2 
空间形态开放化
早期中国建筑空间布局遵循严格的社会等级体系,社会管制功能远高于商业和社会交往功能。唐代城市的主要街道作为“公共空间”有名无实,公共活动被压制,没有建立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宋以后带有商业功能的街道成为了中国城市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形态,街道不仅有交通、商业等功能,还被用于物品展示与堆积和举办庆典等。《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沿街摊棚加建的“侵街现象”,店铺的棚子或者摊点向外延伸,导致街道轮廓的模糊化。《清明上河图》共有58座建筑设有出口,其中96%的建筑门向外开,60%的建筑门为“全开”或“大开”。开放空间中有内凹空间,加建空间,和摊点空间。例如图7中(a)中在街头转角处,缺口处增加顶棚,以丁字形向外延伸,店铺空间挤占街道空间,这条街上的加建摊棚与街道线组成开敞式商业空间。图(b)整体临河有五个开间,吊脚茶肆为加建的临时建筑,窗户打开,便于临河观景,呈开放趋势,左侧院落作为住宅,而右侧作为商业开发空间,虚实空间交替。

图7 形态开放化


 3 
空间功能复合化

宋允许居民在街边自由建筑、开店行商,空间使用具有多元功能,使城市公共空间大幅增长。商业空间与市民居民区混合,建筑空间属性不再纯粹,出现前店后寝的组合形式。公共空间中不同阶级的出现说明建筑基本处于杂糅状态,士庶等级走向融合。沿河区域、寺院广场等空间作为开放式区域满足居民交易交往和休闲娱乐需求。这一空间格局的确立反映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阶层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市民公共空间更加自由。在整个画中(图8)各空间辐射范围交叉,商业空间、宗教空间和休闲空间是功能复合的,是集会场所,又可能是市场、文化演出的场地。

图8 功能复合化


宋代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原因

 1 
经济发展因素
宋之前“坊”与“市”的分离反映了严格的城市等级观念,唐中后期开始,“里坊制”被打破,市周边的坊内也开设店铺,宋时形成了与前朝截然不同的市井格局,“市”大量侵入“坊”,街道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交通网络,市民行为动线增加,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增加。宋以前士庶等级森严,士大夫注重门第集中在内城发达区域,手工业者和商贩则集中在较为落后的外城区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内外城阶级被打破,商人士大夫相互融合,阶级融合促使公共空间在规模和辐射范围上需要进一步扩张。
 2 
地理水系因素
汴京水系主要由蔡河、汴河、金水河及五丈河构成,“《清明上河图》取景于东京汴河,首段是东京城外东南部之乡村,中段与末段是下土桥以北经上土桥,穿内城东墙角子门入内城。”护城河作为纽带,构成了汴京城“四渠贯都”格局。宋都城依靠运河运输货物,货物需在此处卸货、储存和转运,商人们在沿河设立自由城,设立临时旅馆饭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街市。公共空间与水门周边桥市形成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繁荣场景。
 3 
文化观念因素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高度发展集大成时期,学术思想自由,促进市民阶层形成,使建筑空间世俗化。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士族门阀等阶层逐渐衰落,民间文艺兴起,公共表演空间不断发展。宋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民族融合、南北文化交融、以及儒释道思想的融会扩充了公众活动环境的文化内涵。


结语

公共空间是公共领域的空间载体,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可读性、清晰性和有组织性的特征,通过提供有序和易于理解的公共空间,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感受到归属感。以汴京为代表的宋代城市公共空间在坊市制瓦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和市民阶层兴起的背景下发展,由于市民服务和娱乐的需求推动城市自发求变,其空间形态与模式与当时的城市发展与时代特征息息相关。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写实主义画作,对其进行剖析,可以较为真实的观察到宋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格局和形式,发现宋代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空间功能世俗化、空间形态开放化和空间功能复合化的特征,适应了市民世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
《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之所以能够呈现,正是因为出现了可以承载和引发人类社会活动行为城市空间。汴京城中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形态打破传统空间边界带来的更多空间可能性,形成了鲜明的城市形象和风格特点,因为城市空间的丰富和变化又引发出更加多样性的社会活动和人类交往行为,丰富了城市生活的内涵,这些变化是自然并且生动的。创新从来都是顺应时代发展,尊重文脉传统,植根于时代的需要,充分考虑和关照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百姓诉求,这对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思考价值。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有助于对宋汴京历史样貌的补全,也对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有所借鉴和启迪。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丁昶(1973-),女,安徽合肥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旧建筑更新与改造。

曹明蕾(1999-),女,山东枣庄人,中国矿业大学在读硕士,助教/中国矿业大学/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魏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5.

[2].孟彤.城市公共空间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6-12.
[3].陈立镜.城市日常公共空间研究——以汉口原租界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13-16.
[4].林雪莹.基于日常都市主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46-53.
[5].王永娇.唐长安城里坊内的公共活动空间[J].大众考古.2019(12):38-43.
[6].吴燕民.公共空间的演变与现状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7(1):44-49.
[7].郝鹏展.公共空间、城市传播与社会控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37-65.
[8].朱海声.日常生活视域下的北宋东京(汴梁)城市空间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2):12-19.
[9].余辉.清明上河图深度游[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21:65-74.
[10].龙婷,杨豪中,李慧敏等.唐宋都城公共园林比较分析及现代城市更新启示[J].城市建筑,2021,18(23):136-143+147.
[11].龚文君.“公共性”视角下中西方公共园林的发展[J].现代园艺,2023,46(20):113-115.
[12].江珊.从宋画中看宋朝市井街巷建筑空间[J].华中建筑,2012,30(08):147-150.



编辑:青山灼灼

审核:清明上河

END


关注我们



关注《清明上河图》

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清明上河图研究会
清明上河图学术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