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现状及优化举措研究

楼市   2024-11-01 16:30   湖北  



突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瓶颈的关键是构建运行高效的动力机制。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背后的动力机制,首先,对机制构成进行了理论阐释。研究认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技术推动机制、市场拉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三大类。动力机制的高效运转,不仅需要各类机制内部循环的畅通,也高度依赖于不同机制间的有机协同。并且,在当前创新活动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各类机制运行下的国际合作不容忽视。其次,在阐释机制构成的基础上,对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梳理出动力机制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动力机制运行存在核心领域技术推动作用不足、技术交易市场规模扩张疲软、政府对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最后,从完善顶层设计机制、优化创新要素投入结构、加大激励力度、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具体举措。





00

✦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部分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彻底改变。随着大国博弈日益显性化,我国在核心技术上将面临不断升级的外部管制,更难以通过“化缘”的方式获得核心技术,必须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现有关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技术识别、重要性、突破路径等视角,而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关注较少。事实上,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水平较低的关键原因便是动力机制运行不畅。优化动力机制对于应对管制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聚焦于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供源头活水的动力机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体系构成进行理论阐释,并在体系构成框架下深入分析其运行现状及问题,以期为我国加速核心技术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具体地,本文将动力机制分为技术推动机制、市场拉动机制、激励机制等三大类,并强调了国际合作、机制间联动运行的重要作用。




01

✦ 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体系构成



本文将核心技术分为3类: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撒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激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需要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如企业、科研院所、发明家等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科研和市场竞争压力促使相关主体主动追求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技术需求市场可以为相关主体提供经济激励,从而激发其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然而,与一般性技术不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更加依赖于基础研究领域的技术突破,研发难度更大、研发成本更高、研发周期更长。因此,仅仅依靠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无法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创新活力,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提供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以形成市场与政府的合力支撑。总体上,本文将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分为技术推动机制、市场拉动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等三大类。


技术推动机制源于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创新主体通过这种追求来实现经济效益等。但仅有自发动力对于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市场需求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力来源。尤其是对于适用范围广的基础技术和通用技术,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对其实现自主创新非常重要。但对于非对称技术以及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其在研发完成后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市场化应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为这类技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而不论是技术推动机制还是市场拉动机制,背后必然有相应的利益分配等激励机制起支撑作用。核心技术的前端基础研发、中期应用研发、后期产业化落地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来进一步激发相关主体的创新动力。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方面,仅依靠市场主体的短视逐利投资,无法提供充足的创新动力,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提供激励机制,以弥补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机制的不足。当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变化迅速,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还面临着“技术封锁”等新挑战,加速核心技术创新突破需要各类动力机制的共同支撑,因而实现各类动力机制的有效联动尤为重要。


另外,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不能是“闭门造车”,在提高自主性的同时也要保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既有利于国内创新主体实时把握全球技术的前沿方向、借鉴先发国家的先进经验,也有利于技术市场国际交易规模的扩张,为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机制提供持续的动力。特别是,当前的全球创新活动已从链式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在网络结构中,合作伙伴数量增加,合作深度持续拓展,对我国在全球网络中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明晰动力机制体系构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对3种动力机制在不同类型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情境下的运行状况展开分析,并对3种动力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开放合作的重要性进行详细阐释。


1.1技术推动机制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供了原始推动力。技术推动机制强调,科学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发明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源头。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源于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因此,充足的资金、人力等要素投入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在技术推动机制中,创新型企业及研发人员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是其内在动力。对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非对称技术来说,技术推动机制尤为重要。但是,仅凭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难以满足科学技术领域庞大的投入需求。内在动力的持续激发,需要在技术推动与经济激励之间形成良性对接机制。技术入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合理分配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等是经济激励常见的方式。而技术最终的市场价值作为技术经济效益的重要衡量指标,可以用于指导经济效益在各方创新主体之间的分配比例。


