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让科技成果秒获融资,这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举措立竿见影

楼市   2024-10-23 17:47   湖北  


让科技成果秒获融资

上理工改革举措立竿见影


“投资人很看好,但担心产权不清晰”,上理工改革举措立竿见影——

“完全赋权”让科技成果秒获融资

近日,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1亿元融资,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小贝”走上了快速成长之路。“学校把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全部赋予我们团队后,卓益得完成了A轮融资。”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卓益得创始人李清都说,“完全赋权改革明确了知识产权归属和校企长期合作关系,给我们团队和投资者带来很大信心。”

什么是完全赋权改革?市科委成果转化处介绍,这项改革在明确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权益的前提下,允许单位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部分赋予成果完成人,再以技术转让的方式,将留存的所有权份额让渡给成果完成人。科研人员获得全部所有权后,可自主转化成果。

在这个事关新质生产力的领域,上海已率先启动改革。今年1—8月,完成或进展中的赋权成果有98项,转化金额达8.7亿元,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有50家。

从事人形机器人相关研究已20年的李清都是这项改革的受益者。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小贝”人形机器人,完成了4次版本迭代。这种轻便、安全、低功耗的机器人,有进入家庭和工厂落地应用的巨大潜力。
去年,在上理工技术转移中心的牵线下,李清都与多家投资机构接洽,但融资进程较慢。上理工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廖玉清解释:“投资人很看好卓益得团队和技术,但因为公司的部分知识产权由学校和科研团队共享,他们担心产权不清晰,不敢投资。”

针对这个问题,上理工今年启动了科技成果赋权改革。7月,《上海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管理办法》发布。根据这份文件,李清都团队与校方签约,获得一件职务发明专利、一项专有技术的全部赋权。卓益得将向上理工支付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估价格的20%,作为赋权对价;由于公司注册在上理工国家大学科技园,赋权对价降至评估价格的10%。未来,公司将以委托课题等方式向学校“反哺”,形成多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这次改革可谓立竿见影,签约两个月后,卓益得就得到多家机构总计1亿元的投资。“我们将赋予‘小贝’运动、与人交互、工厂装配等技能,让它早日产业化应用。”谈及公司的未来,李清都充满期待。(记者 俞陶然)



上海理工大学加速赋权改革

迎来“愿意转、积极转”新态势

 

上海理工大学积极推进落实国家及本市关于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从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策源动能、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入手,针对”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转化堵点,开展系统改革。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发布实施《上海理工大学赋权改革管理办法》《上海理工大学单列管理实施细则》《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和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创新“双保险”机制、简化赋权流程、制定区域优先等改革探索。科研人员反映强烈,出台文件至今,通过赋权,项目吸纳融资额1.5亿元,其中一个长期项目在全部赋权后,仅用时两个月完成1亿元融资。科研人员从过去因国资管理程序复杂“不愿转、不敢转”的畏难情绪中解放出来,迎来了“愿意转、积极转”的新态势。

二是提升转化效能。学校组织跨学科、跨学院联合创新研发,成立二十个创新团队,与企业、医院、机构等相关单位联合,以产品为导向开展研发;组织技术转移专员队伍,开展技术披露、技术培育、项目遴选,并通过“概念验证”,推动学校的科研成果走出“最初一公里”。

三是引入市场化机构。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引入“转化门诊”,帮助科研人员搭建专业团队,找到适合的转化路径和产业应用场景。学校充分利用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资源,创新“以转代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够实操转化的技术经理人培育为基础,重点领域专业技术经理人培育为阶段性目标,未来产业方向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育为方向,开展分层培养。此外,学校正建设技术经理人职称晋升通道,激发专业技术转移专业人员主观能动性,探索多元化的技术经理人任用制度。

附:

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82人次,省部级人才331人次,高级职称教师1008人,博士生导师547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拥有20个国家级和5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国家级和4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物理学学科、数学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学科九个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6大一流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学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联合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与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影、微创等单位合作建设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中国商飞、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华为等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4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与上海宝山区、浦东新区、黄浦区等和苏州、台州等地方政府围绕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良好合作。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秋凡科转,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LL2333666删除或修改!

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支持我省发挥中部地区枢纽、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创业活跃的基础和优势,打造国家级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和模式创新示范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