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之二 | 荆州作家对话傅菲:生命的中心是写作

文摘   2024-10-31 21:47   湖北  
               

编者按:10月24日,第四届《长江文艺》双年奖颁奖盛典在荆州举行,由全国各地知名作家组成的“文学天团”齐聚荆州。根据荆州市作家协会工作安排,本期编发散文委员会徐雁飞对优秀散文获奖作家傅菲的深度访谈。




访谈对象 傅  菲 (傅)

著名散文作家,江西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专注于乡村和自然领域的散文写作,出版散文集《深山已晚》《元灯长歌》等三十余部。曾获三毛散文奖、百花文学奖、江西省文学艺术奖、方志敏文学奖及多家刊物年度奖。

访谈人:徐雁飞(徐)

散文作家,荆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荆州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访谈时间2024年10月24日



访谈内容


徐:傅老师好,我是您的学生,在2022年12月曾有幸跟随傅老师学习,同时阅读了傅老师大量的散文作品。从《屋顶上的河流》到以身体写生命意识的《我们忧伤的身体》,包括傅老师前往福建山区和江西出生地枫林村生活后写出的多部乡村散文集,特别喜欢《盆地的深度》《元灯》《画师》《米语》《似斯兰馨》等。我们也看到傅老师的写作从书房走进大地,走进人民,从乡村到自然,从风物到动物,不停开创题材。很多文友说阅读傅菲老师的文字能治愈心灵的顽疾,对抗现代生活带来的精神钝感,请问作为一名曾经的诗人,曾经的新闻从业者,您是如何深耕乡村和自然领域的散文写作,并找到源源不断的灵感和题材?

傅:我写的散文来自我的现实生活。我与绝大部分作家的区别之处,在于我坚持长时间在乡村生活,题材鲜活,如刚出炉的面包。我一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农村生活,在一个村子住段时间以后马上去另外一个,并且我是实实在在下沉到村子里,我骨子里是喜欢农村的,而不是单纯的去寻找素材,我是在回归我向往的生活,并把生活中的见闻变成文字。我在农村烧菜做饭,我跟村里的老农谈庄稼,农民个个都有自己的庄稼经,这是他们多年劳作的智慧结晶。我在不同地方的村子里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观念参差,我在其中挖掘到了大量的素材,这是我能够在这一领域一直坚持写下去的重要原因。

徐:您在2002年开始写散文,在2006年就被称为“傅菲年”,到现在您的年发稿量超过30万字,《长江文艺》还为您开了专栏,我们很少见到有像您一样保持高水平创作的同时又如此丰产的散文作家,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高质高产的秘诀或者写作状态吧。

傅: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关注我自己的写作量,我没有用文字数量和作品篇数来丈量我对文学认知的高度或者深度。我生命的中心就是写作,我的生活纯粹到了简单但不单调的状态,每天只做两件事:写作、买菜烧饭。写作让我回归本心,买菜烧饭让我回归本我,我只是个沉浸于写作中的普通生活者。至于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我的产出比较高,原因有二,一是我们身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深深感觉到我要写点什么来抒发对时代的回应,这个时代是我写作的源源动力,让我无法停笔。二是我对于写作保持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写一点,其实写的不多,但是每天都有,一年下来,可能数量就比较可观了。

徐:2022年4月在《长江文艺》上看过傅菲老师写的一篇《圣鹿》后,马上买来了一本《灵兽之语》。书里除了鹿,还有猴子、狗、马、狐狸、豹子等,万物有灵,灵兽之语也是生命之语,字里行间充满了自然界的天然美学,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见性灵,见精神,见众生。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时而感觉是散文,时而感觉是小说,时而又感觉像非虚构,散文素材是否必须是真实的?您出于什么目的去写动物题材的作品呢?

傅:个人认为散文创作要遵循一个核心,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去开枝散叶,就好比去种一棵树,主干就是你的核心素材,枝叶就是类似于虚拟或介于虚实之间的部分。你必须要保证这棵树的主干是健康的,树才能生长生存。这就要求核心素材的真实性,那么至于枝叶是阔大型的还是细长型的还是盆景一样嶙峋的,这就看你在虚实之间如何去修饰。我为什么写这十二个动物呢,因为我大部分时间在乡村,在做田野调查,我见过或者获取过很多关于人和动物的故事,我在其中深深感觉到动物都是有灵性的,这就是你刚才说的万物有灵。当动物的灵性与人类的人性发生碰撞的时候,这种火花能照见人性更深处更复杂的地方。我们谈写作,务必要确保一点是锻炼洞察人性的能力,越了解人性,越有利于写出有深度的文字,平面化的文章是不能吸引大众的。我写动物,只写哺乳动物,因为它们是最具灵性的,比如说《圣鹿》的缘起,是那年疫情时,我困居在距离老家六华里外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村子曾全村搬迁,后来又被开发成旅游度假的田园处所,我就是在那生活了一段时间,见到、听到、觉到的就是人在困境中与动物的相处,其实动物的灵性就是你对它好它会反哺,它绝不会无端去加害你,而人对于动物,则复杂的多,要先排除了口欲之后再去谈对动物的喜爱和尊重。我写《灵兽之语》其实是想探索十二种不同的人性,是探索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

徐:马上就是《长江文艺》双年奖颁奖礼了,首先向您致贺,最后一个问题,也是请求:您对荆州年轻的散文作者们有什么指导和建议吗?

傅:指导谈不上。荆州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它蕴藏了太多可供挖掘打磨的文学宝矿。我想对荆州的年轻散文作家提三点建议:一是向上攀岩,努力跳出思维圈。跳出周围的环境,拔高视野,这样才能冲破牢笼,不囿于一域,不困于一时,灵感、方向、动力、格局都会大有改观。二是坚持写作,写作其实并不难,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写一点,在保持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的弊端在哪,你的长处是什么,你最终要深耕的方向就出来了,没有谁是一提笔就找准方向一举成篇,所以要坚持去写,写中悟,悟而写。三是保持职业化心态,我就是保持这样一个心态,才能坚持十几年不间断的每天写作。很多人把文学当成爱好,当成标签,但是你如果想成为一名作家,想要有所进步,你不能只把创作当成爱好,那是很难成气候,要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要有责任感,要担一些压力,要定目标,要卷起来,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可能。

  

   傅菲凭借作品《圣鹿》斩获“长江文艺双年奖优秀散文奖”。授奖辞为:一群久病之人,在回归自然之后,重新寻回本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作品既正向书写朴素而真挚的生命故事,也充满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是一篇既有情感温度又有深入思考的佳作。


傅菲(中)与荆州作家代表合影留念



荆州市作家协会


编辑:龚海蓉

编审:柳红霞

终审:熊湘鄂



荆州作家
荆州市作家协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