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初中生的父母,你们和孩子的关系还好吗?
面对朋友的哭诉,我不禁想到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词:仇亲期。
什么是“仇亲期”呢?
心理学上说,仇亲期,指青春期开始之后,孩子对父母产生“仇恨”情绪的阶段,不管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喜欢对着干、唱反调、顶撞父母,严重的甚至会辱骂、动手。
下面这4种迹象,孩子如果中了3条以上,大概率就是进入“仇亲期”了:
1、故意和父母唱反调
父母不让做的事偏要做、父母安排的事故意不做。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走开,我不要你们管!”
2、嫌弃父母
对父母各种看不上,嫌弃思想、嫌弃穿搭、嫌弃说话、嫌弃家庭条件,看啥都不顺眼。
总是用最扎心的语言,挑战父母的权威:“这么没本事,没能力,谁让你生我的?”
3、固执倔强不听劝,拒绝与父母沟通
觉得自己可能了,自己啥都对,父母说啥都错。
但凡父母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有时候好赖话都听不出来,就是油盐不进。
4、对父母冷漠、疏离
房间门永远是关着的,看父母的眼神永远是厌烦的。
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滚,没事别在我眼前晃悠,看到就烦!”
这个阶段的父母往往是最难熬的,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在孩子那里,都是错的。
但父母要知道,这并不是孩子的错。
从人体科学的角度讲,仇亲期所处的青少年前期是“自我”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渴望摆脱父母控制,自己做主、与众不同的诉求日益强烈;
但他们的大脑却并未发育成熟,尤其是前额叶皮质,这个主管人类决策、行为以及抑制冲动的区域,要25-30岁才能发育成熟。
仇亲期的孩子,翅膀硬了又没完全硬,半幼稚半成熟,想独立又免不了依赖,一股股邪火便全撒在最亲近的人身上。
教育方式就该改改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打骂、发脾气、讲道理......这些曾经能让孩子屈服的手段,到了仇亲期,统统失效了。
孩子们就像扎手的刺猬,软硬不吃、油盐不进。
央视纪录片《隔帘对话:青春期沟通实验》就有这样一对母女。
女儿叫李焓语,12岁,看起来文文静静,一说话眼睛总是笑笑的,但性格温温吞吞的她却有着随时惹怒母亲的能力。
她的妈妈则个性爽直,看不顺女儿的,当下就指出,这也就导致她跟女儿常常一言不合就吵架。
有一次,老师要推选女儿去参加一场比赛,妈妈看机会难得,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可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时,女儿却一口拒绝了,妈妈不死心,多次劝说,女儿直接就撂下狠话:“打死我,我也不去!”
见女儿如此意气用事,妈妈心里的火“腾”地一下就蹿了上来。
于是,她当着女儿的面,拿起剪刀三两下就把女儿新买的衣服剪了个稀碎。
女儿就此屈服了吗?并没有。
当天夜里,女儿趁着全家人都睡下的时候,以牙还牙,偷偷地把妈妈的睡衣、袜子等等全都给剪坏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起床看到这一切时,气得七窍生烟,直接跟女儿开始了冷战。
而女儿呢,丝毫不受影响,该吃吃,该喝喝,完了就把自己锁在房间不出来。似乎在用她的态度告诉妈妈,来硬的不好用。
尤其是仇亲期的孩子,他们对“说了算”有一种执着,他们厌恶父母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最大的心愿就是像大人一样独当一面。
说到底,孩子表现出的种种不对付、不客气,不过是提醒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了。
孩子平稳度过“仇亲期”
仇亲期对父母是一场考验,任何立竿见影或者粗暴的行为,往往只能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
想要顺利帮孩子度过这愁人的“仇亲期”,其实就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熬”。
爱,是多陪伴、多尊重、多接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正如简·尼尔森说的:
“赢得一个十几岁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和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给予仇亲期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自然会卸下心防,变得柔软、温顺。
熬,则是稳住情绪,不气、不急、不说教,给孩子多一点点空间和自由。
孩子的青春期,其实也是父母成长的“黄金期”。正如“正确的原件才会有正确的复印件”那样,孩子往往是父母的缩影,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首先要学会成为那样的人。
如何让身为父母的我们成长呢?书集君今天带来的《家是另一个学校》提供了许多思维工具,其中一种是“面对自己内在的缺爱小孩”。
本书聚焦青春期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从10个角度解读青春期和身处其中的孩子与父母;通过真实生活场景和多领域知识理论,引发共鸣与思考;提供思维工具与使用模板,帮助父母灵活运用。坚信只有父母深刻理解自己的需求、成长经历,并不断更新观念、改变行为、提高沟通技巧,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家是另一个学校
定价:68.00元
包邮折扣价:51.00元
当日发货(16:00前订单)
长按二维码下单
图片来源拍信网,部分书中插图版权来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