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叶嘉莹,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文化   2024-11-26 08:57   上海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北京,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后成为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2020年9月10日,96岁的叶嘉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坐在轮椅上,她中气十足,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

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刚回到南开讲课时,她的课,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讲台上。还有人靠墙边窗口站着,或坐在地上。数学家陈省身、吴大任夫妇也和学生挤在讲台下。

她在台湾教书时也是这种场面。后来,她带着诗词讲遍了半个地球。


她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她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诗,也给学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妇讲。92岁那年,她挑选了218首古诗词,给儿童作古诗读本,转年又为这些诗词录制了讲解和吟诵。


91岁时,她还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给研究生上课。博士生、硕士生,加上来旁听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课有二三十人。后来,课程和讲座的视频被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她一下子成了讲诗词的“网红”。


90后网友评价“这位90岁的老太太讲课有趣”,认为她的书“不卖关子,娓娓道来,文学知识和历史典故很丰富,两口气便读完了三五百页”。


她被称作“穿裙子的‘士’”。她的生日,国内外研究诗词的学者聚在她身边开会,很多大人物都发来贺信。早些年,不喜热闹的她最多与几位好友一起吃个饭。有一年过生日,她负责切蛋糕,南开大学的两任校长母国光和滕维藻坐在旁边。陈省身一定要把给她的祝寿诗藏到生日当天,提前一天到的杨振宁也没得到“剧透”。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贵族。”诗人席慕蓉形容,叶老师在讲台上像个发光体,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



她出生优渥,却遭逢乱世


提起叶嘉莹,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名字有些陌生,只是因为我们离大师太远。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她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民国后,叶赫那拉直接用叶来做姓氏。

这个家族在清代出了两大名人,一个是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另一个就是那个清末慈禧太后。

叶嘉莹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供职于航空公司,母亲是一名老师。从小她就接受到良好教育,3岁时开始识字背诗,6岁就会背《论语》,成为她的启蒙书籍。

父亲教她英文,伯父教她诗词。叶家藏书丰富,叶嘉莹整日泡在书堆里,除了诗书,她的世界没有其他乐趣。

在叶家,最重要的是学习做人,那是比读书更加重要的。

去年四月叶先生上了《朗读者》,她讲述了像那时女孩子会的游戏,荡秋千、跳绳子,她都不会。她还说到早期诗作,有一首叫《秋蝶》: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还有一首叫《咏荷》: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叶先生后来说:

一个人对社会有多少关怀、有多少爱心和有多少的自私、贪婪之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要想入世,我要想为人类、为学问做一些事,可以没名,但不能被扰乱,保持住内心的一片清明。

1937年,北平沦陷,战乱四起。

父亲跟随国民政府向南撤退,时隔多年才有了音讯,她百感交集地写下“昨日雁南飞,老父天涯隔”。

人生更大的变故,接踵而至。

母亲带着两个弟弟在沦陷区生活,有一日腹痛难忍,原来是腹中长了一个瘤。她独自辗转到天津租界区做手术,不料血液感染,在回京的火车上不幸逝世。

噩耗传来,叶嘉莹恸哭万分,这一年她17岁,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母亲去世后戴孝的叶嘉莹

她人生最痛苦的一段回忆,是听到钉子一下下敲进母亲棺木的声音。但作为家中长女,她必须强忍泪水,料理母亲后事。

面对国破家亡,叶嘉莹悲从中来,含泪写下了八首《哭母诗》,读来字字泣血,里面都是痛彻心扉的人生味道。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遇到恩师,点亮灵魂

若在和平年代,叶嘉莹本可以过幸福的人生,但乱世却给她带来了前半生的颠沛流离。

从小学习优异,从中学到大学,叶嘉莹都是第一名,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1941年,她以高分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在这里她遇到了点亮她灵魂的人,顾随老师。

顾先生学贯中西,是诗词方面的专家,也是现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一生桃李满天下,除了叶嘉莹之外,红雪泰斗周汝昌等都是他的学生。

顾老每每讲到古典诗词,总是旁征博引,叶嘉莹听得如痴如醉。遇到老师后,她才真正懂得诗词所蕴藏的力量。

看到初秋的迷人景色,叶嘉莹有感而发,作了好几首律诗,有一首叫《摇落》:

高柳鸣蝉怨未休,倏惊摇落动新愁。
云凝墨色仍将雨,树有商声已是秋。
三径草荒元亮宅,十年身寄仲宣楼。
征鸿岁岁无消息,肠断江河日夜流。


她将这几首诗交给老师,顾老竟一字未改,还另外作了和诗,想帮她发表,叶嘉莹于是有了迦陵这个笔名。

顾随老师于叶嘉莹(后排右一)等学生合影

随着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叶嘉莹发现千百年前的哀怨哲思,依然能够激荡人的心灵,便问顾先生:“这是为何?”

