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逆行人生》在院线上的时候,因为要带娃没办法去电影院里看,今天趁着假期在平台上看了。所以,一句话概括:这是一部最后的戏处理的相当自我感动的作品。
徐峥拍电影,结构,冲突,人物,演员,甚至光影、服化、道具、色调都不会有啥大问题。毕竟科班出身,早年自己吃过做演员的苦,也享受到了中国电影票房爆发的一部红利,作为导演每个周期内都有一部不错的作品,当然我觉得他更适合作为演员,作为监制和其他更年轻的导演们合作。
比如和文牧野合作的《我不是药神》,比如和邵艺辉合作的《爱情神话》,这两部我都给的豆瓣四星,但到了徐峥自己的导演作品,我能给个三星已经是顶了。
我想他自导自演的作品,演的部分肯定不会比与其他导演合作时差劲,那么问题就出在导上了。自从他从《人在囧途》吃到甜头后,就开始自导自演了后续的《泰囧》、《港囧》、《囧妈》,讲真这三部作品是一部比一部烂。
《泰囧》里还能靠泰国的异域风情,拉着王宝强和黄渤给出一份让当年的电影市场眼前一亮的喜剧作品,那么到了《港囧》、《囧妈》就是一再消费观众的喜剧品味,而丝毫没想过这几部作品制作的周期里,观众们的口味是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毕竟,吃过好的菜,再看那些卖相一般、口味更一般的菜,很难产生享受的美感,至多是一顿解决生理需求的选择。
到了这部《逆行人生》……徐峥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困境了,所以他让所有演骑手的演员都去体验了一把生活,用真实的骑手生活来丰富正式开拍后所带来的真实感。同时也对外卖骑手这个人群做了相当多的生活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尝试走进他们的生活,试图将无数外卖骑手的艰辛浓缩在几个角色身上。
但很可惜,他并没有勾勒出一个真正扎实的群像,所有的浓缩只是试图用每个角色一场戏、一个细节来完成,但事实上却成了一种点到即止的不用心。
对于“老抠”的“抠”,他在一开始就埋了钉子,然后在中间用一场交通事故,一顿晚饭做了呼应。对于“大黑”的“独”,他用了几次不足5秒的戏份来留下悬念,最终用一场冲突戏引出缘由。至于其他角色呢?出了电影院谁还记得那些看上去熟悉却慢慢变得陌生的脸?
这一点上,文牧野在《我不是药神》中对于群像人物的塑造明显要高于他。
而让我看到剧终而无法忍受的是对于最终的那场“单王之战”的描述,面对最后四小时的决战,在“大黑”放水一个月的前提下,似乎所有top10的骑手都有机会,然后每个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意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甚至是一次错误的选择而逐渐被淘汰。
到了最终只剩下了他和带他入行的骑手两个人拼到了最后,那哥们选错了上楼的路,他则在被一辆货车撞飞出去满头流血的情况下,还踩着点儿把外卖送到了一个Club的卡座里……
这一段究竟想表达什么?一个“单王”?一个2500元的奖励?外卖骑手为了钱可以连命都不要?还是说一个对家庭的承诺?可以不让银行把房子收了?
可能徐峥在这一幕想表达很多东西,可……对于一个出了意外被车撞飞出去的外卖骑手来说……明明可以像“老抠”那样直接问大车司机要赔偿的时候,为啥还要去冲那个“单王”?与下个月才到账的2500块奖金、一个只有压力没有荣誉的头衔相比,现拿2万不是更好的选择么?
而到最终,徐峥那么努力了,那么拼劲体力和脑力跑出来的“单王”依旧没保住自己的大房子,带着一家搬到了老公房里。一家人甚至还觉得这挺好的,压力没那么大了……
我只能说这样的桥段只不过是徐导演臆想出来的结果,真正跑单的绝大多数骑手哪里能像他那样能把房子卖了拿了钱继续换个小房子?他们每天与意外擦身而过,与时间赛跑,在系统的算法里辛苦求生不过是为了一个人的一日三餐,一个家庭的幸福。
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退路,只有一直跑下去,一直向“单王”发起冲击,一直希望能更好地活着。很可惜,徐导演并没有把这一点表达出来,更可笑的是到最终邀请了于和伟来演了最后一幕:准备把徐峥从一个外卖骑手调到总部的算法中心任职……
WTF……一个被自己的算法优化掉的程序员,好不容易在骑手这个职业上找到了久违的健康、家庭的理解、同事们的友善,这居然想着要把他调去所有骑手的对立面工作?
这一幕不该出现,因为这只会让我细思极恐,让我感到可怕。更可怕的是编剧和导演的思维模式,仿佛他们永远都不愿意让跌落神坛的精英永远在凡尘间艰难生存下去,他们必须让精英回归神位,如此才能让有时间走进电影院的那些观众感到温暖?
讲真,这部电影中我并没有看到对外卖骑手正名,也没有看到对他们的关注,整个情节和桥段就像是如今依旧在荧屏上不断重复的仙侠剧那样,讲了一个被灭门的豪门少年,通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复仇成功重振豪门的故事。
如果能把整个故事像《我不是药神》那样更聚焦在小人物而不是主角本身上,让更多人看到外卖骑手被困在系统时间里的苦难,着眼于群像,服务于现实,或许能给出更好的一份答卷。
推荐指数:🌟🌟🌟
上一篇:看克鲁尼和皮特两大男神演绎一场非典型的杀手片《双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