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路,永无止境,唯有不断探索与交流,方能绽放绚烂之花。扬州中学文昌教育集团的24位骨干教师于12月13日-14日赴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启秀中学听评课研修。他们深入课堂,聆听教育的先声;参与研讨,汲取智慧的琼浆。以下是中考学科语文、英语、道法、历史学科的教师研修学习的评课心得,它们凝聚着思考、感悟与对教育未来的无限憧憬,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心得,探寻教育的真谛与魅力。
【语文学科听评课】
1.翠岗中学蒋晓美副校长评通中附校的三节《“家国梦断何处寻”诗歌联读》:
三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各有特色,充分体现了通中附校教育联合体的“立学课堂”模式即前置预学、课内导学、评价研学、延伸展学。通中附校的郜冬杰老师的课堂给足学生组内交流、全班展示的学习时间和分享机会。整节课小组合作特别高效,学生踊跃发言,聚焦主题有深度,整体朗读水平高,这跟教师学导案的具体和课堂适时的学法指导、点拨分不开。南通八一中学袁露露老师前两天接到课题,虽然是借班上课,但用班刊“家国梦断何处寻”设计专栏导入拉近师生距离,又用“班刊为什么选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如果你是文天祥,如何表达家国情怀”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两位老师的板块设计共性是:任务一、二侧重启思、品读探究,任务三侧重读写结合。通中附校郜冬杰老师的“传承千秋诗心”补写朗诵会的开篇简短旁白情境设计,与前面内容衔接很紧,更为真实、巧妙;南通八一中学袁露露老师针对班级学情,采用教师提供写作范例、学生仿写的方法,实现学导相长。通州区石港初级中学的蔡果老师的语文课设计是:聚焦一个字,掌握一个方法,细品一个意象,关联一段历史,读懂一类人,拓展一个练习,形成了一个学习系统。关于“延伸展学”,通中附校负责人补充介绍学校后续将通过校报、艺术节等途径展示爱国主题专题性阅读“自主建构,拓展提升”的成果,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互为补充。南通开发区教研发展中心的语文教研员杨玉栋老师不仅解答了我关于“评价研学”的困惑,也拓宽了思路。他介绍通中附校每学期在校报上发表学生作文,是对师生最好的评价;也分享了自己写作心得和文言添字、减字等趣读法,引领大家加强研学并提醒大家要研究“情境设计”的合理真实、完整闭环。他建议大家诗歌教学研学一要强化写作背景意识,二要挖掘诗人情感,三要细化问题引领,要让学生读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并通过考试检验问题解决。
2.翠岗中学蒋晓美副校长评南通启秀中学周旋老师的《皇帝的新装》:
这一节课周老师以童话的写法为抓手,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的“想象”与“夸张”,并组织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全班笑场不断。学生的小组讨论预设成分少,是全真的常态课,没有一点公开课表演的成分。细品发现教师用心良苦:1.课本剧表演真人秀更具童趣、童心,既让学生合理宣泄,又让学生沉浸式学习“夸张和想象”手法,体验感悟更为深刻;2.教师聚焦童话写作的夸张和想象手法,引领学生认识“夸张”、演出“夸张”、探究“夸张”、运用“想象”,层层推进,既抓住重点,又突破难点;3.全课最大的亮点是板书设计成短袖T恤型,直观形象,过目不忘。整节课有热闹,有探究,有深思,更有记主旨在标题旁的提醒,是一节有温度、有深度、有实效的本色语文课。
3.翠岗中学吕立老师评南通市八一中学袁露露老师《“家国梦断何处寻”诗歌联读》:
本节课以情境任务式教学推动学生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亮点有三:其一,情境设置别出心裁。本节课以设计《家国梦断何处寻》班刊为情境主线,打破了传统诗歌教学的单一模式,将两首诗歌有机地整合在“班刊创作”这一任务框架内。栏目设置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呼唤‘家国之梦’的渴盼”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并阐述选诗缘由,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为深入学习铺垫基石。“品读‘守望家国’的情怀”环节聚焦朗读设计,通过朗读这一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家国情怀的表达方式。而“赓续‘吾辈自强’的责任”则将诗歌学习与现实联系起来,赋予古代诗歌以时代意义,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古今贯通与情感传承。其二,教师引导恰到好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的引领作用。在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明选诗原因时,教师能够认真倾听,适时追问与点评,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帮助他们更精准地把握诗歌的核心价值。例如,当学生读到《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时,教师及时追问“惶恐”“零丁”是否冲淡了本诗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其三,学生展示积极投入。在朗读环节,学生们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或激昂澎湃,或低沉婉转,声情并茂地展现出诗人的家国情怀。在阐述选诗理由与朗读设计时,学生们思维活跃,能从诗歌的字词运用、意象构建、历史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展示出了对诗歌较高的理解与鉴赏水平。在撰写班刊寄语时,学生们也能结合时代特点与自身感悟,写出富有激情与责任感的话语,体现出他们对家国情怀的深刻领悟以及将其传承下去的决心。
4.京华梅岭中学杜纯老师评通中附校郜冬杰老师《“梦断家园何处寻”诗歌联读》:
在观摩了郜冬杰老师的《“梦断家园何处寻”诗歌联读》一课后,我对语文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郜老师精心设置情境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这一情境的设置完全契合新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开展学习任务,就像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小世界”,使得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获取,而是融入情境中的自然探索。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大量的时间交还给了学生。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们自由地交流、讨论并得出结果。