顾老答道:

世上都是无常都是灭,而诗是不灭,能与天地造化争一日之短长。万物皆有坏,而诗是不坏的。


这句话就像一束光,驱散了因丧母之痛留下的阴霾。原来诗词,也是可以治病的。

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在北平一所中学教书。忽一日,顾老写信给她,希望她成为南岳之马祖,而不是孔门之曾参。

什么意思?

意思是让她自立门户,而不是追随老师的脚步。他觉得叶嘉莹有一天,可以将诗词之美发扬光大,成就远远在自己之上。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叶嘉莹在上学期间从没谈过恋爱,毕业后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人生唯一的婚姻,却和爱情无关,后来还带给她满身痛苦。

1948年,一个不期而遇的人走进了叶嘉莹的生命里,这个人就是赵东荪。

他姐姐是叶嘉莹的中学老师,这么以撮合,叶嘉莹勉强答应下来。在她看来,反正也没有男朋友,那就试试吧。

一年多时间里,赵东荪数次求婚,她都没有答应。后来赵东荪使出无赖手段:

我已在南京谋了个职,你不答应,我就不去。

叶嘉莹真是一个够单纯的人,她不愿他失去工作,觉得他人也还不错,一个“好心”便应承了下来。

叶嘉莹婚纱照

1948年3月,两人在南京结婚,11月随丈夫去了台湾,这时一个巨浪向他们袭来。入台后,叶嘉莹生了女儿,原以为他们的日子会好一点,没想到“白色恐怖”突然降临。

赵钟荪因政治原因入狱,叶嘉莹和女儿也被牵连带去审查。出了警察局,她却丢了工作,收入没了,连住处也没了,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无奈之下,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家,但寄人篱下的苦味,只有她自己知道。

为了不妨碍姐姐家的正常起居生活,叶嘉莹带着女儿在走廊打地铺;中午时,怕打扰人家休息,她独自一人抱着女儿在树荫下走来走去。

叶嘉莹没有被生活打败,倍感飘零的她写下《转蓬》聊以自慰: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很快,她就在台南光华女中谋得一职位,一边教学,一边照顾女儿。

三年后,丈夫终于归来,只是多年的牢狱生活,让他性情大变,性格暴躁乖张。经常无缘无故大发脾气,有时甚至对她拳打脚踢。

这是叶嘉莹一生中最昏暗的时刻,一家人老小需要她养活,白天为了多挣钱,她同时在几所大学任教。回到家,继续洗衣做饭,照顾孩子,整理家务,丈夫一言不合就摔东西。

身体上的劳累她还能忍,精神上的暴力,与她而言则是万箭穿心。

有那么一刻,她想到了死。

幸而她热爱的诗词,又一次拯救了她。忽一日,读到王安石的诗,《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节选):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她不禁想到:不要怨天尤人,其实丈夫又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呢?淹没于时代洪流里,他也是可怜、可悲。

叶嘉莹全家福

叶嘉莹有种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具有佛教普渡众人的胸怀气概,这或许就是诗词心吧。

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加强大

叶嘉莹说,当你把你的悲哀、痛苦用诗写下来,可以消解你的悲痛,也可以保存你的纪念,这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不论现实的生活多么无奈,她总能在精神的世界里找到慰藉,只要一站在讲台上,立刻就神采奕奕起来。

在台湾,很多知名人物都听过叶嘉莹讲的课,比如小说家陈映真,作家白先勇,大学者吴宏一,作家陈若曦,学者林玫仪等。

大作家白先勇后来说,“叶先生是老师中的老师,我是小了叶老师13岁的学生。”

叶嘉莹和白先勇

诗人席慕蓉也曾不止一次听过叶先生的课,老师在哪讲,她就追到哪。席慕蓉说:“我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觉得老师是一个发光体。”

1966年,美国汉学界想研究中国诗词,42岁的叶嘉莹受邀到美国讲学,后来又接受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叶嘉莹带着全家去了美国,只是校方规定:必须用英文授课。用英语讲中国古典诗词,这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

为了生计,她没有别的选择,晚上两点还在查字典备课,再用蹩脚的英语把诗歌的感动讲出来。

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叶嘉莹的授课,震惊了整个学界。

研究着喜爱的诗词,有一群喜欢她的学生,这十年是她人生里难得的静谧时光。一首《鹏飞》,记录了她那时的心境:

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

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后来,中国和加拿大建交。1974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探亲,兴奋的她一气呵成写下了1870个字的《祖国行》,读来让人泪眼滂沱: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6年,她的人生再次遭遇重创,结婚不足三年的女儿言言与女婿永廷发生车祸,双双殒命。

