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4电影市场,只能说这是十年来最差的一年

旅行   2025-01-01 15:44   上海  


2025

1





2025年第一天已经到来,那就可以回顾一下2024年全年我国电影市场的各项数据。

以上数据来源“猫眼研究院”,如侵删。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在单片票价上涨的情况下,2024年的全年票房还不如2015年的水准,而2020和2022年的票房呈现出断崖式下跌的缘由相信各位看官心知肚明。这也就印证了第二张图表中2024年观影人次还不如2015的数据事实。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一年看了150多部影视剧后,认真思考了一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1. 电影的吸引力在退步。
诚然,2024年里有不少好电影走进院线上映,但不论是好莱坞还是国内,整体的制作水平和质量都在下降。于是,“既然你的电影并不能足够吸引我,那我为什么要特意留出时间、两个人花上100块钱去看?”这恐怕就是大多数观众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好莱坞自从超级英雄片能获得大量的商业收入后,整个群体都在集体往这个方向转,可2024年里唯一能让我感觉好看的超英电影唯有《死侍3》。可这部影片在国内的票房是多少?4.3亿!但考虑到它上映的档期,我会觉得能有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易。

不得不说如今国内观众的电影审美与以前相比也有不少改变。以前,一部好莱坞大制作上映,必然会得到大家的关注,不管好看难看都要去看一下,于是才有了曾几何时年度10大票房影片中排在最前面的永远是好莱坞大片的历史。而今,好莱坞影片里各种zzzq和毁三观的桥段,让已经对好莱坞祛媚的国人不再买账,而《死侍3》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也就是因为它极其的政治不正确,或者说它回到了电影的本质,不夹在任何政治色彩才够吸引人。

而国内电影吸引力已经退步了好几年,除了仅有的几个导演外,大多数优秀的作品只能获得一个叫好不叫座的现状。以前都说国内观众是“猪”,你喂他啥就吃啥,垃圾吃多了也就习惯了,看到好的东西反而觉得浑身不自在,如此倒推到源头开始制造更多的垃圾。

所以,吸引力这个东西很玄,并不是说你电影质量好就一定有吸引力,相反很多场外因素可以让它更有吸引力。


2. 资本的保守导致影片质量堪忧。
电影是个风险相当高的项目,一个项目能从通过审核、开拍、后期、宣发、上线整个流程顺利诞生就堪比女性十月怀胎,胎死腹中的项目何其多,生产阶段死掉的也有,甚至还有已经准备上架了却被勒令下架的(这样的情况今年有好几部)。所以,对于投资的资本来说,他一定要想各种方法来保证自己的投资不至于打水漂,所以才有了更为保守的做法。

于是,你会看到一些敏感性为零的项目得到了资本的青睐,为了让这个项目能在上映时得到更多的市场关注,就会在开拍前就确认男女主角人选。而这个人选就又要看互联网的本质——数据。

一个社交媒体上流量足够的演员,一个粉丝群体相当庞大且粉头组织相当严密的演员,一个只要出场就能上热搜的演员,一个哪怕没啥事公司都会帮他维护好热度数据的演员,必然会成为资本的第一选择。为什么?因为数据告诉了他们选这个人很稳妥,至少能回本,还能省下不少的宣发费用。

然后,你就在电影银幕上看到了各种只有长相,没有演技的男女演员在那里演着些情情爱爱的项目。可这年头除了几个老牌流量演员的粉丝群体,大多数人的收入和精神状况也不允许他们去帮自己偶像真金实银的刷票房。于是,电影的口碑崩了,连带着票房也一起跟着崩,能看到的也就是在微博、小红书上看到粉丝团体的集体“维权”,“心疼哥哥”。

而这种情况在2019年前其实并不多,那个时候但凡有个流量明星参演电影,大家都带着放大镜去看。不但能吸引粉丝群体刷票房,而且还真能吸引不少路人或黑粉走进电影院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可现在呢?粉丝之外的路人和黑粉只要瞄一眼谁演的,就决定不用去看了。参考这个情况,我可以先预言一把今年的春节档第一个受害者就是徐克的《射雕英雄传》。

所以,如果资本对电影是从考虑如何能够有效收回成本甚至盈利的角度来投拍电影,干预电影制作的话……那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就没了,连带着《东成西就》也没了,好莱坞的《三块广告牌》、《爱尔兰人》、甚至连《死侍》系列也没了。

还是很怀念汪海林当年的那句话:“煤老板投资电影的时候是最好的时代,他们不问你怎么做,只要女演员陪他吃吃饭就行。”这真是至理名言。


3. 移动互联网时代制造的噪音太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生活最便利、获取资讯最丰富的年代。很多人一天得到的各种资讯是古人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可正是因为这个情况,才让整个环境上的噪音格外多,大多数人对于这些内容也就没有了独立辨别的能力。听风就是雨成了这个时代最现实的写照。

于是,贾玲的《热辣滚烫》整个宣发档期能听到截然不同的两种声浪,虽然最终没有影响她拿下今年票房第一的王冠,但包括我在的很多人依旧不会选择去电影院里看。我们听到的声音实在是太多了,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完全不受影响。是的,即便是我也会受到不同资讯影响自己的决策,毕竟我首先是个聆听者才能成为制造者。

而对于其他影片来说,噪音这东西很多时候带来的是反作用和负面热度。《好东西》虽然是邵艺辉的第二部电影,但这次票房几乎是上一部《爱情神话》的三倍,可如果没有网上那些几乎让她退网的口诛笔伐,而是平心静气地讨论这部相当不错的电影,或许能吸引更多人走进电影院。

所以,对各大电影公司或宣发公司来说,如何在这个时代清除噪音给项目带来的影响是相当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这不是说撤撤热搜,控控评论,买买水军就能轻松完成的一件事,而是需要在宣发前就做好各种预案,全方面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再对应处理。



4. 大环境下的消费降级
2022年开始,我个人非常直观地能感受到身边的人和物都在经历一种消费降级的历程。社会财富总额虽然在逐年上升,可如果去除货币贬值的因素,是否还在上升?同时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在进化,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的确不如前几年那么舒适,而当一个企业破产引发的可能就是几十上百人的收入的不稳定性。

一个人的收入一旦不稳定,首当其冲的就是各种享乐型的付费支出,电影、桌游、旅游……所以我们看到桌游行业在2023年也没起死回生、旅游行业出现各种特种兵游攻略,有些电影院门可罗雀。

所以,各种电影公司现在一看自己的影片在档期里票房不好,那就趁还有点热度就把电影的线上版权卖各个视频平台。价格多少我不晓得,不晓得是一次性买断还是按播放来每月计算,如果有人知道可以私信说下,也给我解个惑。这就又成了个反作用,大家已经预感你这片过俩礼拜就能在平台上免费或花个3块5块看,那为啥要跑去电影院里花40块看?如此恶性循环,收效就……嗯,不说了。



以上四个方面可能不尽然,但一定是有它们的作用,正因为这四者的相互叠加才让我们看到2024年春节档的票房几乎占了全年的25%,毕竟全年票房Top5中有4部是春节档。暑期档崩了,国庆档崩了,五一档更是被遗忘在角落,这个月底开始的2025春节档会给出什么样的答卷?

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看完《小小的我》,感觉易洋千玺可以吊打一众流量明星了




骚叔瞎聊聊
单纯从艺术角度聊聊影视剧,只谈风月,不谈其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