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北京市科协指导下,北京科技记协、北京科普作协联合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文化沙龙活动,在国家大剧院连续成功举办,吸引了大量科技工作者、文化爱好者、青少年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参与,不仅为公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科学与艺术盛宴,更为首都科学文化建设、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活动谱写了新的篇章,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文化沙龙启动仪式
活动围绕达尔文《物种起源》、摩尔根《基因论》、拉瓦锡《化学基础论》等科学经典著作展开,这些著作不仅代表了各自领域的最高成就,也深刻影响了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转变,是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丰碑。在沙龙活动中,通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演绎,每一部科学元典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其中的科学思想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沙龙活动还邀请了科学文化学者和艺术批评家参与讨论。他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共同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文化传播的新路径等问题。丰富多彩的主题和内容、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美妙世界。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普实践活动,将科学内容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为科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新方法。“人类祖先的祖先哪里来?”主题对谈
科学,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世界的本质;艺术,则以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人类的精神世界。长久以来,科学与艺术似乎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然而,“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文化沙龙系列活动却巧妙地打破了这一界限,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每一场沙龙活动都围绕着一部科学元典巨著,邀请科学家与艺术家跨界合作,通过朗诵、演奏、演讲等形式,将科学经典中的深邃思想与艺术之美完美融合,让科学不再是枯燥的数据和公式,而是充满了情感与温度的诗意表达。首场活动以“浪漫主义时期的科学理性:从门德尔松《弦乐八重奏》到达尔文《物种起源》”为主题,通过科学演讲与古典音乐演奏的交织,引领观众穿梭于19世纪的欧洲科学与艺术殿堂。随后,无论是聚焦 “基因:生命的音符”,还是探讨“世界名画里的科学与爱情”,每一场都精心策划,力求将科学经典篇章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与科学家们的深入解读交相辉映,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到科学的魅力。“世界名画里的科学与爱情”主题对谈
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与普及,而忽视了受众的情感体验与参与感。沙龙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通过现场提问、观众互动等环节,观众不仅能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与艺术家的风采,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科学家、艺术家和观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成为了共同传播科学文化的使者。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增强了观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基因:生命的音符”主题对谈
沙龙活动不仅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共生。通过艺术手段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让观众感受到科学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例如,在赏读拉瓦锡的《化学基础论》时,通过探讨拉瓦锡夫妇的爱情故事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科学与艺术氛围,让观众在了解科学成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为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在赏读摩尔根《基因论》时,通过讲解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治疗人类遗传疾病,让观众了解新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特别注重挖掘历史上科学家与艺术家的感人故事与人生经历,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历程与心路历程,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科学精神与艺术之美的内涵与价值所在。特别是通过讲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向观众传递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科学精神以及热爱艺术、追求卓越的艺术家情怀。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与心灵上的触动,不仅让观众对科学家与艺术家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敬意与尊重,也为他们树立了更加崇高的精神榜样与人生追求。在活动中,科学家们以严谨的态度解读科学经典,艺术家们则以饱满的情感演绎艺术作品。两者相映生辉,共同营造出一种既严谨又富有感染力的现场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激发了观众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科学精神与艺术情怀的深刻内涵。沙龙活动作为第六届文化艺术节群众性文学艺术鉴赏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与艺术之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高端平台的搭建与权威资源的整合。北京市科协作为指导单位,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联合中国国家大剧院高端艺术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深厚的学术资源,以及北京科技记协广泛的媒体资源共同举办活动,确保了活动的高品质与广泛影响力。嘉宾阵容令人瞩目,不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等科技领军人物,还有著名音乐家、朗诵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等文化界的佼佼者,他们的专业知识与艺术才华相得益彰,使活动大放异彩。“基因三重奏”艺术家演奏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科普时报、北京日报、北京科技报等主流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沙龙活动报道,进行深度访谈,北京广播电视台播出专题新闻,CHINA DAILY以英文面向海外读者进行了专题报道,许多报道被“学习强国”等各大新媒体平台转载,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著名女高音演唱家周晓琳演唱莫扎特咏叹调,钢琴家金麦克伴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合作将日益增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合作将更加深入。特别是,数字艺术作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之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不断成熟,正逐渐成为艺术创作和科学传播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或独立完成音乐作曲、绘画创作等,生物艺术家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作出具有生物特征的艺术作品。而科学与艺术在产业中的融合,正在成为重要的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尹力书记在全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让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深入人心。”沙龙活动以推动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为核心理念,以高端平台与权威资源为依托,以丰富的主题与内容为载体,以互动体验与公众参与为手段,努力实现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实践证明,科学文化犹如肥沃的土壤,是整个科技创新事业的根基,培育、巩固好这个根基,就能够进一步强化“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事业,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