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打底”,让汉字学习更科学、有趣,少儿版“说文解字”来了

文化   2024-11-17 09:30   上海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的基础是什么?

语文的基础当然是汉字,汉字学习也是语文中的重要内容。

从前老师在教汉字时,也许是编个口诀,猜个字谜,比如学习“碧”的时候,把“碧”拆解为“王大娘,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

这种口诀短时间让学生记住了汉字是怎么写的,但仅仅是记住了“形”,而不明白“义”。

而现在的汉字学习,更提倡回到字源,提倡音形义结合,提倡把汉字和文化相结合。


“少儿说文解字”就是一套帮助老师和学生对汉字进行深度、系统学习的图书。图书将重点要求掌握的3500个汉字按部首编排(第一辑六册包含1737个汉字),分为几个板块:

“字的由来”探寻汉字起源,
“字的演变”解析字形、字义的发展流变,
“字里字外”揭示与汉字相关的传统文化,以及易错点。

整套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汉字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成今天的音、形、义,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字源识字,科学、准确是关键


本书主编张一清,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教科书的编写专家之一。除此之外,他还作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风云会》《奇妙的汉字》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推广汉字文化。他和另外两位作者富丽和陈菲都长期从事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工作。

三位作者对每一个字的来龙去脉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花费了5年多的时间,千锤百炼,力求将更准确的汉字知识传递给读者。

封面有“国家出版基金”字样,基金支持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像以前存在争议的把“天”的字源解读成“大”字加一横,就是一个“以讹传讹”的典型。因为“天”在甲骨文中写成
上面并不是今天的“一”。“天”字字源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头部非常突出。它最初的意思是“头”或“头顶”。这个意思现在仍然保留在个别词语中,比如说,我们把人或者某些动物头顶部分的骨头称为“天灵盖”。而“天空”则是在“头”和“头顶”含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理解汉字,掌握规律,为语文“打底”


汉字我们天天在用,那么,汉字一共有多少个呢?

根据《国家通用规范汉字表》,现行的规范汉字一共是8105个,其中,3500个是常用汉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

这些常用汉字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学好汉字,不仅是为语文“打底”,也是为孩子的一生“打底”。

从实际需求来看,要学好汉字,起码要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六书”),汉字的演变规律(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的演变),以及汉字背后一些相关的文化常识,等等。这些内容在“少儿说文解字”中都有体现。有了这些知识和文化营养,能帮助孩子从宏观上真正认识汉字,从而让汉字学习更有趣,也更丰富。

比如,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如果能让学生了解形旁、声旁的意义,掌握规律,就能事半功倍。“少儿说文解字”按部首来编排,每个部首都有相应的解说,总结规律,让读者很快就能知道同一个部首的字大概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以部首为线索,掌握一串字。比如:

“冫”的读音是bīnɡ, 在甲骨文中写成
最初的意思是水冻结而形成的固体,后来随着字形的发展,由“冰”代替了“冫”的含义。

由“冫”构成的字,大多与冰和寒冷有关系,例如“冰、冻、冷、凌”。还有一些包含“冫”的字,只是由于它们的某个部分在字形上与“冫”接近而已,意思却与“冫”无关,例如“次、冶”。

其实,以前有很多包含“氵”的字,随着字形的发展演变,变成了包含“冫”的字形,这些字的意思大多与水有关,例如“决、况、凑、减”。


又比如“人”字旁的字很多,大多也都跟人相关,但很多看上去没有“人”这个部件的字,其实也和人相关,从而可以掌握一串相关联的字。

比如:“人”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像是一个站立的人的侧面形象。

“从”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描画的是一前一后两个人的侧面形象,一个人跟在另一个人后面,意味着跟随,所以“从”最初的意思就是“跟从、跟随”。

“比”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描画的是两个人一前一后挨在一起,表示“靠近;挨着”的意思。

“北”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像是两个背靠背站立的人,所以“北”最初的意思是“背离、违背”。后来,表示这种意思又造了一个新的字“背”。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写错别字


错别字也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与其让孩子抄写十遍二十遍,不如从根上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写。

比如:

“厌”从前的写法由“犬”“肉”“甘”三部分组成,表示狗叼着一大块肉,已经吃饱、满足。所以,“厌”最初的意思是“吃饱”。


记住这个字和“犬”有关,就不会少写一点了。


再比如到底是“名列前茅”还是“名列前矛”呢?这得看出处: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就会按照约定举起茅草预警,所以后来就用“名列前茅”表示名次在前面。

只要记住这个成语的由来和“茅草”有关,就不会错写成“名列前矛”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打好文言文基础


文言文是语文中的难点、重点,而文言文的基础就是字词。了解了汉字的源流演变,也就是知道了一个字在古代的不同含义,这对理解文言文也非常有帮助。



比如“苟”字,这是个四年级的生字,课文中讲到的是“一丝不苟”,但同时,“苟”在古文中还有“姑且”“如果”的含义,学习时可以让孩子一并了解,书中举的例子像《陈情表》《史记·陈涉世家》,也都是名篇中的名篇。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忽视,汉字不仅是工具,更是帮助孩子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说了这么多和学习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汉字不仅是考点、是工具,更是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个汉字背后,都蕴藏着古人的风俗、习惯、思想、智慧,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汉字学习如果割裂了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仅仅停留在学会汉字、用好汉字的层面,就太可惜了。

其实,汉字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入口”,透过汉字,孩子可以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品读文化,乃至修养品行。

少儿说文解字内文

比如,“夫”在甲骨文中写成
下部是“大”,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的形象;“大”上面有一小横,表示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合在一起,指的是成年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是成年的标志,一般要举行“束发加冠”仪式,把头发用簪子盘成发髻,戴上帽子,“夫”的字形刚好反映了这种传统。

而“匹夫有责”中的“夫”,用的正是它最初的意思,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古诗文中,常常可以见到“姓氏+ 夫子”的形式,表示对男子的尊称,比如“孔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这又体现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思想。

除此之外,作者在讲“夫”的时候也举了一些例子:

“夫”还可以读成fú,一般出现在古文中,用于指代人或事物,或者表示某种语气。前者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后者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

虽然只有一页,但满满都是知识点!

如果孩子能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那么一定会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这既是一套专业实用的汉字学习书,也是一套轻松又厚重的传统文化入门书。

少儿说文解字.第一辑


定价:238.80元

包邮折扣价:179.10元

当日发货(16:00前订单)

长按二维码下单


图片来源拍信网,部分书中插图版权来源出版社






关注即可领取32元书券,即领即用

新华城市书房 「免费借阅 免费打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城”75折满39元包邮(包邮地区:江浙沪皖)

新华一城书集
每天为你推荐最走心、最新鲜、最地道的好书。 更优惠的折扣,更便捷的支付,更快速的送达。 让我们一起回归手捧爱书完整阅读的静心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