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过“小雪”

时事   2024-11-22 07:04   江苏  

“小雪”节气,有个“雪”字,主要指北方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从小雪到大雪阶段,常常会出现入冬后第一场降雪。而在江南,“小雪”时节谈落雪,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此刻的江南,还正是“小阳春”。


殷启民摄(视觉苏州供图)


翻读《清嘉录》《吴郡岁华纪丽》等书籍,从前的苏州人这时节在做啥?一曰“烧衣节”,称“人无贫富,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就是给先人烧几件冬衣,为的是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好冬。


二曰“五风信”,“吴俗,以十月五日为五风生日,太湖渔民拜湖神”,祈是月有风、晴和少寒,可以扬帆捕鱼,就是太湖渔民祈愿风调雨顺,渔舟唱晚鱼满舱。


三曰“开炉”“糊纸”。何谓“开炉”?《岁时杂记》中有记录,说白了就是点个炉子,围炉烤肉喝酒。倒是很有情调的趣事。想起一首古诗,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酒尚未过滤,有点点米渣泛起,有“绿蚁”之感。入冬了,天开始冷,几个朋友小聚,围炉煮茶,谈天说地,真是乐事,雅之极、趣之极。苏州人的业余生活就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


说到“糊纸”,现在年轻人可能难以理解。我小时候,家住王洗马巷,是处老宅子,客厅朝南是一排落地长窗,三分之二是玻璃,三分之一是木板。有点年纪的木板都开裂了,中间一条缝有小一指宽,冬天寒风从那缝里直往屋里钻。母亲就调了碗糨糊,让我把牛皮纸裁几个长条,就把那缝给糊上了。我家那些长窗,都是世界有了玻璃后的作品,而在明代,玻璃尚未问世,那时苏州花窗都是全木质的,上部方格,下部木板,冬天有风,古人常用画作裱,把漏窗转换成一扇画屏。范成大在《十月朔开炉》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石湖今日开炉,纸窗银白新糊”“石湖今日开炉,两壁仍安画图”,由此可见一斑。


张健 摄


江南农历十月,虽已“小雪”,但“十月中天时晴暖,桃杏偶试疎花”,天气时暖似春,花木偶尔重放,吴人称作“应小春”。农历三月为阳春,而十月为应小春,也称“小阳春”。

 

秋啃秋、冬进补,苏州人还是很懂得养生之道的。“小雪”刚过,女人们开始排个日子上中医院,请老中医搭搭脉,“望闻问切”一番,开几服中草药,把汤汁揉进驴皮膏里,做成苏州女性钟爱的“膏滋药”。从前都是自己回家做,驴皮膏用黄酒浸了上笼蒸,加入量身定制的中药汤,还要加入冰糖、莲心、桂圆肉等,狮子缸里满满一缸,要吃一个冬呢!


苏州人“小雪”后还把目光瞄准了藏书。很奇怪,藏书人不养羊,藏书也不产羊,只是藏书人发明了一种烧羊肉的特殊方法——木桶羊肉。有人以为在木桶里烧羊肉,当然不是,羊肉还在农家大铁锅里烧,只是铁锅盖是特制的,杉木料,一米多高,就像是给铁锅戴了高帽子。这样烧,蒸汽足,肉酥烂,羊肉中会有淡淡的木香。当年,是李根源第一个把藏书羊肉介绍到苏州城,结果大受欢迎。



苏州人还是要亲自去藏书的,跑到藏书,隔夜和熟悉的店主打个电话预约,今天要买一只羊腿回家。从前买生的,回家自己烧,毕竟有点烦,烧羊肉是技术活,烧得不对,满屋膻味,倒了胃口。现在大多买一条熟羊腿,问店家要一大袋羊汤,回家存于冰箱。每天在家,或早或晚,一大碗自配的羊汤,当然是肉多汤少,这才能达到冬令进补的目的。吃羊汤两宝不可少,一是平望辣酱,二是蒜叶。要吃得火辣辣、热烘烘,吃出汗来才叫爽!


这时节,喜欢花草的朋友该去花鸟市场觅水仙了。苏州的水仙大多来自福建漳州,单瓣、白花、黄芯,俗称“金盏花”,雅称“凌波仙子”。水仙花的香是甜美的香,文静的香,淡雅的香。

(原载于《苏日报》2020年12月5日 A07版)


:叶正亭

编辑:经纬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

苏州日报
苏州最权威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