这犹如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死生不能相见。叶嘉莹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整整十天,真是欲哭无泪,欲说无言,泪水早已流尽。

她把对女儿的思念化作一行行诗句,伤心欲绝地写下十首《哭女诗》:

其一
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其二
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
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万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抚养付飘风。
回首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叶嘉莹这一生,历经世事无常,各种生离死别好像都尝了一遍。即便如此,她仍将痛苦深藏心中,倔强地面对一切: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

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岁月不曾饶过她,其实她有何曾饶过岁月。

薪火相传,甘为人梯

人生的别离,除了死生不能相见,还有故土不能相还。

在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说过武学的三重境界,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对叶嘉莹而言,已经见过天地和审视自己,接下来将是见众生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命运的修行。而修行的终点,就是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落叶归根,叶嘉莹像重新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却话当年感不禁,曾悲万马一时喑。
如今齐向春郊骋,我亦深怀并辔心。
海外空能怀故国,人间何处有知音。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1979年,叶嘉莹回到北京,这年她55岁。先去了北大,后来南开校长盛情邀请她来到天津。

至今,还有人记得她在南开将课的盛况:300人的教室座无虚席,楼梯上也坐满了学生,甚至连窗户上都趴着人,可谓盛况空前。

叶嘉莹穿着蓝色中式上衣,站在讲台上,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仪态高雅激情四溢,学生们顿时惊为天人。

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学生对她也非常喜欢,感动之余叶先生赋诗一首: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临岐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此后的30多年间,叶嘉莹在加拿大和中国两地奔波,除了南开之外,她还在北师大、复旦、南大、川大、云大、武大等地讲学。

每年她就像“候鸟”一样迁徙,一半时间在中国讲学,另一半时间在加拿大做研究。她的足迹不仅遍布大江南北,还跨越亚欧美三大洲,把中华文化的美学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

而她做这一切,全是自费,在国内讲课不收任何报酬。叶老只有一个心愿,要让更多中国人读诗、懂诗:

我跟诗词结了不解之缘,看到李白、杜甫、辛弃疾的诗词,你会感到在这样自私、邪恶,充满战争、污秽的世界之中,也有这样光明俊伟的人格和修养,那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

1993年,叶老在南开成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不少海外华人企业家捐资盖楼。

自1945年起,叶先生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即便90岁出去演讲,遇到学生搬凳子上来也坚决不坐。她这样说:“我坐了,对不起中国古典诗词。”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
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千春犹待发华滋。


2015年,91岁的叶嘉莹先生终于飞不动了,最终落脚南开大学,南开也专门为叶先生建了迦陵学舍。

世纪老人,半生漂泊,用母语自由地教授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叶先生说这是她最好的归宿。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我有诗词心,足以慰平生

有人曾问过叶嘉莹:“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先生语重心长的说道: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凝聚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多年以前,顾老对叶嘉莹说:“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多年以后,叶先生历尽坎坷,辗转海内外,参悟道之所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学生如叶嘉莹,顾先生应也该笑慰九泉了。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生命不息,教学不止。

叶先生把余生都用在教书育人上,也许有一天会如她所说,人的生命会像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她愿意生命之光结束在讲台上。

“我个人平生离乱微不足道,我希望年轻人把我所吐的丝织成一片云锦,将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到了2018年、2019年,因为两次向南开共捐赠3568万元而被更多人熟知。

这,可是她的毕生积蓄啊。


因为"裸捐",叶嘉莹备受舆论关注。但在她看来,大家的关注点有些无聊。“这些人眼睛里只有钱,不懂得学问。我本来就是要跟你讲学问的,看样子,你对于学问没有兴趣。”


教书先生,是叶嘉莹一生最骄傲自豪的身份。她说:“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

整整70年,人生浮浮沉沉,有过名,也有过利。但在她的心里,诗词永远是灵魂深处,最纯粹的东西。


她的最大愿望,就是为年轻人打开一扇门,把美好的吟诵一代又一代的传唱下去。

正如她说的,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尤待发华滋。哪怕大雁南飞,深秋萧瑟,年华已老。


但心中有炙热,有追求,如一颗莲心般,只要播种和守护,莲花有重开之日,诗词也有永流传之时。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她曾说,要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让中华诗词的精髓永远传承下去。致敬!


给孩子的古诗词


定价:38.00元

满39元包邮  折扣价:29.26元

当日发货(16:00前订单)

长按二维码下单


图片来源拍信网,部分书中插图版权来源出版社






关注即可领取32元书券,即领即用

新华城市书房 「免费借阅 免费打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城”75折满39元包邮(包邮地区:江浙沪皖)

新华一城书集
每天为你推荐最走心、最新鲜、最地道的好书。 更优惠的折扣,更便捷的支付,更快速的送达。 让我们一起回归手捧爱书完整阅读的静心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