仅通过最终的市场化应用程度来衡量技术价值往往是不全面的。具体而言:对于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由于其市场应用潜力大,通过市场反应来衡量其技术价值通常是可行的;而对于非对称技术、“撒手锏”技术以及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其价值是难以仅通过市场化应用程度来衡量的,且经济价值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这时就需要政府激励机制的介入,对涉及国家安全等的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技术研发进行激励。可见,政府激励机制对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的形成和发展而言是关键助推剂。事实上,技术创新本身具备很强的正外部性,无政府激励机制介入时,私人部门投入会低于社会整体最优投入。并且,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如果不加以克服,会产生技术和市场“两张皮”的问题。科研人员更多关注技术的先进性,而对技术市场化应用价值的判断能力不足。虽然这种对技术先进性的追求是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保证,但是科研人员存在的重技术轻市场问题,使得其难以从技术市场中获得足够的创新激励。特别是对于难以在短期内收获经济效益的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更需要科研人员具备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而政府激励机制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与科研人员不同,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的市场化推广和应用,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技术的先进性并不是企业投资的唯一条件。企业在技术市场化应用方面敏锐的嗅觉,对于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的市场拉动机制作用的发挥大有裨益。对于这类技术,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如积极推动中介市场的完善、加强技术交易网络建设、降低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等,以实现技术推动和经济激励的良性对接,充分激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原动力。


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对于技术推动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样大有裨益。国际合作为国内各方创新主体提供了更多的接触国际技术前沿的机会,进而会激发其进行创新追赶。另外,跨国技术合作也是目前各国在高度复杂、高不确定性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的共同战略选择。


1.2市场拉动机制


技术推动机制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供原动力;而市场拉动机制则从最终的技术市场应用和价值实现角度来逆向促进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实现。市场拉动机制与技术推动机制相辅相成。市场拉动机制对于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的产业化落地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研发人员在研发各个环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以实现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落地。市场需求可以分为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两类。其中,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往往匹配的是市场的现实需求,而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则匹配的是市场的潜在需求。对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市场拉动机制要想发挥作用,就需要与技术推动机制形成有效联动,从而精准预判技术发展的方向。Christensen和Raynor研究认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实现,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不同类型的核心技术,市场拉动机制的着力方向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对于与现实需求高度匹配的技术,市场拉动机制可以直接提供研发动力;而对于短期内不能被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潜在技术,其更加依赖于技术推动机制和市场拉动机制的共同作用。而以上两类核心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均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对于前者,政府应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成研发与市场之间的高效对接,并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政策性激励,发挥信号传递的作用。而对于后者,政府的推动作用则更为重要。在技术遴选上,政府要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非对称技术的发展指明大方向,并在技术不具备大规模市场化应用条件时,率先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为相应技术提供应用场景。例如,在早期阶段,量子卫星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只能依靠政府提供应用场景,其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市场化推广;但随着量子通信产业的发展,这类技术已具备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新发展阶段,对于芯片等市场需求广阔、技术更迭周期较短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来说,技术推动机制与市场拉动机制高效联动并辅以政府激励机制的新型举国体制才是相应领域技术难题的破解之道。


在当下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对技术需求市场的关注不应局限于国内,而应放眼全球。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除了能提供学习前沿技术的机会外,也为企业提供了掌握国际技术市场动态的重要渠道。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范围可以覆盖全球,非对称技术占据国际市场能产生独特优势,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对潜在市场需求的激发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因此,技术推广应用的全球化能够大幅增加对企业或科研人员的经济激励,且市场拉动机制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的激发效应也会倍增。


1.3激励机制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具有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等特征。大多数核心技术都是面向未来的,短期内无法通过技术市场的反应来体现其价值。而技术推动机制和市场拉动机制不足以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供充足且持续的动力,需要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