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看到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投入,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释放出无限的潜能。这堂课的形式十分新颖,学生分组以不同方式呈现对诗歌的理解,这是非常出彩的设计。每个小组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创意团队,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并展示成果。这种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诗歌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学生们充满创意的表达内容。另外,郜老师对朗读的重视也贯穿整堂课。大量朗读教学指导、要求以及任务的穿插,让朗读成为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郜老师在这方面的教学,为诗歌教学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然而,这堂课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这样优秀的展示课固然精彩,但如何将其转化为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常用课堂标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开始,始终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要注重创新与实际的结合,不能仅仅为了展示而设计;在朗读教学等方面,也要将其常态化,融入日常的教学环节之中。总之,郜冬杰老师的这堂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也促使我们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便让更多的课堂能够达到这样的教学高度。
5.京华梅岭中学王锦霞老师评通中附校郜冬杰老师《“梦断家园何处寻”诗歌联读》:
这节诗歌联读的语文课形式与内容都非常的新颖,老师与同学的优秀表现都令我记忆犹新。在课程的开始,老师创设了情境“诗词里的中国”朗诵会,任务一及检查同学们的课前预习情况,并请同学们提前绘制好一幅图片,用这幅图片来展现自己读出的诗歌中的情感。老师选取了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集中展示的是诗歌表现的情感,黑白的水墨画中一个小人眺望远方,遒劲的笔锋表现出苍凉的情调。第二幅图片是一副彩绘,夕阳西下,江水也映出黄子的色彩,水天连成一片,既高远又沉郁。在请同学们分析了两幅图之后,老师让同学们齐读《春望》与《相见欢》这两首诗词。任务二开始,老师就请学生小组合作选其中一首诗词设计朗读脚本,同时提醒朗读脚本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角度思考。学生热烈讨论后汇报成果。我惊奇地发现孩子们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见解与思考的角度,老师要敢于在课堂上将时间交给孩子,让孩子去勇敢地表达自我,也许这是此次课堂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此外,在小组汇报的间隙,老师还会对同学们的汇报成果进行点评与提升,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情感,偶有介绍背景或诗词意象的穿插。最后老师简单的总结了一下两首诗词的特点,下课的时间很快就到了,这是一堂让我意犹未尽的课堂。
6.世明双语学校陆林风老师评启秀中学周璇老师《皇帝的新装》:
在本次《皇帝的新装》教学展示中,教师展现出多方面的教学亮点,也让我收获颇丰。从教学目标设定来看,教师从童话中常用的夸张手法切入,教学环节也围绕夸张手法展开。更有利于学生深切体悟夸张手法的作用,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并能运用于自身的写作中。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情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内心,感受皇帝的虚荣,骗子的狡黠,大臣的虚伪和孩子的纯真,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立体鲜活。同时,教师能适时进行点评,逐步深入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有效进行了思维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善用讲授、讨论、情境教学等方法,教师热情洋溢,张弛有度,课堂氛围活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文本驾驭能力。整堂课目标清晰、环节精妙,为我的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和宝贵启示。
【英语学科听评课】
1.翠岗中学乐倩羽老师评通中附校钱美华老师的《Unit8 Earthquake Reaing1》:
教师能够深入去挖掘教材,对文本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拓展,在阅读中,设置多种形式的阅读任务,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去理解文本。教师在讲述文本中幸存者在地震中经历的同时,引入了地震中如何自救自我保护的知识,让学生能不局限于文本,融入了生活实际经验,真正学有所获。教师备课做了充分准备,找到了古文中与课文内容相似场景,进行了对比阅读,融合阅读,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京华梅岭中学高艳青老师评通中附校姚倩老师的《Unit8 Earthquake Reaing1》:
12月13日早晨,我有幸在通中附校听了姚老师所授的阅读课,感触颇深。姚老师的课堂环环相扣、精彩纷呈、耐人寻味,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主要是:第一,能在40分钟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里的所有教学环节,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第二,姚老师除了利用常规阅读课的读前、读中、读后环节让学生清楚了解文章内容外,还设置了各类新颖活动,例如姚老师在一开始便在课堂中展示了学生们课前预习所作的课文思维导图,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内容配上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自信的展示,真正体现了通中附校学生的的名校优生气质。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姚老师让学生站在主人公角度写40词左右的内心独白,再配上一段配乐,令人身临其境,也让学生更能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主人公内心的情感状态。