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觉醒,从不当“人上人”开始

职场   2024-10-12 16:46   江苏  




作者:郑思博 

来源:郑思博随笔(ID:gh_ac73d0f8e980)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创平台授权




曾看到清华教授提到的一个观点:“我们最大的问题,是都想成为人上人。”
“人上人”似乎成为自己成功的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个误区:

只要成为“人上人”,就没有所谓的烦恼、压力;

当成为“人上人”后,就是收获了满意的人生;

成为行业精英,就不会有中年危机。

……

真的如此吗?


Part.1

《中年觉醒》作者布鲁克斯曾与一位年龄相仿的女性交流,这位女性在华尔街拥有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

然后这两年,她自觉工作效率不如之前,作为公司管理骨干,在做决策时也没有年轻时果断。
外人看来,她是人生赢家。其实她过得很不快乐,婚姻走向失败,孩子疏远自己,几乎没有朋友。常熬夜加班,身体过度透支,出现了危险信号。
事业心强的她,可以说“工作的奴隶”,没想到随着步入中年,唯一让她感到骄傲的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明明拼命工作的目标是获得成功,结果却是以生活一团糟糕为代价,工作状态也越来越差。

她提到一句话:“也许我更想要的是成为人上人,而不是幸福。去度假,与朋友、家人共度时光等令自己幸福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很多时候,她确实活成了许多人想活的样子,事业有成、高层管理。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区,将所谓的“人上人”=幸福。

问题是,这种所谓的“人上人”并不是完整的人,为了成为“人上人”,她所做的牺牲非常惨痛的,亲情、友情甚至自己连基本的人格都丧失了。
布鲁克斯在书中也提到:“她跟自己做了一笔交易,用一个活生生的真实自我去交换了一个标签符号化的自我。”

为了登上事业巅峰,自己甚至以超出自己身心极限去拼。长时间沉醉于“人上人”的奋斗过程,忽视了生活中其他事情,例如伴侣、亲子关系、人际关系等。
自以为当上“行业精英”之后,幸福就会自然而然降临,结果却是:幸福离自己越来越远。各种关系长时间在自己缺位下,慢慢从浓变淡,从亲密再到陌生。
就算以“独善其身”的想法一直过下去,当年龄慢慢变大了,思维变得机械,认知变得局限,人际关系变得狭窄。

过往因为你拥有“人上人”的光环,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你没花心思维持的各种关系,往往都会因为你给别人的价值感降低了,也逐步淡化。

布鲁克斯在书中提到:“当职业开始进入下行期时,我们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不不可避免地被遗忘。”

于是,很多人在年轻时活成了“人上人”,到了中年之后,反而最快沦落成“人下人”。


Part.2

玛雅·安杰洛曾说:“如果你不喜欢一件事情,就改变那件事情,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然而,在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人习惯抱怨,包括我自己。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琐事我跟同学吐槽:原因是我入职7年来,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搬了7次宿舍,每次搬宿舍都搞得身心疲惫,筋疲力竭。最郁闷的是,每一次搬迁,自己都会扔掉了大量的物品,浪费了不少。
当我跟同学不停抱怨时:“一位居无定所的人,真的太不容易了,搬来搬去。”

他却回了一句:“你干嘛不自己租房呢?”

“你自己想要自由,又不想另外花钱,这本身就是矛盾的事情啊。换句话说,你们单位提供免费宿舍,已经很不错了,起码不需要你们花钱到外面找住的地方。”

他说的很有道理,单位的安排有再多不合理,那也不是作为一名基层员工能改变,毕竟这是老板的决策。

说到底,人有时候就是有点贪婪,遇到不顺的事情,习惯性抱怨,自己不愿做出一些牺牲去改变,总想着天下掉下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时候,我经常吐槽“工作压力大”“降薪了”“事业没前途”,一些清醒的前辈不再安慰我,他们会直接“怼”我,“你可以选择辞职。”

