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这两天日夜不停在刷一部剧——《山花烂漫时》(以下简称《山》),讲的是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为大山中的女生提供免费上高中的事儿。之前,海清也演了部同一题材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以下简称《我》),引起了很大的社会争议。实话说,通常电影的质感会比电视剧强很多,但在这两部影视剧的对比之下,我感觉海清在《我本是高山》中的张桂梅,由宋佳在《山花烂漫时》中得到了救赎。
《我》上映的时候是去年底,当时整部影片获得了1亿的票房。作为一部题材聚焦在辍学女生的主旋律影片,这样的票房虽说不高,但更遗憾的是在网上收到的评论并不高,直到现在豆瓣上这部影片的评分都没开分。
作为一部获得了30000多条短评的影片,这个评分基础是肯定达到了,可到现在都没开分,这中间是某些无形的力量在作用,还是资本的力量在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对比两部影视剧,我早上把《我》给看了,全程基本没有快放,对整个故事线、逻辑线以及情节设计还有比较清晰的印象。《我》把整个故事聚焦在了张桂梅老师一个人身上,用了很多艺术的手法来展现她为了华坪县大山里的那些女生能考上大学而做出的努力。
整个故事以华坪女高的开学典礼开始,中间穿插了刚入学的女生们如何不着调,如何无组织无纪律,无法抵抗县城里充满诱惑的生活。然后就是张老师以一种严厉、无情、甚至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对待学生、老师,引起了学生的不满、老师的反抗,但这一切都凭借她一个人的强硬手段压了下去。最终,华坪女高的第一届学生全部上线,成功让90多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孩改变了人生。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副线讲了同一个来自大山家庭的两姐妹的故事,姐姐来读书却被家里人抢了回去卖给人家做老婆,没多久就生了孩子,又因为老公家暴致死。没有姐姐聪明的妹妹一直都无法获得更好的成绩,她想要继承姐姐未完成的梦想却差点赴了姐姐的后尘。到最后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她留在了学校,高考以超过一本线一分的成绩成功考上了大学。
《我》的故事到这一刻就结束了,但我看到的张老师是个什么形象?
她似乎只有一种情绪——愤怒。不管对学生还是对老师,甚至对那些学生家长都始终处于一种愤怒的情绪。面对教育局的局长,她永远都是强词夺理地去抢夺话语权,把局长怼的没脾气了才满意;面对学生,她制定严格的时间表,让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高压的环境,在她眼里一个孩子只有考出高分考进大学才有资格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家里三代人的命运;面对老师,她毫不留情,学生基础差她就骂老师不会教,学生跑了她就骂老师没管好,有的老师就被她这么骂走了,但她从没改变过态度。
我觉得这样一个母夜叉般的形象,不该是张桂梅这个教了几十年书的人所应该有的。如果仅仅靠凶,靠骂,靠强词夺理就能让孩子们考上大学,那还需要老师干嘛?我们找几个骂街高手去学校就行了。
很庆幸的是,这一切容易对张桂梅老师产生误解的事情在《山》中,由宋佳做出了诠释,也让张桂梅老师的形象得到了救赎。
《山》对比《我》篇幅时间更长,这一点是电视剧对比电影的优势,正因如此才能描述出更多的细节。
《山》从张桂梅老师创办华坪女高的动机开始讲述整个故事,通过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的是云南丽江华坪大山里的那些女娃娃们所身处的环境、社会、宗族,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城里人了解到同一片蓝天下还存在对女性的歧、对女性的商品化、对女孩的不公。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地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严重不足。
我们国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能消除文盲率,可对于想要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山里人来说,唯有考上大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大山。而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绝大多数家庭并不会让女孩有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因为一个家庭有钱只会供给男孩子,女孩子最终的命运只有嫁人、生娃、生男娃。
张桂梅就是想要打破这种惯性的思维,改变那些可能从出生起就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娃娃们的命运,所以才会想要创办这间女校。
在《山》中,前几集里能看到张桂梅老师为了创办这间学校付出的心血。她用了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在会上向省里讲述了这些大山女娃的现实困境,由此得到了省委副书记的关注。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县教育局局长都成了她不断“骚扰”的对象,最后被她一起拉下水,为这个学校保驾护航。