课堂最后,姚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迁移创新与融合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充当引导员,安慰地震中受伤害的人民群众,并且给予群众正确的脱险行动指示,这也从真正意义上培养了学生对“自然与环境”教学板块的理解、迁移与运用。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所强调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第三,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使用鼓励性话语,并且不局限于单纯的“Good”“Excellent”这样较为广泛夸赞性的课堂用语,而是使用了更为“定制”性的夸赞用语,例如,他对一位有点腼腆害羞的男孩说了一句“I know you are a good talker in class.”这句话一说出来,就连在后排观课的我都能感受到孩子的更为自信的回答与表现,我想,日后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需要更多使用这类“定制”性的鼓励话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更加自信,更敢于表达自己。
【道法学科听评课】
1.翠岗中学方文凤老师评通中附校陆佳凤老师的《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设计紧扣热点,基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语言精炼到位,案例选择典型,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引领性强;学生主体地位突显,活动真实有效,教学效果好。
2.翠岗中学方文凤老师评启秀中学殷梦晗老师的《初一单元复习课》: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大单元主题对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整合,有利于在构建知识框架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本单元内容的整体认知;通过典型例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了复习效果。
3.京华梅岭中学刘诗雨老师评通中附校朱璇老师的《AI让普法更有趣》:
本次南通研学之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在通中附校,朱璇老师创新性地运用了AI技术,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之旅。整个课堂精心设计了新闻播评、项目展示、项目评估、应用实践和延伸展学五个环节,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深化学生们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与认知。在新闻播评环节,学生们结合周一升旗仪式上校长关于普法宣传的讲话引入主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项目展示阶段,不同小组的学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有AI生成的主题漫画、利用AI制作的音乐以及与AI进行的语音对话。这些富有创意的学习形式,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内容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眼前一亮,不仅让学生们在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掌握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激发了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过程中也提升了信息技术技能。之后朱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起了普法网络小游戏,真正体现了“寓玩于学,寓教于乐”。项目评估环节,则是对学生们学习成果的全面检验。通过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的方式,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了灵感与经验。在应用实践阶段,利用小组讨论使学生们思考类似活动如何实施和运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校园普法宣传活动,成为传播法律知识的小使者。最后,延伸展学环节作为课后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朱璇老师的这一创新教学方法,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也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普及与宣传贡献了一份力量。
【历史学科听评课】
1.京华梅岭中学包金珠老师评通中附校迮逸老师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节课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认知和爱国情感。课程通过抗战故事会、小组合作探究资料包、根据材料拟观点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了时间轴、理论指引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复习旧知。同时教师使用材料新颖丰富,如张自忠之女“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感叹,2021年新绘制的油画等材料。本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均表现出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翠岗中学杨静老师评刘海兰老师《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这堂课以图说历史,引领学生把握政权更迭下的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设计江南地区开发方案,并小组探讨江南地区成功开发的原因,有效提升了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展望未来】
教育界坊间一直流传: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此次扬州中学文昌教育集团组织骨干教师新教材、新课标、新课堂研修,不仅是新理念的洗礼,更是精神上的激励。吾辈不能止步于仰望南通教育高地,更要脚踏扬州实地,研究出轻负高效、提升教育教学高质量的扬州范式,让扬州中学文昌教育集团的三所学校真正成为“好地方”的“好学校”——老百姓信任、学生喜爱、教师自豪的家门口优质学校,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供稿:扬州中学文昌教育集团教务教研部
编辑:任伟
初审:刘伟
复审:张杨
终审:仇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