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条视频火了,作者ID是影视飓风,粉丝900多万,2023百大UP主,视频做得非常不错。这篇火爆的视频内容,说的是国内视频网站的视频画质低下,4k还不如4年前的1080p清晰。原因是视频网站为了节省流量成本,对视频进行了过分压缩,严重损伤了画质,这是对广大用户权利的剥夺。这个视频引发了很大争议,一天后就下架了。影视飓风反映的这个情况是真实的,视频网站对视频的压缩率非常高,现在很多4K视频的清晰度还不如四年前的1080p。视频博主用高级设备拍摄制作的4K高清视频,数据量高达几十个G,上传到视频网站后,就被网站强行转码,数据量由几十个G变成了几百M,画质就被损伤了。视频博主在网站上看自己的作品,跟他手里的原始作品完全是两回事,精心制作的细节都变糊了。更令他生气的是,如果某个视频火了,网站会进一步压缩,画质就更糊了,博主高超的视频制作能力被网站强行打折,而且越火的视频打折越很。如果您对此没有感觉,那只能说明您的钝感力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前国内视频网站的视频画质的确跟YouTube有很大差距。影视飓风挑起了这个话头,很多大V跟着解读,有人说网站没权力更改作者的作品,不能随便压缩,还有人说中国不遵守“网络中立”选择,运营商攫取了垄断利润,还有的说要向YouTube学习,而这些分析全都不对。第一个问题,网站该不该压缩UP主上传的视频?答案是应该压缩而是必须压缩。视频博主向平台传视频,容量大点没关系,毕竟一天最多传几个,而平台向用户分发的视频是海量的,动辄以亿为单位计算,如果不搞数据压缩的话,再多的带宽也撑不住,不压缩是根本不可能的。压缩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损压缩,一种是有损压缩。例如把学生的考试分数都减去60,这些差值的编码就变短了,可以节省传输带宽。对方收到差值后再加上60,数据又恢复原样了,没有丝毫损失,这就是无损压缩。无损压缩既不损伤数据又能节省带宽,这非常好,可惜压缩率不高。在视频压缩中,广泛使用的是有损压缩,因为视频的数据冗余度很大,所以压缩率非常高,数据量可以压缩到百分之一,画质不可避免地会有损伤。举个例子,数据压缩到5%画质保留90%,压缩到1%画质保留80%,如果您是视频网站的老板,压缩率会选择5%还是1%?您肯定会选择1%,虽然损失了10%的画质,换来的可是4/5成本的下降啊,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有情怀的老板可能会选择5%,他花了5倍的高额成本,严重影响了利润,却只带来了10%的画质提升,绝大多数用户还看不出来,这简直就是冤大头。所以,视频网站会拼命地搞压缩,画质的糊化程度很高,很多4K视频的清晰度还不如四年前的1080p。更可气的是,为了忽悠用户,视频网站还会搞锐化,让刺眼带来清晰的错觉。第二个问题,画质这么糊,视频网站还号称4K,这是不是欺诈?答案为否,这不能算是欺诈,因为它的分辨率真的是4K。什么是分辨率?简单来说就是“打格子”。在进行视频编码之前,要对视频的每幅画面“打格子”,横着划多少条线,竖着划多少条线,形成规规整整的围棋盘格子,并给每个小格子编码成一个独立色块。很显然,格子越密画面就越清晰,如果格子太少了,你看到的就会是色块。格子数越多画面越清晰,但编码数量也就更多了,在传输时也就更消耗带宽,因此画质只能在质量和成本之间折中。以“高清”为例,通常是指1080p,在垂直方向上有1080条线,因为宽高比为16:9,所以水平方向就有1920条线,宽高相乘后一帧画面有2073600个小格子,这就是分辨率。p是逐行扫描的意思,跟隔行扫描的i相对应,以前老电视一秒钟有50个场,每个场都是半幅画面,先扫奇数行,再扫偶数行,形成每秒25帧画面,这是隔行扫描,用i表示。后来就有逐行扫描了,一秒钟可以有50帧画面,用p表示。4K比1080p的分辨率更高,理应更清晰,为什么有些画质不升反降了呢?举个例子,在一张纸上打上格子,给你彩笔填充格子作画,如何才能做到画质细腻呢?格子打得密只是前提条件,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彩笔颜色要丰富。即使格子打得再密,但只给你4色彩笔,那画质也绝对细腻不了。彩笔色彩就是“码率”,每个格子(即像素点)能够体现出多少色阶?多少级亮度?多高的动态范围?这些都由码率来决定。码率越高,相当于彩笔色彩越丰富,就能表现出更丰富的色阶、亮度和动态范围。但码率越高,用的编码越多,就会占据更多的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从而消耗更多的成本。现在的问题是,视频网站保留了分辨率,但降低了码率。也就是说打的格子是够数的,却克扣了彩笔的色彩种类,这就是有些4K还不如1080p清晰的根本原因。第三个问题,中国不遵循“网络中立”原则吗?答案为否。