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2024年,合肥市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签署了共建科创频道的战略合作协议。此后,电视台为袁岚峰老师拍了一个访谈式的纪录片,科技传播系研究生参与制作。此为纪录片节选系列之三:一个视频的诞生(之一请见:合肥电视台采访袁岚峰之一:我的科普故事;之二请见:合肥电视台采访袁岚峰之二:我眼中的科普)。
科普过程中有没有意难平的事情?
做一条视频需要多长时间?
科普究竟是为谁?
袁岚峰: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岚峰。最近有宇宙学家向我介绍了一个前沿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突破引爆了对高性能GPU的需求。你听说过费米子吗?关于这个核的话题,恐怕是很少有人比这个何祚庥院士更有资格来谈了。我打算把这次来做直播的这个行程,拍成一个小小的纪录片。最后我们只有这15分钟来回答网友留言,实在是时间不够,希望大家下次能够有更多的交流。
宋智玲:在科普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让您觉得意难平的事情?袁岚峰:那太多了,可以说有很多很多,但是你往大了说,你可以说是在总的做一个好事的基础上,有些小小波动啊。比如说啊,就是量子这个话题是吧?在我们看来,在做这个研究的人来说或者了解这个原因来说,量子是一个早已确立的这样一个科学领域。人家诺贝尔奖都得了,2022年诺贝尔奖就发给三个人,说他们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可是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量子这个领域是假的,然后整天说你们都是骗子啊。你是不可能说服这些人的,因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强烈地说这么多年,说明他们思维已经固化了,他们是不可能接受任何新东西的。![]()
![]()
宋智玲:您一般一条视频产出大概需要前后从稿件到输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袁岚峰:哎呦,那得看是什么样内容嘛。如果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内容啊,只不过因为最近发生一个什么事情,然后再说几句啊。那可能这个提笔就来。袁岚峰:写个1000多字,然后就可以录啊,这种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也有些是下过巨大的功夫,因为那是一个我本来不熟的内容,但是是因为社会责任感,因为觉得这个事情确实非常重要啊,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以前就做过一个事情是去介绍黎曼猜想。当时啊我是觉得这事真的很重要,我自己也挺感兴趣的啊,所以我就查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比方说有本书叫《黎曼猜想漫谈》。所以就使劲的啃了那本书啊,以及当时能看到所有关于黎曼猜想的资料,然后这样来做了六期的关于黎曼猜想的节目。这个节目啊是做得非常的困难,然后做后期的那些同事们朋友们大家都很疲惫。最后大家都说,袁老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系列赶快结束啊,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所以我只好把它结束掉了。可是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人来找我,这个人是我的一个科大师妹,来跟我说,师兄啊,我本来对黎曼猜想完全不了解,可是看了你的这个节目之后,我感觉我现在对黎曼猜想的了解至少超过99%的人了。![]()
袁岚峰:是。所以这个事情对我也产生一个很大的思考,就是说那我做这些事情究竟是为了谁?后来我就想到啊,我最基本的那些默认的读者啊,其实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就是说你想这世界上对科学最感兴趣的人是谁?其实最感兴趣的人本来就是科学家。袁岚峰:往往是一个领域的人,那一个领域的科学家对另外一个领域的进展感兴趣,所以我做的主要是这样一个对科学本来就感兴趣的人之间的桥梁工作。![]()
宋智玲:其实有时候孜孜不倦做一件事情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当发现回报和付出不成正比的时候,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情绪吧?袁岚峰:但是对我来说,因为这个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嘛。就是想一想我自己在社会上获得了承认或者说大家对我的支持,这个都已经远远超过我最初的预期了,所以这个没啥可抱怨的。大家多看积极的方面,你还是会充满精神的,能做多少做多少。![]()
袁岚峰:有这样一句话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早上都是对生命的浪费嘛。袁岚峰:其实呢,就是我是一见到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赶快问一下他自己专业的事情。宋智玲:嗯。就是不会让自己空闲下来,每时每刻都在汲取各种养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