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过去人分三六九等,现在则没那么复杂,一种是有编制的,另一种是编外的。曾经有位领导开玩笑说,干活的都是临时工,正式工至少是个小组长。临时工、合同工统称为“编外人员”,这些人分布广泛,数量庞大,尤其在基层一线承担了很多公共事务,是体制内的打工人。之前财政收入好的时候感觉不到什么压力,现在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压力大,吃饭财政无以为继,裁减人员成为不二选择。去年以来,不少地方为了过紧日子,纷纷下发通知文件,要求对编外人员进行清理清退,并且作为硬任务硬指标必须完成。一年多过去了,回头再看这项工作落实的进度成效,还是非常可观的。湖南邵阳大力核减编外用工规模,清退编外人员,累计清退编外用工300余人,节约财政资金2000万元以上。常德临澧县采取高压措施,清退编外用工163人,节约财政资金200万元以上。去年初,湖北十堰清理编外人员326人,节省财政成本约1500万元。目前看这项工作似乎风平浪静,然而背后究竟有多少博弈则不得而知。今年7月初,山东临沂发生一件大事,市文联主席战祥春在办公室内被杀害,凶手就是在单位工作了16年的司机,触发凶案的矛盾点是这名司机被清退,有些事情没有处理妥当,进而酿成悲剧。
从整体数据来看,编外人员确实消耗了大量财力,但具体到人头,他们的待遇并不算高,以邵阳为例,每年养300余人花2000万,每个人平均不到7万,主要包括工资和保险,也就是说每个月拿到有的工资应该在3000至4000之间。
真正对编外人员有吸引力的,是在体制内工作相对稳定、体面,或者压力相对小一些,以及能够得到良好的社会资源,除此之外别的没啥特殊之处。编外人员被裁减后,年轻人或许能好些,可以重头再来,对那些长期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来说就比较头疼了,再去参与社会竞争非常艰难。无论怎样,自己选择的路,赶上了这个时代,能有什么办法呢?在清理编外人员这件事上,有两个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第一,清理目的是减少开支,那么是按照身份清理,还是按照能力清理?如果只看身份不看能力,只看有没有编制,不看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能力素质是否胜任,这种清理就显得过于简单粗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与体制内冗员过多也有一定关系,人多了就会无事生非,就会自我运转,就会制造出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如果只减人不减事,那么行政成本就不可能降下来,没有编外人员,还可以搞各种外包,反正总得有人把任务完成。精兵简政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减人,二是减事,有没有魄力把那些瞎折腾、乱指挥、无意义的事给减下来呢?古人大多推崇为政以简、宁简勿繁,减少繁文缛节,减少无效劳动,减少过度掌控,这是最大程度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的内在要求。清理编外人员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还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刀口向内,以更大的力度简政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