提出这个说法的人,给出的是YouTube视频的案例,从144p到2160p(4K)有8档,其视频的清晰度有很多选择,说明网站对视频清晰度是中立的。这是个错误的认知,所谓“网络中立”原则指的是网络提供商不得歧视客户,网络提供商是ISP,即Internet Server Provider,指的是移动、电信、联通这些提供网络硬件服务的运营商,他们拥有网络硬件的控制权,如果搞歧视的话,那伤害性就太大了,所以必须遵守“网络中立”原则。而视频网站是网络内容提供商ICP,即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他们对客户并没有什么中立原则,高清视频就可以卖高价,例如奈飞、索尼视频都是这样,这也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至于YouTube视频为什么有8档分辨率的选择,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网络条件。有的偏远地区网速很低,看4K会有非常严重的卡顿,用户主动降低分辨率,通过牺牲画质来换取画面的流畅,这跟“网络中立”毫无关系。第四个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症结在于视频网站企业的带宽单价过高,而老百姓的带宽单价过低,两者差距巨大。中国的5G基站已经超过了400万座,占据了全世界的7成,高速网络的覆盖率在全球大国中遥遥领先,而老百姓的网络费用非常低,与GDP的占比是世界平均值的1/10。视频网站的带宽单价却比较高,是老百姓单价的几十倍,从而成为运营的重要成本。老百姓用高速流量看视频不心疼,而视频网站的流量单价贵,而且对流量的需求巨大,他们必须精打细算。您可能会说,那就让运营商给视频网站提速降费不就得了。您注意到没有,2015年提出的“提速降费”现在已经不提了,因为提速本身就是降费,又提速又降费,是对运营商的双重盘剥,2015年后三大运营商普遍亏损甚至难以为继。村村通搞了二十年了,最初目标是95%的偏远山村通信号,且资费不得高过城镇地区,这是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政府指令,运营商做的是亏本买卖。发改委和工信部每年都下达村村通的具体任务,现在的新目标是偏远地区的有线和无线双千兆。2022年有个统计,百姓月流量最高的是西藏,最低的是上海,流量跟经济地位倒挂,这是全世界罕见的中国特色。为什么这样?因为政府给偏远地区人民上网提供了补助,现在西藏用户每月40块钱就可以享受高速流量、家庭宽带和网络电视三项服务,而同等服务在上海的费用是200多。虽然政府有补助,运营商搞“村村通”也是赔本的,得从企业用户那里找补回来,否则支撑不下去。强令运营商给视频网站降价,这是杀鸡取卵不可持续。第五个问题,YouTube视频为啥清晰?YouTube成立于2005年,第二年就被谷歌收购成为了子公司,YouTube视频所需要的巨量光纤带宽是由谷歌负责提供的。光纤的成本很低,而刨一次沟的成本巨大,既然沟已经刨开了,那就多埋些光纤,以备未来之需,这是全世界的普遍做法。因此会有大量闲置的光纤无人问津,而谷歌提前布局,用很低的价格购买和租用了大量闲置光纤,这就成为了YouTube的最大底气。国情不同,商业模式也不同,不能超越现实去胡乱学习,只能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第六个问题,如何保证视频的画面质量?用5倍的成本换取画质10%的提升,没有视频网站会这样做,拼命压缩才是视频网站的普遍选择。即使有些敏感用户愿意付费看高质量的视频,可在源头上根本就没有,毕竟谁家压缩率低谁家就赔钱。去年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视频标准会议,有个知名视频网站称他们研发了视频压缩芯片。其潜台词就是“通用压缩算法用起来碍手碍脚的,我们研发了压缩芯片,想压多深就压多深,码率想降多低就降多低”。而这是作为自主创新的成就来宣扬的。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速网络,跑的却是低画质视频,而且流量越高画质越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演愈烈,靠市场本身无法破局。唯一解决之道,就是尽快制定视频压缩的国家标准,按画质分为多个档次,允许低压缩高画质的视频向用户收取一点费用。敏感用户会为高画质而买单,从而分担了视频网站的带宽成本。“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了对比后,用户自然会越来越倾向于高画质视频。以前有些视频网站自定标准搞“收费高清用户”,但高清标准不一致,不能保证用户的权利。关键在于国家统一标准,使用户能享受到可预期、可验证、有保证的视频质量。视频画质的国家标准亟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