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拙政园旁边,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清晨游园,在蜂拥而至的观光客抵达之前,踱进园中,享受晨曦跳跃在树梢的欢愉。走进园门,迎面而来的是满园的宁谧,晨光披一袭轻罗,穿过树梢,停留在每一片初醒的叶脉上,静静悄悄,舒展优雅闲适的风光。《牡丹亭》写杜丽娘游园之前,步出香闺,看到晨光熹微,唱《步步娇》的开头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每次跟学生讲解这段文字,说春日晨光袅袅,像游丝一样在宁静的庭院中荡漾,纤柔细腻如昆曲水磨调的悠扬,多么的赏心悦目,同学们就瞪着眼,直直望着我,不知我在说什么。我就想,应该在清晨时分,拙政园刚刚开启园门,还没有观光人群前来,让他们进园来看看,就可以体会这两句曲文的诗情画意了。
拙政园创建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是王献臣废官之后,在苏州老城东北角买下大弘寺旧址,鸠工兴建的一片园林,兼有居家栖息、友朋游赏、花木栽植的功能。兴造之初,大画家文徵明曾经参与设计,还创作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可以从中窥得文人心目中叠山理水的野趣。虽然经过历代的更迭变化,几经拆毁重建,甚至数度充公,成为官府驻在地,但基本还是保有私家园林的意趣,在院墙之中自成天地,远离尘嚣的干扰。
拙政园最大的变化,大概发生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苏州园林申遗成功,成为联合国钦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作为苏州旅游最亮丽的名片,是观光客来到苏州的必游项目。如此,本来是文人雅士游憩的闲适空间,就变成了普罗大众摩肩接踵的广场公园。来自全国各地的苏杭观光团、夕阳红旅游团、消弭代沟亲子团、中小学传统文化考察团、跨国公司员工福利团,都配备了打着五光十色旗帜的导游,大张旗鼓,勾勒出拙政园的现代嘉年华风貌。孩童四处奔跑、父母大呼小叫、人群挤在回廊上难以侧身、专业摄影的长枪短炮与普通群众的手机,争先恐后,抢夺林木掩隐的美景,是当今拙政园的日常面目。
深秋的清晨,园门初开,还没有旅游人迹的时刻,我信步入内。东园的荷池在秋日的晨光中,显得特别清旷,残荷挺立在水面上,焦黄的枝叶占据池面的一角,有一种择善固执的坚持之美。映着池畔艳丽的枫红,像是守卫自然美景的戍卫部队,手持戈戟与盾牌,不依不饶。绕过回廊,进入中园侧边的枇杷园,转过清幽的庭院,穿过月洞门,沿着石阶登上绣绮亭,看到展开在眼前的一池秋水,感到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陈从周《说园》讲造园之理,说“园有静观、动观之分”,静观是园中有可以驻足的观赏点,动观是有较长的游览线。前者可以网师园为代表,后者则是拙政园的特色。他总括拙政园的动观之趣,“径缘池转,廊引人随……妙在移步换影”,可算是游园之乐的典范。我在深秋的清晨,拙政园中尚少人迹的时刻,走过空旷无人的远香堂,沿着池边小径,环绕着査士标题匾“一亭秋月啸秋风”的听松风处,经过小沧浪,越过香洲,一直走到三十六鸳鸯馆,跨过小桥流水,在与谁同坐轩停留片刻,想着在水一方的伊人,在蒹葭苍苍的季节,是否沐浴梳洗已毕,等着我归来的跫音。
陈从周曾经这样赞扬拙政园:“园林密易疏难,绮丽易雅淡难,疏而不失旷,雅淡不流寒酸。拙政园中部两者兼而得之,宜乎自明迄今,誉满江南。”我在深秋季节,园中少行人的时刻,见证了陈先生的赞誉。
(原载于《苏州日报》2019年11月19日 A12版)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