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人人都有不羁的梦想!

文摘   2024-11-11 12:11   上海  

作者丨梳子姐


最近大学生骑行的事情闹得比较大,争议也比较多,有人称颂他们青春可贵,有也有谴责他们无事生非,给社会添乱。

从刚开始的群体性亢奋,到现在回归理性,整体态度已经非常明朗了,那就是不支持学生们这种搞法,因为产生的公共管理成本和社会风险太高。

网上有视频显示,有些残疾人坐着轮骑加入到骑行大军,不让骑共享单车后有学生就徒步前行,还有许多往届大学生也加入进来,某种程度变成了全民狂欢。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这种近似身体自虐的群体行为,从心理根源上看是在排解内心的情绪,或者践行受到压抑的梦想。

看到壮观的骑行场景,不禁想到自己也曾若干次梦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长途跨过了许多城市和乡村,那种不受羁绊的自由畅快,与梦醒时的无奈怅惘形产生了极大反差。

君子不立于危墙,个性、挑战、冒险、刺激,在我们接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这些词既禁忌又敏感,想一想都很奢侈,尝试与实践几乎是不可能的。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许巍这首《蓝莲花》第一句便洞透人的灵魂,就在于他直抵灵魂深处,激发出人们对自我的审视,对自由的向往。

只有青春年少,才有资格去想象,去追求,去挥洒,那种肆意轻狂何其美好。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年轻或许会付出代价,但年轻不应该被指责,被吹毛求疵,被视若无物,因为这个世界终将新老更替,终将属于年轻人。

有人判定大学生骑行的动因是“压抑”,其实受到压抑的又何止他们,从孩子到青少年,再到中老年人,谁不是在压抑中探索光明,抗争命运,找回自我。

今年上映的女性题材电影《出走的决心》,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女主角经历从年轻妈妈到外婆30年跨度,始终在家庭中隐忍坚韧地活着,充满了压抑与付出,最终觉醒并选择出走。

人类社会关系不仅仅有剥削与反剥削,还有控制与反控制,而最高阶的觉醒与启蒙就是摆脱精神和心理层面的控制,在不伤害别人前提下实现自我救赎、自我解放。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则非常难,甚至需要付出一辈子的代价。

一档节目中,杨子与黄圣依之间的冲突,让人们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有了全方位认识,这种像吸血鬼一样的精神病能把亲密关系人耗疯耗死。

有网友说,遇到这种人远远离开就行,可是哪有如此简单,这些人往往是亲生父母、单位领导、婚内伴侣,是不可能说解除关系就解除关系的。

更不敢想象的是,如果我们身处一种自恋性的社会环境呢?那就更无处可逃了。

因此,以牺牲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为代价的骑行确实不宜提倡,但那些参与者的心理空窗值得被关注、被看见,他们不是无聊,而是压抑,一种失去信仰支撑的空洞苍白。

昨天听到一位家长在那里炫耀,说自己孩子接受了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提起美国和日本,自己孩子就义愤填膺,咬牙切齿。

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思维方式是被父母教育出来的,还是被学校教育出来的,难道除了仇恨就没有别的认知了吗?

活在仇恨情绪里不得排解,时间久了会憋出内伤,会让人从狭隘走向极端,进而在极端心理的幻灭中丧失对爱、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最终变成丧失信仰的行尸走肉。

青春无价,人人都有不羁的梦想。

这梦想需要注入独立的理性思考,需要多元化实现,更需要坚定起纯粹的自信,而非头脑简单的盲从。


 -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作者微信:
Liurushi2022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可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梳子姐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