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通运河篇(5/5)|京杭大运河: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运河

科技   2024-09-02 19:02   上海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

- 基本概况:

 - 长度:全长约1794千米。

 - 流经区域: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 历史背景:

 - 始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开挖邗沟,连通长江与淮河,这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距今已有2500多年。

 - 发展:隋代统一中国后,进行大规模运河修建,以东都洛阳为中心,拓展支流、修筑人工渠道连通黄河、淮河,并对原有河道改造加固,还开凿了京淮段到长江以南段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 完善:元代将都城定在大都(今北京),为实现南粮北运,对大运河进行截弯取直,先后开凿济州河、会通河与通惠河,使运河不再绕道中原,而是直接穿过山东进入河北抵达北京,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 构成河段:

 - 通惠河:位于北京,向东流经通州,与北运河交汇于通州北关闸,长20余千米,是元代初期开凿的漕运河道。

 - 北运河:是金代开凿的运河河段,位于海河流域北部,上游为温榆河,从通州北关闸向南,于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明代多称运粮河,1726年改称北运河。

 - 南运河:又名御河,是隋唐南北大运河和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起山东临清,向北在天津三岔口汇入海河,以卫河和漳河为主要水源,是“三湾抵一闸”弯道代闸技术的代表性河段。

 - 鲁运河:即明清时期的会通河,北起冀鲁边界的临清,南至鲁苏之交的台儿庄,因纵贯山东省境内,所以叫做鲁运河或称山东运河,是古代大运河“弃弓走弦”的关键一环,被称作“运河水脊”。

 - 中运河: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至清康熙年间的“避黄开泇”工程,元明时期大运河途径徐州市东下,利用泗水一段,后因黄河屡屡决口淤塞,为保漕运,隆庆五年开泇河,至万历三十二年开通,运道改由泇河经微山湖北上,避开从直河口入黄河西上徐州的旧道,成为中运河一段,清咸丰六年黄河决口于兰仪北岸铜瓦厢,徐邳故道淤塞,中运河水系完全代替旧黄河水系,如今的中运河已成为行洪、排涝、航运、输水等综合性河道,担负两岸农田灌溉、排涝以及工业、城乡生活用水的任务。

 - 里运河:又称淮扬运河,古称邗沟,北起淮安清口枢纽,南至瓜洲入长江,河湖相连,水源条件较好,是连接长江和淮河两大自然水系的人工河道,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明清时期称淮扬运河,近代始称里运河,至今仍具备航运、灌溉、排涝等功能,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干线。

 - 江南运河: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经常州、无锡、苏州,南至浙江杭州,贯穿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河湖水系,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连续运用时间最长、自然条件最好的河段之一,于公元前3世纪已出现雏形,隋炀帝大业六年在沟通大运河过程中对这段运河进行整治拓宽,形成了今天的江南运河,体现了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线路规划的合理性,表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工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成就。

- 重要作用:

 - 经济方面:自开凿以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干线,连通京津冀、长三角全国两大经济圈。在古代,它是漕运的主要通道,承担着南粮北调的重任,促进了南北物资的流通,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使得沿线诸多城市崛起,对于古代的经济贡献巨大。在现代,其部分河段依旧具有通航功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货物运输、旅游开发等。

 - 文化方面: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风俗等沿着运河传播、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运河沿线的城市在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方面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带。

 - 水利方面:具有防洪、排涝、灌溉等功能,对沿线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利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像里运河至今仍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输水干线,为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做出贡献。

- 现状与保护:

 - 现状: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减弱,但部分河段仍在发挥着内河航运、灌溉、供水等作用。同时,大运河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河道淤积、水污染、部分河段断流等。

 - 保护举措:为保护京杭大运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开展河道清淤和修复工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例如,2006年5月25日,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

一书一步
把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到的、好玩的写下来,不熬鸡汤,不去说教,不出格,不愤青,不求闻达,但求平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