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育只上班,每天工作10小时?国家开始出手“反内卷”了!

职场   2024-10-03 15:44   上海  








作者:格致君 

来源:格致君的后花园(ID:Yourgezhijun)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创平台授权


累,可能是所有中国打工人的“基础病”

为什么会有这种话都懒得说、脑子也懒得动的疲惫感?因为中国是全球公休日较少的国家之一,只有11天。



与之配套的是,工作时长领先全球。


01工作时长冠绝全球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中国7.37亿打工人,联手打破了近20年来的纪录,创下平均工作时长的新高:49小时/周。



也就是一周工作五天,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全年加起来,高达2450个小时。


如果有打工奥运会的话,那么在全球167个国家中,中国代表队有绝对的夺金实力。



不仅工作时长创新高,工作时长的增长速度同样越来越快。
2022年,中国打工人的平均全年工作时长是2395小时。仅一年时间,中国人均就多干了55个小时。
如果按8小时工作制换算,相当于多工作了6.88天,这一不小心就多干出了一个国庆长假……
可“超长待机”换来的,并不是超额收益,即便是996、甚至007、年假不敢休,依然有随时被“毕业”的可能。


不过,时代的大潮要转向了。


就在刚刚结束的全年最重要的“以研究经济工作”为主的政治局会议上,释放重大信号:

“反内卷”,被写入会议通稿。
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要知道,越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内卷就会越严重。
因为新的增长动能尚在培育之中,而旧的产能则面临过剩、淘汰以及迭代的转型。
而大会将“内卷”定性为恶性竞争,显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从行业来讲,从卷成血海的新能源汽车到用仅退款把商家逼疯的电商,很多行业都在赔本赚吆喝。

而从个人来讲,大家都活得太累了,但还赚不到钱,所以根本没钱没时间去消费、去生娃养娃。

一旦资源和蛋糕是有限的,社会分配又无法达到平衡时,只能靠内卷来筛选入场券。

——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内卷,已经从过去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变成了阻碍经济结构升级、人们奔向美好生活的“绊脚石”

02自带内卷基因

由于生活在人均资源匮乏的地界,所以中国人生来就自带内卷基因。
因为在历史上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里,你不努力很可能就会饿死。这是由客观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自汉朝开始就一直由儒家思想主导。儒家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历朝历代读书人都希望登科及第,入仕当官,追求成为“人上人”,喜欢逆袭的剧本,充满了入世的积极性。
这种思想延续到今天,本质依旧不曾改变。
相较于欧美人活得自我,东亚人身上的担子/欲望明显要重得多,比如父母的期望、别人的看法、亲朋好友间的PK,以及自己的面子……
在这些传统价值观的“熏陶”下,我们从小就被指明了唯一一条成长路径:不能不走寻常路、不能搞“旁门左道”,大众认可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有面子+有银子才是王道,说别的都是废话。
为了实现这些世俗目标,中国人上学时寒窗苦读、玩命刷题,上班后又主动加班、不敢休假,不断被成功逆袭的故事洗脑。
如果不作出一番事业,不完成领导下达的KPI,简直有辱江东父老。


但奔向体面的路并不宽敞,事实上是相当拥挤。
据此前某社交平台发起的问卷调研显示,有46.37%的2022年本科应届生将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视为好的工作机会,比例远高于互联网大厂、世界五百强企业、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
今年还被爆出,一名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应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萧县乡镇公务员。而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和岗位的对比,更是夸张到了66:1。



为了一张稳定、体面的长期“饭票”,全员都在考公考编。

就业取向的高度趋同,则造就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有人都在一个赛道上卷到飞起,完全自愿地进行自我剥削。

这不仅让个人幸福感大打折扣,整个社会也存在着劳动力分配不均的结构性失衡压力。


03廉价劳动力的红利消失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内卷”还与经济发展模式相关。
中国改开40年,经济的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我们今天享受的便利生活与经济实惠的商品,无不是建立在一线工人辛勤付出的基础上:
流水线上的厂妹连续工作10个小时;

工地上的厂弟冒着患“矽肺”病的风险努力搬砖;

困在算法中的外卖小哥顶着似火骄阳日行12个小时……

无论是60年代的韩国,还是改开后的中国以及当下的印度和越南,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得益于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多,价格低,正好满足了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能的需要。而伴随着外资的进入,这些亚洲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提升。
而这便是人口红利。