在生活中,那种“人上人”的抱怨思维往往会比普通人更加明显。

哈佛心理学教授布鲁克斯在《中年觉醒(重塑生命与生活的力量)》有这么一个故事:作者在飞往华盛顿特区的飞机上,遇到一对夫妇,妇人不停说身旁的丈夫:“好了,别整天说自己没用了。
她丈夫的状态,就是这座城市无数面临中年危机的缩影:上有老下有,经济压力较大,事业到了瓶颈时期或者公司裁掉,再就业又屡屡受挫,身边的朋友也慢慢疏远自己,年轻时的人生目标不能实现。

她丈夫整天在自哀自怨,在大伙思维里,这种时刻在怨天尤人的,多半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人员,或者人生遇到很大的遭遇。

然而,直到下飞机那一刻,作者才发现对方并不是大家眼中的“底层人员”,而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作者也很惊讶,自己打小就十分崇拜的人物,却整天在跟妻子唠叨自己是一个废物。
很显然,这位“大人物”过得并不快乐,甚至活得很痛苦。
中年危机,中年困惑,并不是只存在中低产阶级,其实很多富人、名人、高官,也会面临这种困惑。

大多数人,为何无法避免中年危机?

从以上图,我们看到,刚开始时,人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都是处于上升,但到了一定年纪时,流体智力就会到了下滑并不会增长,晶体智力会有一定平缓阶段。

流体智力卡特尔将其定义为:推理、灵活思考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认知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智力
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假如到了中年,一个人总是依赖自己的流体智力,就会慢慢在职场丧失优势,甚至会被新人淘汰,因为此时自己的年龄劣势慢慢暴露出来。
哪怕是“人上人”,也是不可避免有这种担忧,甚至会比普通人出现更大的落差。在普通人眼中,他们似乎活成了“人上人”,然后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不断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那些努力追求成功的人终将发现,自己也会步入可怕的人生下半场。在这个阶段,他们所取得成就不再令人满意,而是令人失望,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日益紧张。”
很显然,这类“人上人”,他们一直以来习惯了自己人生轨迹一直处于上坡的状态,习惯了身边人对他们的肯定和称赞。

所以在这个阶段,只要有点不顺心,或者自己老是将当前的不顺与过去辉煌做不理智的横向比较,他们内心深处往往会将这种落差感放大,于是开始不停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抱怨环境。

通俗而言,习惯了“人上人”的安逸,对于人生的一些不确定性,无法接受,对于自己暴露的各种弱点,也是无法接纳。

他们总是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也看不到身边的机会,考虑问题一直用抱怨型思维,从心理学角度,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习惯抱怨、喜欢吐槽。

时间久了,他们常常陷入一种“都是你们的错。”


Part.3

财经作家叶檀老师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粒沙尘,纵向对比的话,我们跟一只蚂蚁的地位差不多。对自身过高期待是痛苦的根源。”

近日,有位读者给叶檀老师写了一封信,大概内容如下:

这位读者是一位金融从业人员,如今40岁了,从小学开始都是在重点班,大学还上了985,研究生毕业,拿到上海户口。

23年之前,他赶上金融行业的机遇,所以吃了不少红利,自己也在上海买了第二套房,在各大媒体抛头露面,成为大伙眼中的“金融才子”。

然而,这位金融精英,不满降薪选择离职。他跳出来之后,外面的世界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毕竟从大环境看,整个金融行业都是自危的状态,周转多次,最终还是回到上海。
这位读者,因为离职后的生活压力和落差感,让他渐渐患上抑郁焦虑症。按照他的话,焦虑抑郁的原因主要是:(一)行业的整体收入下降。(二)现金流的紧张,第二套房子还贷压力很大。(三)对未来的无助。

40岁迷茫的他,也开始对下一代的教育感到迷茫。

这位读者,从小到大都是别人眼中的优秀孩子,在普通老百姓眼中,他甚至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

