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化“四链”融合 习近平点明科技创新要义

楼市   2024-10-22 16:59   湖北  

10月17日,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听取当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介绍。

总书记在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高新科技产品面前驻足细看,不时表达赞赏之意。他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三次走进安徽关注科技创新。这些年,安徽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10月18日,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总书记为安徽科技创新发展进一步指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链’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词,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是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24年7月5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4)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十八金刚”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加剧,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资金链、完善人才链,促进“四链”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如何用全局视野、链式思维,做好“四链”深度融合?答案就在一个“融”字。

强化创新链,激活“动力源”,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关键靠创新。我国已是全球公认的制造大国,但在整个产业链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依赖性依然严重。唯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健全“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有的放矢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主动。

完善产业链,夯实“压舱石”,促进科技创新衍生新兴产业。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仍然是创新大国不断发展的思路。按照总书记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更新迭代。推动新兴产业抢滩布局,抢占新风口、开辟新赛道、打造新模式,推动新兴产业裂变式、爆发式发展,势在必行。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借助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科技进步需要资金投入,资本获取收益也需要借助科技力量。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一揽子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方能让资金真正成为“四链”融合的源头活水。此次考察,总书记提出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正是其题中之义。

依托“三链”提升人才链,筑牢“硬支撑”。总书记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正是串联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核心要素。“四链”融合越向纵深推进,就越需要人才资源协同整合。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求,通过“一事一议”“揭榜挂帅”等方式,大力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加大青年人才储备力度,建立系统全面的青年后备人才引育体系。加快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造就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人才链是主体力量。

“四链”融合的本质在于能形成多链融合的产业可持续创新生态,是为了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科技创新“孤岛现象”,是破解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

在芜湖市某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里,工人在进行组装生产作业。

近年来,我国把“四链”融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部署,全社会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全国各地不断探索出台柔性引才政策,打造高水平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安徽,经过多年深耕,已经摸索出“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等符合产业发展逻辑且行之有效的打法,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相继在安徽涌现。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部分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活动存在碎片化、孤岛化问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尚未完全形成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人生能有几回搏”“放开手脚创新创造”,此次安徽考察,总书记再次鼓励科研工作者不断创新。
找准融合着力点,推动“四链”深度融合,集中资源、协同作战,定能赢得优势、争得主动。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锐科技、央视网,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LL2333666删除或修改!

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支持我省发挥中部地区枢纽、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创业活跃的基础和优势,打造国家级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和模式创新示范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