激励机制的设计需要匹配不同类型技术的差异化特征。对于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可以鼓励产学研合作,重点激励高校基础研究中产业化落地的项目;对于非对称技术,可以对研发人员和科研机构直接进行资金资助;而对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可以根据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来判断技术在全球所处的水平,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标准。此外,激励机制的设计也需要与技术研发的不同阶段相适应。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在初期研发阶段,可以将科研项目的预期投入规模作为考核标准,利用直接的财政补贴等进行激励。在中期研发阶段,根据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资金补充性投入;同时,依据论文发表量、专利申请量等指标,设计相应的中期产出激励标准。在后期产业化阶段,根据技术的市场化需求匹配程度、产业化落地规模等指标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总之,激励机制需要根据技术特征、技术研发阶段等,制定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同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如何科学评价各方主体在研发过程中的贡献度,如何在各主体间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也是设计激励机制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另外,在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激励机制设计,需要均衡国内外项目资助、成果产出的激励比重,在自主和开放之间掌握好平衡。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国际成果质量的考核和认定,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快自主制定和完善激励标准。




02

✦ 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阐释了动力机制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现实数据对动力机制的运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对技术推动机制运行现状的评价,选取了研发经费投入结构、研发经费来源、研发经费增长率等指标;对市场拉动机制运行现状的评价,选取了国内技术交易市场总规模、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交易额占比等指标;对激励机制运行现状的评价,选取了政府资助经费规模、政府资助经费支出结构等指标;对各类机制有机协同的评价,主要以核心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质量指标为依据,同时也考察了国际合作等制度安排指标。


2.1技术推动机制运行现状评价


本文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评价技术推动机制的运行现状。


2.1.1投入结构亟待优化,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不足


从R&D资金和人员两类要素的投入总量上看(见图1),2010—2022年,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全时当量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同时,本文还统计了R&D经费投入增长率,以判断技术推动机制的作用是否具有持续性。由图2可知,2011—2014年,R&D经费投入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在2014年之后,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研发投入规模的持续扩大是技术推动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从总量上看,中国R&D经费和人员投入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但R&D经费和人员的投入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石。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高度依赖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然而,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无论是R&D人员还是R&D经费占比都较低。由图3—4可知:2010—2022年,基础研究领域R&D人员占比有所提升,但仍不足9%;同期,基础研究领域R&D经费占比也呈上升趋势,但仍不足7%;两者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种投入结构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技术推动机制作用的发挥十分不利。


图1 2010—2022年中国R&D经费和人员投入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如无特别说明,下同。


图2 2011—2022年中国R&D经费投入增长率


图3 2010—2022年中国R&D人员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图4 2010—2022年中国R&D经费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从R&D经费的投入主体构成来看(见图5),企业R&D经费投入占比在75%左右,政府资金占比则保持在20%左右。但是,细分R&D经费的支出领域后发现,企业执行的基础研究经费在全部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中的占比非常低,2021年这一比例仅为9.18%,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30%~50%的占比水平。而细分企业内部R&D经费的支出结构发现,基础研究领域资金投入的占比则更低,仅占企业R&D经费支出的0.2%。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但技术推动机制在激发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活力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企业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而技术推动机制更多是引导科研机构开展基础性创新活动。


相比政府和企业,高校R&D经费支出规模较小,但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前端的基础研究领域是主力军。在R&D人员投入上(见图6),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投入大致相当。其中,基础研究领域的R&D人员投入占比有提升趋势。而在R&D经费支出上(见图7),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支出占比低于应用研究领域的经费支出占比。需要关注的是,高校对试验发展领域的经费投入占比很低。这反映了高校科研重技术轻市场的特征,因而市场拉动机制对高校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活力的激发作用有限。另外,高校R&D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资金,企业资助占比较低。这反映出高校与企业之间对接不充分的问题。


图5 2010—2022年中国R&D经费投入来源分布情况


图6 2010—2022年中国高校R&D人员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图7 2010—2022年中国高校R&D经费支出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2.1.2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显著,但关键核心领域创新产出能力不足


