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三山语文”开办了“教育论坛”栏目,初衷就是我们教育人话教育事,为我们的未来留下一点宝贵的思想火花。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也就是后来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转眼五年了,我们的教育现状到底如何?出路在哪里?希望你和三山语文一起关注我们的教育,一起阅读、交流、分享,更希望你能拿起笔,为教育“呐喊”,“救救孩子”,为未来加油!
近来在阅读教育随笔的书时,偶然读到英国教育家伯特兰·罗素的一句话, “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是教育使人变得愚蠢。”作为一名教育者,刚开始也颇感费解,脊背发凉。我们都知道,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以其深邃的哲思和广博的知识体系,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值得深思的言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个与常识有点相悖的话呢?
我想罗素这里提到的“无知”与“愚蠢”这两个概念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无知,是指缺乏知识或信息,是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对某个领域都可能处于无知的状态,这是成长和学习的起点。而愚蠢,则更多地指向一种能力或态度的缺陷,是指缺乏理智、判断力低下,或明知故犯地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无知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而愚蠢,则往往涉及更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或价值观问题,纠正起来更为困难。
罗素所言“人生而无知”,是对人类初生状态的客观描述。新生儿如同一张白纸,未经世事,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这种无知,并非贬义的愚蠢,而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状态,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强调的“自然人”概念,儿童天生具备善良、理性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引导而非压抑这些潜能的释放。
然而,当“教育”这一本应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却成了“使人变得愚蠢”的根源,这无疑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标准化测试成为了衡量学生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这种评价体系倾向于将复杂的人类智慧简化为分数和排名,忽视了每个学生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学习节奏。长期以往,学生被训练成应试机器,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逐渐消磨。教育的目的本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功利色彩。家长和社会普遍重视教育的经济回报,将上大学、找好工作视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这种导向使得教育内容偏向于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还有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学生的角色则是被动接受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变得盲从和依赖。
面对如此的教育异化,难怪罗素发出了“是教育使人变得愚蠢”的慨叹,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罗素之言中汲取点什么启示呢?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内在潜能。教育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如今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个,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最终导致个性的磨灭,唯分数至上,苦了孩子,坑了家庭,最终害的是国家和我们民族的未来!
其次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其质疑精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受到信息是海量的,可以说泥沙俱下,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批判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筛选信息、评估证据、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接受,一味跟风,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甚至形成固化思维,把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里。所以,我们教师应成为引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有就是要重视人文教育,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当然,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应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平等对话关系,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所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可能与主流意见不同。通过开放、包容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和人格成熟。
罗素关于教育的论断,虽尖锐却深刻,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塑造。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警惕教育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回归教育的初心,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让我们以此为鉴,共同努力,让教育成为点亮人性光辉、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相信“黑夜过后,每一朵鲜花都会怒放。”
三山写于2024年11月15日
目前42000+人已关注三山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