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中有打造专注的配方,强大到不可思议

健康   其他   2024-09-07 00:02   北京  

点击上方“阿斯汤加瑜伽之路”可以订阅哦!

如果你正在看手机,你可以双击home看看你在后台打开了多少个App? 如果你前面是电脑,你可以看一看你的浏览页打开了多少个标签?你的显示器开了多少个窗口?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寻找和消费信息;但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尽管获取信息资讯的渠道在移动互联的时代爆炸似的增加,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好像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每一个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充分整理和消化已经掌握的讯息和资讯,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关闭那些窗口之后还能心平气和地过生活?

你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吗?"一下子错过了好几个亿","完美错过".....  国外有一个神经科的医生甚至给这种心理现象起了一个名字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即"害怕错过"症。几分钟不看手机就觉得心里不安,总觉得会"错过什么",但是自己也不确切地知道到底会错过什么。

这种状态其实是我们正在主动邀请越多越多的干扰来扰乱我们的心神,也难怪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后果;已经有很多科研结果证明过多的暴露于手机零碎的信息可以导致专注力和记忆力下降,可以导致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可以影响睡眠等等;更何况离不开手机本身就是一种成瘾-一种临床症状。

说回到瑜伽的主题,瑜伽就是让人的内心聚敛和平静;但是我们现代的移动互联大环境其实带我们去向一个"反瑜伽"的方向。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现代纷乱的信息环境中聚敛心神,排除不必要的干扰,重新掌握自己大脑的专注和心灵的安静呢?对于瑜伽人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不仅有一些非常有效的瑜伽练习方法:比如练习阿斯汤加瑜伽,静坐,调息,唱诵,颂钵....  我们还有一本最伟大和最有效(没有之一)的大智慧之书来帮我们排除干扰,保持大脑的专注和心的平静;这就是《瑜伽经》。

在《瑜伽经》第一章中,帕坦伽利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进阶指南用来打造强大的专注力:

1.17:vitarka vichara ananda asmita rupa anugamat samprajnatah

这句经文说:达到最低层次三摩地(也就是最高层次的专注)有四个阶段

  • vitarka

  • vicāra

  • ānanda

  • asmitā

vitarka是指专注于一个粗旷的对象,通常都是物质的和外在的 - 比如我们练习阿汤的时候, 看鼻尖, 看大手指,观察身体顺位,观察肌肉的力和拮抗,观察自己呼吸的长短和轻重; 比如我们烛光冥想的看蜡烛等等;在vitarka的专注水平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其他心智活动,因为vitarka专注在心灵层面不可以做到排他。

在vichara阶段专注对象从粗旷的对象渐渐地过渡到精微的内在发生和感受上;vichara通常是前一阶段的发展和完善;David Garrigues老师说:vitarka就像我们在颂钵上敲了一下的"铛"的声音, vichara就像之后数分钟的频率震动。举个例子:当我们看鼻尖,看大拇指,看向规定的凝视点....练习练习练习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忽然某一天在我们的练习中drishti自动屏蔽了环境的干扰,而我们的内眼看到的却是内在的心理微妙的活动,或者感受到身体上以前从未有过的那种微小的感受。

Ananda的发生就是当我们再继续练习练习练习,忽然某一天我们心生"法喜",这个体验很难讲清楚,因为它和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也超越了"粗旷"或"精微"。有的时候表现为在练习的过程中忽然内心非常欢喜或类似这样的情绪,有的时候体现为看到美妙的"法相"或者闻到"异香"。六祖曾经是一个卖柴的,有一天他在卖柴的时候听到一个房子里有人正在诵读《金刚经》,单单就是听到这个经文,六祖忽然心生出一种莫名的狂喜;以至于他马上扔下柴火去出家,我想他体验的就是ananda。

Asmita就是"全我"或者"无我"的一种体验,这更是一种代表着高深修为的体验,其实非常难以言说。因为笔者还距离这种状态很远,但是拙劣地猜想一下:可能是一种"我"和"万物"成为一体的内在感受感受;不是一种脑力构想而是真的身心体验到那种"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唯一"的状态。