靠她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无法创办一所全免费的女高学校,毕竟建一所学校不仅需要地,需要钱,还需要合格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她得到了省市县三级的专项拨款,才建立起这个学校;资金不够局长陪她一起去招聘会上“忽悠”人来学校做老师;学校创办初期没有食堂没有厕所,是局长刷脸才让华坪女高和隔壁高中能共用;维护学校的资金不够时,她会想各种歪招去拉赞助,可社会上的企业家们大多只给出个博名声的口头协议,最终还是副书记的亲自过问才给了她三年总共860万的经费;还有那些刚出校门就被她招进学校的师范生,没有他们中大部分人三年间不计收入、个人履历的奉献,不可能创造最终的奇迹;对了,还有那位嫁给摩梭族的男教务处主任,如果不是他省吃俭用般的预算管理,这个学校撑不过三年。
这些张桂梅之外的人,这些被她的精神所感动,或者说被她的耍赖、算计、强势所“裹挟”的人才是华坪女高能成功办下来,最终所有第一届女生全部上线,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的动力。
如果仅靠她一个人,如何能成事?这一点上,《山》用了足够的篇幅来展现和证明,对比之下《我》真的做得太差了。
在塑造张桂梅人物性格和严厉的治学方针上,《山》也远比《我》做得更细致、更地道。
张桂梅为什么要剪去女孩们的头发?为什么要设定严格的作息表?为什么会对那些老师这么严厉?因为她们的基础很差,因为学校开始时的基础很差,因为这些新老师真的没有教学经验,更没有面对这些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学生的经验。
那些学生和老师对张桂梅老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
这些女学生都是张桂梅和其他老师一个个走进大山里走访后招进学校的,她们每一个人的家庭情况他们都晓得的一清二楚。同样的,她们也都是自愿来到这个学校,她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最简单的证明就是考上大学能让自己未来的人生完全不同。所以,她们可能一开始会害怕这个看上去有些唠叨、凶悍的老师,抱怨读书苦甚至叫她“张扒皮”,但三年的相处最终让她们发自内心地爱这个老师。
那些年轻的老师,他们中有的人放弃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有的人放弃了更优渥的薪资待遇,有的人放弃了爱情,有的人为了逃避家中的催婚来到这里。他们开始时把一切想得很美好,但这过程中的确有的人半路下车,可更多的人坚持到了最后。他们中没有人被张桂梅在《我》骂成叛徒,哪怕离开的人也只不过换来张老师人后的一声叹息,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三年明白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负责人的人民教师,那就是像张桂梅那样时刻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上,全力以赴地帮助她们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艺术性上来看,《山》的篇幅能让编剧和导演将更多的事实艺术加工后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能给出很多感人的时刻,给出很多张桂梅老师个人线之外的故事,也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而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山》比《我》做得更好的点就在于它展现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师。虽然她日常相当严格,逼着学生们不断刷题,不断提高成绩,好像这样就能满足她的成就感。但从各种细节中能感受到她想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姑娘们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更想让她们懂得人的一生需要努力的事情会有很多,努力了就有机会改变,但如果不努力就是认命,所以她甚至会在剧中说出“大学并非人生唯一的选择”,会向那些孩子们为这三年的严厉道歉。
是啊,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一个被造出来的“圣人”,张桂梅老师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为了心中的信念勇往直前的直人,她一路前行、从未回头,让她从一个直人成为了真人。这才是这部剧最感动我的地方。
不得不说,宋佳所饰演的张桂梅,更生动、更可信、更具活力、更感人,而非海清赋予的那种偏执、陷在回忆、强词夺理。
看了下豆瓣上对《山》的评分,9月10日开播的电视剧,一个月的时间获得了9.4的高分。我想这部剧里总不会有什么粉丝团,什么资本去刷分吧?
什么是好的作品?
这就是。
ps:今天写的有点多,但真的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这部剧,别开倍速。
推荐指数:🌟🌟🌟🌟🌟
上一篇:顾长卫的《刺猬》回到了他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