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科学院文化内刊《江花心语》是长科院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创刊于2010年,其中文章主要由长科院职工采写,反映了长科院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创造了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氛围。长科院微信公众号“江花心语”栏目,精选优秀文章,以飨读者。
我与水利的不解之缘
廖灵敏
今年是我来长江科学院工作的第十四个年头了,正是2010年那年夏天的一个选择,让我和水利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我即将从武汉大学材料与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正在犹豫工作选择时,长江科学院在我们学校平台上发布的一则招聘简章吸引了我,专业需求介绍中,水工、材料这两个名词的结合激起了我的好奇心,院简介中“长江、治理、开发”的字眼让我这个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洪湖人更是充满了期待。98年特大洪水时洪湖全市人民高度警戒,在荆江大堤日夜巡防的情景已成为我年少时深刻的记忆,或许那时治水兴水的重要性已潜藏入心。在一种亲近感与使命感的驱使下,我通过了面试,跨界来到了长江科学院工作。
初到院里,就被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所折服,建院以来承担了三峡、南水北调等数百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科研任务,这些实实在在的工程直观地展示了长江委长江科学院为国家水利建设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我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压力倍增。由于我不是水利专业出身,对水利工程知之甚少,如何将博士期间所学所长与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问题,让我陷入了彷徨和困惑之中。幸运的是,一路走来,秉持着“崇德尚水 求是创新”的新时代长江科学院精神,在领导们和老一辈同志们的言传身教下,在多个工程问题的试炼与突破中,我找到了科研方向的切入点,开启了我在水工建筑物病害防护修复处理及化学灌浆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至今仍能清晰回忆起大家团结一心竭尽全力解决各个工程重大技术难题时的一幕幕场景。犹记得我第一次到工程现场参与向家坝水电站坝基不良地质体水泥-化学复合灌浆项目,向家坝电站安装8台单机容量80万千瓦级的发电机组,是中国第三大水电站,世界第五大水电站,妥妥的大国重器。当时一听领导安排我参加这个项目还挺兴奋的,一般人可轻易接触不到向家坝呢。彼时还是2012年,交通还不及现在这么发达,从武汉出发,经过2个小时的飞机,4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加1个小时的自驾,接近晚上11点终于来到了向家坝灌浆项目部的生活大本营——美丽的莲花池村。我们每天从四川境内的莲花池生活营地出发,经过金沙江上的一座桥到对岸,就到了云南境内水富县的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工地,一天之内要穿越川滇两省数次,不了解水利行业的人应该还蛮难想象的吧。在工地的工作生活还是比较枯燥和艰苦的,由于向家坝挤压破碎带和挠曲核部破碎带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所以复合灌浆的难度很大,需要做好充分的灌浆试验论证。试验中每开始下一段的灌浆前,大家都反复讨论,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制订合理的方案,同时摸索出不同配比浆液的可灌性能,做足试验准备工作。当试验结果显示这一段顺利开始灌浆的那一刻,年轻的同志如孩子般欢呼起来,老同志们也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也算工地生活的小乐趣吧。向家坝水电站坝基破碎带的灌浆处理历时3年多,采用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渗透环氧灌浆材料和水泥-化学复合灌浆工艺,这种工艺起到了良好的防渗补强加固作用,提高了坝基的渗透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了向家坝水电站按期蓄水发电。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也真正读懂了长科院人的责任和担当、团结与奉献。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十余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坚守水工新材料研发与应用一线。想开发出高效耐久的材料,要经历无数次试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十年磨一材”都算是幸运。科研就像升级打怪,一路走来痛并快乐着。尽管女性在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上面临更大挑战,但女性独有的细腻、柔韧和坚强,支撑着我对水利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使我在研究工作中可以更加自信、专业,在团队协作中始终保持柔和、坚定。在领导、同事和家人的支持下,多年来我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水利部重大科技问题、水利科技推广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参加了向家坝、南水北调中线、隔河岩、碾盘山、王甫洲等多个重点水利水电工程中与水工建筑物防渗加固和病害修补防护相关的科研和应用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3篇,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编专著2部,国家、行业标准3项,获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6项。获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专利奖金奖各1项,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兼任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专委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委会委员,任《材料导报》《中国建筑防水》等多个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人。
我与水利,始于缘分,终于坚持,成于磨砺。如今的我,不再彷徨,更加坚定,在新时代加快形成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心怀热爱,无畏山海,会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耐久和除险加固、引调水工程降糙增效等方面持续创新,为水利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材料所)
来源:《江花心语》
编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