但不可否认的,每一笔红利的背后其实都一笔人口债。
过渡消耗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在达到峰值后进入拐点,谋求经济发展模式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战后的日本到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再到如今的中国,都走过或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周期,迎来了劳动力的大幅减少,和随之而来的老龄化和少子化。
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较去年同比减少49.8万对。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千万,2023年出生人口仅902万人,创下历史新低。
劳动力总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样明显,从2015年至2022年,已经减少了2067万。


一旦劳动力优势不再,依赖人力密集型产业的国家将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如果科技革新没有同步跟上,经济增速放缓乃至衰退在所难免。


04更多的工作时长≠更高的效率

中国曾试图以延长工时来提升生产力,但事实证明,这并非长久之策。

据德国Statista数据平台的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全年工作时长为2555个小时,按照每年工作250天(扣除节假日和双休)来算,平均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

德国则是工作时长最短的国家,仅仅只有1356个小时,但其所创造的人均产值,却是中国的5倍。

换句话说,中国人的人均产值仅是德国人的五分之一。

这背后与劳工们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大的自主权脱不开干系。
而从德国的整个经济结构来看,机械制造、汽车、电子设备、化工制造是德国经济的四大支柱。
100年来,德国从不把房地产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仅是将房地产作为具有福利性质的服务型产业;
也不玩金融泡沫,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即便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德国金融也处于相对不发达的地位。

反观中国,长时间工作会引发许多健康问题。
近30 年来,我国整体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从 1990 年的 205/10万,增长到 2019 年的 322/10万,每 10 万人死亡率是 30 年前的 1.6倍。
另据梅斯医学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达到54.4万,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位居全球之首。

与此同时,心理备受荼毒。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高达9500万人。这意味着每14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
身心状况越差,工作产出就越低,效率也就越差、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也就会随之更差,裁员降薪比比皆是,整个社会预期转弱、暮气沉沉、保守主义喧嚣尘上。
我们已经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05折寿打工、大可不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感受:上着上着班,逐渐就忘了,自己为什么要上班?
除了为了获得生活下去的必要“经费”,上班作为一项占据我们生命绝大部分时间的一项“规定动作”,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是自我实现?
还是找到我们在这个社会的定位和价值?
是为了赚取生活费,还是为了出人头地?

你对于工作的不同定义和预期,将决定着工作这件事在你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
你可以埋头加班,为了完成一个项目爆肝熬夜;你也可以有分寸感的上班,上班时间做个尽职的打工人,下班就好好休息、享受生活。
但无论如何,我想工作始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工作不应成为生命的全部,而应是充实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亨利·戴维·梭罗所说:“大多数人生活在无声的绝望中,他们工作只是为了活着,却从未真正活过。”
虽然我们每个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保持身体健康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认清大势,认清自己,不要无脑从众,也不要被其他不相干的人带节奏。
你的未来生活是美好还是颓丧,其实还是取决于自己想怎么过,自己想获得什么,自洽最为重要。
身处于传统的共同体社会之中,我们虽然不能改变风的方向,但却可以调整帆的方向。

平和做人,平和做事,既不过分鸡血,也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奔跑,跑完人生这场马拉松。
毕竟中途退赛的人,根本看不到未来的人间烟火,无论它是好还是坏。



- END -

11月  南京站
《顾问式销售》线下课
Vincent & Vito双讲师
手把手教你成为顾问式销售高手

【限时折扣】
10月31日前报名
最高立减 1200 元/人

2024年最后一场,错过等明年
扫码联系客服 索取大纲和优惠报名



销冠成长必读:



1、顶级销冠的38条成交秘诀

2、“我真的不想打电话”:销售80%的情绪问题,都是能力问题

3、我见过最用心的销售,不是疯狂打电话,不是背各种话术,更不是无休止加班,而是......

4、做销售,不会需求挖掘?记住这2点就够了

5、“今天就定下来吧”:大胆的去逼单,脆弱的不是客户,而是你自己!

6、最适合销售发朋友圈的文案,句句戳心


顾问式销售
点击关注,获取销冠成长干货、话术等,后台回复“9”领取9套销售话术资料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