只是,这样在大城市混出模样的“人上人”,也因为中年危机惹上了抑郁和焦虑,甚至走进了心理咨询。

很显然,他在成为“人上人”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出现了情绪危机。

对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而言,比起中年危机,情绪危机会更加可怕。

所谓情绪危机,是指人的心理经历了极度的波动,其中包括愤怒、沮丧、恐怖,以及由期待而引起的激动和悲痛等。

这位金融才子,他的事业状态并不算很糟糕,但他却因为事业的变化,心理出现了巨大的落差感。

跳槽以来,事业上的收获远远不及自己的期待,于是他变得沮丧,最终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从叶檀老师的回信中,可知这位读者无疑是有一位难得的金融才子,但摆在他面前的客观现实也是很残酷的,毕竟金融行业大环境大不如以上。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四十岁,所以他自身的流体智力肯定不如年轻时状态,但他有十几年的金融经验,对行业的变幻莫测,他又展现出敏锐的觉察能力,显然他可以凭借自身的晶体智力去走出中年危机的困境。

叶檀老师也肯定了他的优秀的同时,鼓励他结合自己有自媒体经验,去做一些行业分析,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做付费课程。

从评论上看,大家觉得这位读者其实已经比很多人幸运,毕竟他好歹是985名校生,上海有两套房子,就算真的熬不下去,把一套房子卖掉也能解决很大问题。

这位读者,痛苦的根源确实是对自己期待过高了,欲望太大。

“有目标当然不是错误,但凡要有度,如果变成只为目标而活的话,生活的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当一个人目标感过强的时候,视野会变得狭窄,错过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

Part.4

作家水木然说过:“大部人宁可自欺欺人,也不愿意面对现实,宁可活在自己的妄想里,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凡。在他们的意识里,仿佛承认自己的平凡,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失败,看到别人的平凡,也暗自取笑别人的失败,这真是一个荒唐的逻辑!”

在若杉做咨询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来访者,在同龄里算是佼佼者,毕业五年就已经年薪百万,早早给父母买了房子,在父母和朋友眼中她应该就是活得很快乐的,幸福感很强的。

然后,她却已经因为抑郁症服药半年了,每天晚上都要失眠不能入睡。

若杉总结这种情况原因是:(一)太过在意目标达成与否,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二)永远需要下一个目标。(三)长久地活在别人的评价里面,失去自我。

当一个人,为了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丧失了自我,这是很恐怖的事情,在这个自我丧失的过程中,他自己的个性已经完全失去了,甚至忘记自己的初心。

这种所谓的“人上人”,他们思维里早已经“自我物化”,这种物化,最终的结果会摧毁一个人的幸福。

就像若杉所遇到这位来访者,她过往习惯将自己工作的表现以及职业的地位来判断自己的的价值,只从他人的视角去评价自身,却没有从自身视角去做深刻的反省。

布鲁克斯提到:“自我物化降低了人的自我价值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我们回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看,一个人最高需求层次应该是实现自我价值,然后一个所谓的“人上人”,却往往最容易忽略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清楚自身的最内在需求。

8月11日,运动员黄雪梅获得巴黎奥运会大众组马拉松赛第一名。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黄雪梅是一位程序员,她大学修的也是计算机专业,业余练习跑步。
由于年龄问题,她没有选择去全职跑马拉松,但她通过业余跑马拉松,并在国际赛场跑出这个成绩。

这都源于她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用自己的步伐去诠释平凡中的平凡,日常在银行上班,一有空她就去跑步。

黄雪梅,没有自我物化自己,觉得程序员、技术员就应该做技术的事情。

Part.5

热播电影《逆行人生》高志垒,自小受到父母“人上人”思想的影响,考入985大学,学习最热门的软件工程专业。

毕业后,他很顺利进入一家大企业工作,从一名程序员也慢慢成长为部门的技术骨干。

“人上人”思想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自身有很强的优越感,对自己的现状过于自信,过于肯定自身的流体智力,时间久了,他们会沉迷在安逸的生活区。

他让年迈的父母把小卖部关了,安享晚年,让妻子辞职做起全职太太,打算将女儿送入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上学。

