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前主编》是新浪新闻旗下的观点栏目,1月14日就美国网民来到小红书、China Travel火爆等事件采访了陈经。
由于担忧TikTok被关闭,许多美国网民正涌向另一个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他们还发起一个词条“TikTok refugees(TikTok难民)”。
与此同时,线下的文化交流也在持续,自中国对韩试行免签政策以来,上海成为众多韩国年轻游客中国游的第一站目的地,不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游客也趁着新年假期来沪旅游,成为近期上海入境游的主力。
线上与线下文化交流都成为热门话题,风向能否持久?如何评价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如何看待内外民间交流的舆论风向?新浪新闻《前主编》就上述问题,邀请风云学会副会长@风云学会陈经 分析解读。
新浪新闻《前主编》:面对可能在本周日被禁的TikTok,美国网民们提前为自己找到了线上的“安身之处”并自称“TikTok难民”。如何评价美国网民集中转向小红书的风向?
陈经:我认为这是美国的内部事件,其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小红书应该没有主动营造事件,只是被动接受的状态。
美国内部舆论场发生了巨大变化,TikTok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软件,美国使用者发现TikTok与其他媒体平台性质不同,在TikTok平台上可以追求真相,不会受到太多操纵,这个特点受到了许多美国人的高度赞赏。
除了推特外,美国许多媒体平台偏向于犹太人操纵,而TikTok则完全不受美国控制。美国使用者对媒体受到资本和民主党共和党控制有不被尊重感,因此对平台的不受控制感到新鲜。目前受到禁令影响,他们会考虑寻找一个与固有美国平台差异化的平台,小红书便成为他们的一个选择。
小红书平台比较友善,通过某种冷启动式尝试,有些美国人来到小红书平台后发现可以用英文进行聊天,这种传播方式出乎意料地在美国人内部引起了波澜。我认为这并非有意设计,对小红书而言可能是天上掉馅饼。
小红书无意中采取了某种适合美国人口味的经营策略,且小红书在前期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国际媒体上并非完全没有认知度,而是之前通过某种营销逐渐产生了影响力。美国人在寻找平台时发现小红书比较合适,于是就这样过来了。
新浪新闻《前主编》:TikTok被禁是否已成定局?
陈经:目前来看,1月19日之后,TikTok会因违反美国法律不能下载和更新,但仍然处于可用状态,只能在旧程序上使用,无法改进,也无法增加新用户。
当然美国人可以采用曲折的方法使用抖音,比如使用其他国家IP的手段,但如果法令没有松动,那么TikTok应该属于自然消亡的状态,并非立刻消亡。TikTok应该会延长一段时间运营,但其云服务供应商如甲骨文(Oracle)如果无法提供服务,会导致什么后果,暂时还不清楚。因此要观察在被禁的情况下,TikTok能以何种状态延续。
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法律一直不给予解禁,那么人们都会逐渐离开,尤其是那些上传内容的大V和粉丝较多且活跃内容创造者离开,这将导致整个APP质量下降;再加上突发事件的影响,例如某种基础设施服务无法提供,是否导致整个软件崩溃等,都不好确定。
新浪新闻《前主编》:如何评价“TikTok难民”转移到小红书的交流现状?
陈经:小红书并非主打视频的软件,对美国人来说是猎奇的平台,没有达到TikTok的影响力,转移到小红书的用户人数可能并不多。只是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尚未达到现象级。
这些交流本身是营销事件,它尚未进入常规化运营阶段。美国人将小红书视为交流场所,实践他们脱离美国监管的公开、公平、透明、开放的平台理念,在尝试猎奇和交流,处于试探性阶段。
小红书与TikTok有所区别,它有自己的运营方向,信息流分发机制有所不同。我认为不太可能做到TikTok那么上瘾,TikTok在美国非常流行的原因是,可以刷一天看各种有趣的内容,而小红书目前是做不到的。小红书能吸引多少美国人加入需要看后续发展。美国特别追求真相的人可能会在小红书发展,而上瘾的人只看好玩的TikTok视频,这种人未必对小红书有多大兴趣。
新浪新闻《前主编》:近期另一个涉及到民间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交流的重点,是“China travel”风持续强劲。继韩国游客“周五下班飞中国”后,不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游客也趁着新年假期来沪旅游。对于China travel的风潮如何评价?
陈经:我认为这是分区域的,在东亚,China travel影响力较大并且已经产生了实际效应。例如韩国对中国文化比较熟悉,大家能迅速建立熟悉感,对这些地区的影响会稍大,来华旅游资源、消费档次和性价比都非常好,反响不错,这是基础。
但在西方国家,包括欧洲和北美区域并不乐观。从数据来看,欧洲少数国家来华旅游能超过2019年的水平,大多数国家仍处于恢复状态,达到八九成或者七八成,而美国仅恢复到50%的层次,并未因China travel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形成热门话题,实际美国等西方参与者比例并不高,并未成为真正的全民现象。
如果真正实现全民现象,那么世界对中国的认知都将翻天覆地,实际上还未到这种程度。只能说有些人的认知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足以引发China travel的风潮。许多人都在观看相关视频分享后,认识到对中国以前的认知是错误的,确实有部分改变。
文化影响力具有决定性作用,西方互相之间的文化影响力很大,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是他们旅游的热门地区。中国作为异质文化存在,在东亚和东南亚有相当大的影响力。China travel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概念,而在西方暂时无法做到,突破西方认知障碍并不容易。所以我认为只是部分人掀起了China travel浪潮,在某些地方仍然属于小众事件。
新浪新闻《前主编》:China travel是线下的交流,转向小红书可以理解为线上的交流,我们能否看到实际的文化交流效果?
陈经:效果确实存在,出现了一些Kol(意见领袖)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发言,这起码可以向全世界揭示中国的真相,这非常重要。这些Kol发言,相当于在西方媒体操控下的对中国舆论环境中,稍微开了点缝,通过旅游者的观察,可以得出一些对中国有利的宣传。
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交流的机会,但个人预判这些民间声音仍然会被打压和控制,西方仍然受新闻媒体的误导影响,这种状态会长期延续,仍有非常多人对中国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这不是一次两次旅游能改变的,需要长期努力的宣传。
小红书的线上交流对此也在发挥积极作用,我们留下了一些希望的种子,但是这些种子远远没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状态。等待以后的时机,希望它能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新浪新闻《前主编》:在来沪旅游、外国人入驻小红书平台后,中国人表达了一些友好的互动。目前,对整体舆论风向和民间舆论风向如何评价?
陈经:中国人在世界上属于相对友好的种族。中国人天性友好,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对外人更加热情和包容,这是中国人特殊的交往方式。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状态,我们对外来人员友好,如果外人没有表达恶意,中国人仍然愿意表达善意。
这也是很多旅游者分享的重点,他们认为中国人热情友好,但这些仍属于浅层次交流,如果进行深层交往,就会发现深入民族特性的观察,目前还没有达到很深入的交流层次。在华的外国人相对较少,没有达到如一些国家移民泛滥的状态。很多矛盾在浅层次交流阶段并不会显现,目前这些交流主要停留在民间层次,并不需要政府引导。
■ 扩展阅读
再下狠手!华为和TikTok真正让美国不安的,是这个原因 | 陈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
风云之声
科学 · 爱国 ·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