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语文视频号】
【三山语文原创作文题】
一、材料解读
黄灿然的这首诗歌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探讨了一个关于“腻”与“不腻”的深刻哲理。材料通过“在大公报社一待二十年”这一具体情境,引出了对于时间、空间与个体感受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首先承认,在任何一个地方或状态下长时间停留,人都会感到“腻”,这是人之常情,即便是如海边这样被普遍认为是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待上两个小时也可能产生审美疲劳。随后,诗人通过对比,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与灵魂在肉体中的长久居留(七八十年)相比,或者与观念在头脑中持续存在(半辈子)相比,外在环境或状态的短暂“腻味”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二、审题立意
1.时间维度的思考:
(1)主题:探讨时间长短对个体感受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和热情。
(2)立意:时间可以淡化许多表面的感觉,但真正的内在体验与成长需要时间的积累。在漫长的人生中,学会调整心态,发现新的乐趣,是克服“腻味”的关键。
2.内外世界的对比:
(1)主题:外在环境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变的外界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变化与成长。
(2)立意:外在环境的单调不应成为内心世界的阻碍,真正的丰富与多彩来源于内心的探索与成长。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创新,可以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腻”中寻找到新的意义。
3.个体选择与坚持:
(1)主题:面对长期重复的生活或工作,个体如何做出选择并坚持下去。
(2)立意: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坚持与热爱是支撑个体前行的力量。认识到每一份坚持背后的价值,理解“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保持初心。
4.生活哲学的反思:
(1)主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思更深层次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
(2)立意:生活不仅是外在经历的堆砌,更是内在态度的体现。学会从日常中寻找意义,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生活,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的“腻”,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对日复一日的生活产生厌倦,对重复的环境或工作感到“腻”。黄灿然在诗中提到,有人问他,在大公报社一待二十年,是否会觉得腻。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回应,谁又能不腻呢?即便是海边这样的美景,连续待上两个小时也会失去初见时的新鲜感。然而,他话锋一转,将视角转向了更为深远的时间维度——相对于灵魂在肉体中的漫长旅程,或观念在头脑中的持久停留,外在环境的短暂“腻味”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不仅是黄灿然个人经历的感悟,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它启示我们,面对生活的重复与单调,我们需要学会在时间的河流里,寻找那片不腻的岸,让心灵得以栖息,让生活充满意义。
我们需要认识到,“腻”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类对于新鲜感的追求和对未知的渴望。然而,生活往往充满了重复与平凡,这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这种重复中寻找新的乐趣,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正如黄灿然所言,即使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腻,但相对于我们一生的时间跨度,这些短暂的“腻味”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于当下的感受,而应学会从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生活。
我们还需要培养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心。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探索。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乐趣。这种热爱和敬畏之心,能够让我们在面对重复和单调时,依然保持一颗好奇和敏感的心,不断发现新的可能性和价值。
另外,我们也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态度。面对生活的“腻味”,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面对。逃避或许能带来一时的轻松,但长远来看,却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力和成长的机会。而面对,则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接受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积极的心态和态度,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磨砺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最后,我们需要学会在时间的河流里,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不腻的岸。这或许是一份热爱的工作,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圈,或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无论是什么,它都应该能够让我们在生活的重复与单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让心灵得以栖息和滋养。
总之,生活就像一条不息的河流,我们无法阻止它的流淌,但可以选择如何航行。在时间的河流里,让我们学会寻找那片不腻的岸,让心灵得以安宁,让生活充满意义。这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保持一颗平和而坚定的心,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99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