我国技术创新面临“数量长足、质量跛脚”的困境。因此,在产出端,本文除了考虑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科技成果登记数量以外,还参考已有文献的做法,使用论文被引频次、高质量专利占比等指标,来反映技术推动机制的运行情况。由图8可知,2010—2022年,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和科技成果登记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技术推动机制的运行效果良好。从ESI论文被引频次排序来看(见表1),2020年我国ESI论文的总被引频次排名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而在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方面,我国与瑞士、荷兰、英国、瑞典、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这种结构性的错位,对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突破来说是巨大的掣肘,使得技术推动机制仅在一般性技术领域发挥作用,而无法为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动力。


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通信网络、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据了核心关键的地位。相关领域专利产出可以作为衡量技术推动机制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指标,且大都被归类在G部(物理学)和H部(电学)两大部类。图9显示了2016—2022年我国G部和H部专利授权量及其在专利授权总量中占比的变化趋势。统计发现,G部和H部专利授权量增长趋势显著,但在专利授权总量中的占比却整体呈下降趋势;2022年G部和H部专利授权量占比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16—2021年的平均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技术创新成果“多而不优”的问题,特别是核心技术领域的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8 2010—2022年中国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表1 2020年ESI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部分国家(地区)

资料来源: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图9 2016—2022年中国G部和H部专利授权量及其在专利授权总量中占比的变化趋势


从投入、产出两端来看,我国关键核心领域存在技术推动动力不足的问题。从投入端来看,基础研究领域的资金、人才投入力度不足,尤其是企业在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意愿较低。从产出端来看,目前我国无论是科技论文发表数量还是专利授权数量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创新成果的领域分布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技术推动机制虽然促进了一般质量的论文和专利产出,但对核心领域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不足。具体表现在,科技论文数量多但篇均被引频次低,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增速大于发明专利等。整体创新发展呈现“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特征。这种结构性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善,会对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不利影响。


2.2市场拉动机制运行现状评价


本文对市场拉动机制运行现状的评价,既考虑了我国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也关注了核心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


2.2.1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前景乐观


市场规模是影响市场拉动机制作用发挥的重要环境因素。可观的技术交易市场规模,可以为研发者提供更大的效益激励。由图10可知,2010—2022年我国技术交易市场成交额稳步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张,有助于市场拉动机制作用的发挥。对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而言,技术交易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可以使研发者对技术市场需求产生正向预期。


2.2.2关键核心领域技术交易市场规模扩张趋势不明显,向国际市场供给的技术不足


技术交易市场的繁荣能够极大地激发社会整体的创新活力。由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度大、成本高,细分领域技术交易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才能真正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供动力。根据技术交易市场中合同内容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统计了我国7个重大技术领域在2015—2021年间的技术交易成交额。图11的统计结果显示,与技术交易市场总规模持续扩张的态势不同,统计期内重大技术领域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航空航天技术、核应用技术等的成交额出现负增长。整体上看,重大技术领域技术交易成交额较低,在技术市场总交易额中的占比也较低,且市场规模尚未呈现出长期稳定的增长趋势。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重大技术领域的技术交易市场规模尚未能充分激发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活力。


我国核心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推广主要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用以生产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能够反映出国际市场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需求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图12可知,2010—202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整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出口规模的扩张,体现了国际市场对我国高技术产品需求的增加,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2022年,受外部技术管制措施不断升级等的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出现小幅度收缩,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结构性占比来看,2010—202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稳定,没有明显增长;而同期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总出口额的比重略有下降。这说明,我国关键核心领域的产品自主创新突破亟待加速,落后于国际市场对我国整体货物需求的增长速度。


图10 2010—2022年中国技术交易市场走势


图11 2015—2021年我国7个重大技术领域技术交易成交额统计


通过统计技术市场规模、核心技术市场规模、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等指标后发现,市场拉动机制运行特征表现为整体市场前景广阔但关键核心领域技术市场规模扩张疲软,向国际市场供给的技术不足。国际市场对我国货物的需求增长迅速,但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在研究期间没有明显增长,表明我国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没有得到显著提升。