想办法帮各种亲戚托关系进入他单位工作,父亲更是逢人就把牛皮吹上天。有同事工作犯错,还充“冤大头”帮同事揽各种责任,经常深夜一边注射胰岛素一边敲键盘。

每天他是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单位。当一家几口还在品尝着“人上人”的各种甜头,命运却给他来了狠狠的一棒。
公司的领导约他谈话时,告诉他要被裁了,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不管怎么闹,他还是失业了。
失业后,他投了上千份简历,要么没下文,要么面试是被讥讽年龄太大。
其实,对于一位四十多岁的搞IT的人而言,一直停留在基础的程序开发,是很容易替代的,连《都挺好》里面的苏明哲,斯坦福高材生,也因为一直是程序员,最终被公司裁掉。

高志垒,他一直停留在过往“人上人”的优越感,没有提前预估到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他的思维和技术已经慢慢被年轻人替代了。自己拥有的多年技术经验,在当前的人才市场,反而成为招聘者眼中的“负资产”。
在互联网大厂里面,最不缺是程序员,没有独一无二的能力,对公司而言,就是没有任何价值了。

白岩松也说过:“一个人的收入,是和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你只有拿出的东西和别人的不一样,你才可能脱颖而出。”

被迫无奈,高志垒只能当起了外卖骑手。结果,送外卖第一天,就收到了几个差评,连续几周都是倒数第一。
刚开始的时候,他碍于面子,连曾经工作的同事叫的外卖,他也想把单转出去,最后没能转出去,他也是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不想让昔日的同事们知道自己当骑手。很显然,他内心深处还是瞧不上这份暂时能让他吃饱饭的工作。
一位管理学者曾说过:“不能成功跨过过渡阶段的员工经历持续的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放不下往日的着急,又无法拥抱新的、改变后的着急,认知和感情都会被失落耗尽。”

于是一向没脾气,性格温和的他,也忍不住对妻子大发雷霆,甚至把女儿当成出气筒,直接骂女儿:“你干嘛要读昂贵的国际学校。”

后来,为了养家糊口,他放下面子,冒着被前同事羞辱的风险,去前公司送外卖。慢慢地,他摆脱了榜单上“倒数第一”的尴尬位置,不停往前冲。
最可贵的是,他在这段经历时,除了认真工作之外,还开始谦卑自己,主动学习并关心帮助他人,例如谦虚主动向榜单第一的同事学习,大雨中他身上的雨衣给了一位女同事,去探望同事患白血病的孩子。

所以大家也在帮他,逐步他成为骑手中的“老师傅”,他自己设计一套软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寻找最合适的外卖路线,这样每天就可以比别人跑更多的单。

在整个骑手里面,他是一个唯一有软件知识的人,这就是他的独一无二的能力,凭借这一点,他慢慢摆脱了“拖后腿”的状态,慢慢赶超其他骑手,并最终成为榜单第一,按时还了房贷。

后来他凭借自身的知识,开发了一套外卖路线软件,最终被公司的技术部门发现。

《中年觉醒》提到:“如果你的职业需要的是晶体智力,或者你成功实现了转型,转而从事需要晶体智力的职业,那么你的职业巅峰会来的晚一些,你的职业下行现象也会来得晚一些。如果你能从第一智力转至第二智力,你就破解了代码。”

高志垒的破局,也是得益于他及时从流体智力转至晶体智力,走出了中年危机的困境。

- END -


11月  南京站
《顾问式销售》线下课
Vincent & Vito双讲师
手把手教你成为顾问式销售高手

【限时预售】
10月31日前报名
最高立减 1200 元/人

2024年最后一场,错过等明年
扫码联系客服 索取大纲和优惠报名



销冠成长必读:



1、顶级销冠的38条成交秘诀

2、“我真的不想打电话”:销售80%的情绪问题,都是能力问题

3、我见过最用心的销售,不是疯狂打电话,不是背各种话术,更不是无休止加班,而是......

4、做销售,不会需求挖掘?记住这2点就够了

5、“今天就定下来吧”:大胆的去逼单,脆弱的不是客户,而是你自己!

6、最适合销售发朋友圈的文案,句句戳心


顾问式销售
点击关注,获取销冠成长干货、话术等,后台回复“9”领取9套销售话术资料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