识别二维码,码上学习

我们知道在八支瑜伽中,前5支我们可以去练习,可以当成练习的内容;而后三支是练习前五支修为的结果,属于某种发生或者降临在练习者身上的恩典(因为即使你前5支练得很精进也没有保证一定会发生)。以上《瑜伽经》1.17给了我们的四个开发强大专注力的步骤,只有第一阶段vitarka是可以100%作为练习内容的,而第二阶段的vichara只有50%的操作性,而且是基于把vitarka带入练习活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的。而第三阶段Aananda和第四阶段Asmita有点类似八支瑜伽的最后三支,是"不可做"的,只能是基于前两个阶段修炼而得到的成就,而且不是保证人人都可修得的(=恩典)。

《瑜伽经》经文1.17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要想通过练习帮助我们管理内在的环境的话,这句经文就是一个最清晰的路线图。很多我曾经写过文章的主题都可以带入这个框架,比如:为什么选择阿斯汤加瑜伽?因为固定下来的序列,计数,凝视点,呼吸的要求等等这些东西就像这个练习系统已经预制好的vitarka练习工具;排除了音乐,听老师下一个口令做反应,看演示动作,观察其他人..等等外部干扰我们可以更专心的专注在粗旷的专注标的(vitarka)上。再比如,我写"少做多感受",就是为了引导大家更快的从vitarka专注阶段进入vichara。甚至关于后两个阶段我也写过很多启蒙性的文章,希冀在自己和读者的心田上种下种子。

《瑜伽经》除了给了我们修炼专注力的路线图,还有一些经文可以帮助我们为打造专注力创造出一种友善的内心环境:

最重要的是经文1.33:maitrī karuṇā mudito-pekṣāṇāṁ-sukha-duḥkha puṇya-apuṇya-viṣayāṇāṁ bhāvanātaḥ citta-prasādanam / 对快乐要友善,对不幸要同情,为品德高尚而喜悦,面对不道德而冷漠。

这个经文出自《瑜伽经》?你说它出自儒家的经典恐怕也有人信。但是我们要知道《瑜伽经》为什么有这样一条经文?《瑜伽经》完全是一个出世修炼的指南,它的唯一目的是帮助我们管理内在环境。所以类似的经文如果是出自于儒家的经典,那就是为了社会教化-劝人做善人做道德的人;但是看似一样的经文出自《瑜伽经》则完全是为了服务于这部经文的主旨:瑜伽修炼者的内在修炼。

那么经文1.33会怎样帮到瑜伽修炼者呢?因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践行这条1.33,  我们的内心就会少起(不起)波澜;为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到欣喜就不会有妒忌和攀比,对弱者同情就不会有遗憾,品德高尚就会心安,对不公不义冷漠就不会愤怒;心平才能气和,气和才能神安,神安者心定。这也就是为什么1.33告诉我们除了要直接去修炼1.17之外;我们还须遵守和践行1.33,为开发高级的专注力甚至三摩地创造一个友好的心境。

另外,《瑜伽经》中还有很多经文启迪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瑜伽修行中如何确定和选择专注的标的:

比如调息,经文1.34建议延长呼气。下次你感到压力时,数一数你的吸气和呼气的长度。看看是否能让吸气和呼气在舒适的基础上更长,让吸气和呼气相等。慢慢地增加呼气的长度,只要它还能保持舒适且轻松,并观察这种简单的练习会怎样影响你的神经系统。

在经文1.35中建议重新定向感官作为稳定心灵的一种方式。与其让感官控制自己,不如用感官滋养心灵。比如说专注于愉悦的气味、美丽和平静色彩、风中树木的声音或阳光照在脸上的感觉。

在经文1.36中提供了一种观想练习。在这个练习中,将自己的意识带到你自己纯净、幸福的内在之光上。

在经文1.39中,帕坦伽利明确表示专注于什么并不重要。它可以是神像, Guru的照片,身体部位,蜡烛火焰,墙上的一个点,你的呼吸,脑中的画面.....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自己去探索,找到适合我们个人的专注对象。

总结一下:《瑜伽经》中有非常宝贵的指导,用来帮助我们实现瑜伽的唯一的目的,控制内在的心灵状态,cita vritti nirodha (心意波动的止息,《瑜伽经》1.2 - 瑜伽唯一的定义), 我希望大家读完本文之后,对于这个练习目的有更深的体会,并且可以把一些帕坦加利给我们描绘的路线图和启示我们的方法带入每日的瑜伽练习之中。

最后再多说一句:少看手机。


阿斯汤加瑜伽之路
原创内容助力瑜伽精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