2.3激励机制运行现状评价


2.3.1财政资助规模不断扩大,但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激励力度有待提升


本文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情况和国家重大科技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布情况,观测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激励机制运行情况。图13统计了201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额和重点项目资助经费占比的情况。由图13可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额和重点项目资助经费占比的上升趋势并不显著,反映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激励力度不足的问题。从国家重大科技奖项颁布情况来看(见图14),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也反映出激励力度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近年来财政资助规模不断扩大,但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激励力度有待提升。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很多技术难以在短期内从市场中获得收益,因此,政府的激励机制尤为关键。


2.3.2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入,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合作激励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创新合作不断深化。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疫情的影响,2019年以后国际交流活动收缩明显,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显著下降,但来华科技合作项目数占比迅速提升(见图15)。然而,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性质来看,一般性的考察访问和国际会议次数占比不断提升,与核心技术研发相关的合作研究项目数占比却有所下滑(1)。这可能与美国全面升级对华技术封锁措施有关,表明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正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


从激励机制整体运行特征来看,我国政府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激励不足。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激励上,政府财政支出的偏向性不足。核心技术一般是前沿领域技术,需要政府在激励机制设计上具有前瞻性,在事前、事中积极跟踪项目进展,及时给予资助。并且,在全球创新活动网络化特征凸显的背景下,政府激励机制须给予国际科技合作以充分的激励。


图13 2010—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总额和重点项目资助经费占比统计

资料来源:国研网重点产业数据库。


图14 2010—2020年国家重大科技奖项颁布数量


图15 2016—2021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统计

资料来源:国研网重点产业数据库。




03

✦ 优化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相关举措



3.1优化顶层机制设计,持续改善机制互动生态


改善机制互动生态,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系统性优化,具体包括:各类创新主体的合作机制、激励调配机制,以及创新链各环节的对接机制、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等。在顶层机制设计上,提升各类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畅通政府与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双向需求反馈通道。同时,强化政府各相关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全方位提升机制设计的系统性。


为有效提升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应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完善决策流程,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建立战略决策层、战略设计层、战略执行层间的信息交流与汇报机制。首先,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为核心,创建开放的公共科研设施,支持研发机构依托此类设施进行科研合作与技术攻关。其次,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现实问题为核心,汇聚科技、产业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明确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所面临的挑战,并基于技术类别和技术攻关的迫切性,确定相应牵头组织以开展技术攻关。再次,对牵头组织采用“一揽子”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在技术开发路径和合作伙伴选择等方面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并由战略设计层同步执行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最后,强化区域及各机构间的技术合作,支持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等参与国家战略科技计划。


3.2优化创新要素投入结构,增加基础研究环节投入


基础研究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持续开展的源头活水,且后续的中试、应用、产业化等环节均需要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基础研究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因而大部分投入来源于政府,但仅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加大基础研究环节投入力度,需要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合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基础研究领域的资源投入,发挥资源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基础研究领域集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媒体等社会传播媒介,促使全社会各个层面形成重视基础研究的良好氛围。以此来引导科技人才、社会资金等资源流入基础研究领域,全方位优化创新要素投入结构。


3.3加大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激励力度


核心技术突破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等特征,应加大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激励力度。首先,改革激励对象的选择机制。创新对激励对象的考核机制,选用高质量发明专利产出数量、高水平发明家培养数量等替代税收、产值等传统考核指标。其次,持续完善关键核心领域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政府资金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最后,探索建立前沿科技领域的容错机制。给予创新主体更大的资金配置权,适当延长项目预期回报周期,优化内部流程管理,加速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


3.4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


核心技术的攻关,除了需要国内各创新主体形成合力外,也需要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在创新要素跨地区流动加速的背景下,应当着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特别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的背景下,我国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拓展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畅通全球创新资源流通渠道,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创新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打造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创新科技》2024年第10期。王佳希,三思派,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LL2333666删除或修改!


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支持我省发挥中部地区枢纽、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创业活跃的基础和优势,打造国家级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和模式创新示范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