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平,杀年猪是岁末年终的一件大事,也是迎接新年的重要仪式。当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腊月的脚步临近,村里便弥漫着一股既兴奋又紧张的气氛,因为杀年猪的日子就要到了。
在一个冬日的清晨,天还未亮透,家里的灯光就已经亮了起来。这一天,爹娘起得格外早,一家老小都在为杀年猪忙碌着。爹早早地在院子里搭好了临时的炉灶,生起了旺火,锅里的水开始热气腾腾地翻滚着。娘则早已准备好了接猪血的铝盆和装猪肉的肉篓子。
村子里几个身强力壮的叔叔大伯也被请来帮忙,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仿佛即将迎接一场重要的战斗。而孩子们呢,虽然被大人叮嘱不许靠近,但还是忍不住好奇地在院子周围探头探脑,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当一切准备就绪,那头养了一年的肥猪,被从猪圈里赶了出来。这头猪似乎也感受到了气氛的不同寻常,不安地哼叫着。叔叔大伯熟练地围上去,把猪连拉带拽的放倒在方桌上。猪拼命地挣扎着,发出凄厉的叫声,但最终还是被死死的摁住。
这时,村里经验丰富的杀猪匠登场了。他穿着一件旧棉袄,腰间系着一条油腻的围裙,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杀猪刀,神情严肃而专注。他先用手在猪的脖子上摸索了一番,找准了位置,然后猛地一刀刺进去。鲜红的猪血瞬间喷涌而出,流进了事先准备好的大盆里。孩子们看到这一幕,有的吓得捂住了眼睛,有的则瞪大了眼睛,既害怕又好奇。
随着猪血渐渐流尽,猪的叫声也越来越微弱,最终停止了挣扎。然后,杀猪匠用刀子在猪后腿的小脚上割开一个小口,用嘴不停的往小口里吹气,直到大肥猪被吹得圆圆滚滚的,比平时差不多胖了一倍。
接下来就是烫猪毛的环节。大家将猪抬进装满滚烫热水的大锅里,不停地翻动着,让热水充分浸泡猪的身体。杀猪匠则拿着一把刮刀,熟练地刮去猪身上的毛。不一会儿,原本黑乎乎的猪就变得白白净净。
刮完毛后,猪被挂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开膛破肚。杀猪匠手法娴熟,小心翼翼地取出内脏,分类放在一旁。娘在一旁看着,心里盘算着这些内脏能做出多少美味的菜肴。
此时,院子里已经聚集了不少邻里乡亲。大家一边帮忙,一边闲聊着,分享着这一年的收成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不时被大人们呵斥几句,但很快又跑开了。猪睟泡是我们的玩具,杀猪匠取出来给我们吹上气,用一根绳子绑起来,再绑到小棍子上,我们提着它像提着一个小灯笼又像一只白色的气球。
猪的肉被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块,一部分被留下来准备过年时食用,另一部分则会被腌制起来,做成腌肉,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猪的内脏、猪肝、猪心、猪大肠、猪头和四条腿可以做成阜平特色凉肉,那是年终岁尾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到了晚上,爹娘会准备一顿丰盛的杀猪菜来款待杀猪匠和帮忙的叔叔和大伯。桌上摆满了用新鲜猪肉做的菜肴,有红烧肉、炒肉丝、炒猪血等等。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院子里。
在整个阜平的农村,杀年猪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猪肉,更是一种团聚和分享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和亲情,也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农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家不再自己养猪,而是选择去市场购买猪肉。但杀年猪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成为了我们对过去岁月的珍贵回忆。
对于年轻人来说,杀年猪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故事。但当他们听到我们讲述那些年杀年猪的热闹场景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淳朴的喜悦和温暖。
杀年猪,是阜平农村冬日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是对过去一年辛勤劳作的犒赏,也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对亲情的牵挂,对传统的坚守,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恒的记忆。
即使岁月流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杀年猪所蕴含的那份浓浓的年味和人情味儿,将永远在阜平的农村延续下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