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创资源不断集聚,拥有央属科研机构23家、各类高校132所,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现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湖北实验室10家。
如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9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省政府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打响湖北品牌
实现“国际领跑”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夏松介绍,《意见》立足湖北实际,从科研平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强化创新平台和攻关布局,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化协同融合,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以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推动产学研协同和学科共建、人才共用、资源共享,高效聚合人才、科研、高校、企业等创新要素,直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推动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和人才、技术、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打造人才集聚科研平台,加快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组成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以平台为依托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牵引集聚培养更多科技人才。三是支持构建产教融合平台,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通过建强未来技术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关键环节,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健全人才培养、激励、评价等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加强人才分级分类培养,依托战略科技人才引领专项、卓越工程师集聚专项、荆楚工匠培育专项、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专项,梯次培育战略人才力量。二是强化人才正向引领激励,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推动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制定“授权松绑”事项清单,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三是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新标准、新方式、新机制。四是构建“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良好环境,完善科技创新尽职免责、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健全审计、监督、检查结果跨部门互认机制。
瞄准“塔尖”
打造战略人才队伍
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发读介绍,《意见》着眼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将以争创武汉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抓手,整体发挥人才计划牵引、科创平台承载、高校源头培养作用,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在精准支持战略科技人才上下功夫。战略科技人才具有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特质,位于人才队伍的“塔尖”。持续推进有组织人才引育和有组织科研协同发力,围绕实施“尖刀”技术和“61020”全链条攻关,“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升级战略科技人才支持举措,健全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优化实施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支持他们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推动湖北加快建成科技强国重要战略支点。
在创新培育卓越工程师上下功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培养更多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将围绕发展优势产业、新兴特色产业、未来产业,充分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持续实施省卓越工程师项目,健全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大力弘扬工程师文化,充分激发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根基。
在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下功夫。经验表明,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湖北是制造大省,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将推动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省技术技能人才项目,配合相关部门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健全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促进他们不断成长、发挥作用,更好助力湖北打造制造强国高地。
在赋能托举青年科技人才上下功夫。青年人才是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拥有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湖北发展希望之所在。将逐步扩大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支持规模,完善青年科技人才举荐制,支持相关部门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岗位、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落实好普惠性支持与竞争性资助相结合的博士后人才政策措施,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储备更多科技创新生力军。
先行先试
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金元介绍,在基础教育领域,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主力军的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提升科学教育质效。开展科学教育促进行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索性、创造性思维品质。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和湖北发展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以专业建设为切入推进高校分类改革,指导高校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类型分类发展。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工文渗透。办好湖北科创学院、湖北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湖北数字经济学院、湖北双碳学院等新型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行先试,围绕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建立专业贯通式培养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协同多方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统筹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大国工匠青苗计划。深化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实施“本-硕-博”科研训练计划,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深化产教融合。引导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支持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学院,支持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创新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推进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行业组织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
实施“技兴荆楚”
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伟雄介绍,将积极推动人才分类培养、分类评价,不断激励各类人才跃级提升。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技兴荆楚”工程,设立荆楚工匠培育专项,加快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指导推动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
加强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博聚楚天”工程,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资助项目,新进站博士后按照20万元/人的标准给予日常经费保障;当年出站且在省内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博士后,符合条件的给予每人30万元安家生活补贴;构建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单人最高资助可达150万元以上。搭建更具活力的对接平台,统筹开展博士后共话、共赴、共筑、共创、共襄荆彩“五共”活动。营造更有温度的发展环境,建立博士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在站期间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开辟优秀博士后人才入选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直通渠道。截至目前,建有博士后科研平台435个,累计招收培养1.4万余人。
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分类制定评价标准,把技术创新推广、专利发明创造、成果转化效益、产业发展贡献等作为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突出创新价值、质量、实效、贡献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对人才集中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松绑放权,允许突破控制线,建立绩效工资水平动态增长机制。允许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业,高校教师多点教学,兼职获得的合法报酬原则上归个人所有。
创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支持高校院所采取“一校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鼓励高校院所设置创新岗位、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兼职,促进人才双向流动。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湖北科技,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LL2333666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