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外的“老外”
——“洋教授”潘维廉的故事
作者 信 真
他是美国人
曾是驻台美军
退役后拿到“中国绿卡”,
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这是央视献给“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的颁奖词:
🔺🔺“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的这种‘不见外’!
今天就讲讲“洋教授"潘维廉的故事——
“最不见外的老外”这个称呼,恐怕非他莫属了:自1988年从美国搬家到厦门,潘维廉一待就待到现在;30多年来他一直在厦大教书,也写了十多本介绍厦门的书;期间两次环游中国,从文字到影像,记录着中国的变化……
就这样潘维廉在厦门从“小潘”变成了“老潘”,从“老外”变成了“老内”,从“厦门通”变成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百年厦大无数个见证人中,潘维廉也是其中一个“有故事的人”。
“世界最有希望的国家是中国,中国最有意思的省是福建,福建最美的城市是厦门,厦门最漂亮的是厦大。
潘维廉,1956年生于美国。曾是一名美国大兵,还担任过美国第一证券公司副总裁。因为向往中国,32岁这一年,“老潘”拿到管理学博士学位后,就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卖掉自己在美国的产业,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厦门。
来厦门,不求高薪,只求“穷开心”
当时,全中国只有厦门大学为留学生提供住宿,老潘本来想在厦门学习一两年中文,再去别的地方,没想到,一到厦门,就爱上了。
在厦大学习一学期的中文后,他又在厦大管理学院任教。最初在厦大教书,“老潘”一个月的收入只有90美元,跟他在美国的收入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老潘”却乐此不疲地在这个岗位上干到了现在。
当初老潘不顾一切跑来中国,他的美国亲友很难理解,作为美国老兵的父亲更是坚决反对。为了让亲人们放心,老潘常常给他们写信,图文并茂地讲述他在中国的“奇遇”。他希望以这种方式,慢慢打破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让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
1994年,老潘又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在那个国内还不盛行自驾游的九十年代,老潘买了辆面包车,带着家人自驾车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2019年,时隔25年之后,老潘又一次沿着同样的路线环游中国。两次环游中国,老潘看过的好山好水,经历的好人好事,都变成了他笔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从《魅力厦门》、《魅力福建》到《魅力中国》,老潘写的旅行书一本接一本,这些中英文系列图书已经成为外国人游厦门、游福建的必备读物。他30年来给美国亲友写的书信,也早就在2018年结集成册出版,名字叫《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书中精选的47封私人信件里,生动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我写很多信给家里人,如果要外国人了解中国,最好是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所以我写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写一些故事,他们的背景,他们的梦是什么样的。所以这对我爸爸的影响也大了,他一直看我写的信。2004年最后一次看到他,我不知道他快去世了,他拥抱了我,他说我终于了解为什么你到中国常住那边,你选对了。”
如今,厦门大学迎来百年校庆。老潘被评为“中国十大功勋外教”。30多年前他加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时,当时中国高校的管理学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和教材都比较稀缺。老潘结合国外先进的经管案例、书籍和国内现有教材,加上自己写的课本为学生授课;为人风趣幽默的老潘,还经常把游戏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弄懂管理与沟通的方法。
教书育人三十年,老潘曾获得“福建省优秀外国专家”、“福建省外国专家友谊奖”等荣誉称号,可以称得上是“福建省高校教育领域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虽然年过花甲,如今老潘依然像个“工作狂”,总是不让自己闲着。跟媒体谈到退休之后的生活,老潘说他想继续留在厦门,教书写书,记录并分享他在厦门,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你是不是也觉得老潘这个美国人太可爱了,一点都“不见外”?没错,现在老潘也常常这么说,他不是“老外”,而是“老内”。走到哪里,他总爱说他最喜欢的歌不是英文歌曲,而是闽南歌《爱拼才会赢》。
老潘已经跟厦门大学、跟厦门这座城市、跟中国这片土地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1976年20岁的潘维廉参加美国空军,被派往台湾服役。这位在台湾的美国士兵,从大陆漂过来的传单中第一次知道对面的中国大陆。这些从天而降的宣传单,就像种子一样扎进了潘维廉的心中,增加了他对中国大陆强烈的的好奇心,甚至萌发了到大陆去看看的想法。两年在台湾服役的经历改变了潘维廉的人生轨迹,退役回到美国后,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中文,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时刻准备着去往神秘的中国,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
一次偶然机会潘维廉认识了美籍华裔苏珊·玛丽,苏珊也是在台湾出生并长大的女孩,在交往中都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两人最终因为“中国”这一共同话题走到了一起。1988年,潘维廉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可以前往厦门大学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于是,已经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潘维廉卖掉了自己收年入颇丰的金融公司,不顾父亲和朋友的劝阻,携妻带子举家来到了中国。
到了厦门,潘维廉买了辆简易三轮车,带着老婆孩子,游走厦门的街头巷尾。当年的厦门外囯人不多,骑三轮车的美囯人很是吸引眼球。所以本地人愿意为潘维廉作向导,告诉他哪里有地道的闽南美食,哪里有独特的文化古巷。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社会经济不是很发达,娱乐生活也泛善可陈,但中国人民勤劳的工作劲头、积极的精神风貌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吸引了潘维廉。此时恰逢厦门大学在全国设立管理学院,急需管理学专业教师授课。生活在厦门,拥有管理学博士学位,又熟练掌握中文的潘维廉接到了厦门大学的邀请。能在厦大讲授MBA课程,潘维廉所学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只是心里有点忐忑。他对用人单位说,先试个一两年,看看合不合适,没想到这一试就是30余年。
在厦门大学执教的30年里,潘维廉培养了大量国际贸易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人才,对管理学院和厦门大学乃至中国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两次获得“福建省外国专家”称号,201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功勋外教”。在厦大任教期间,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两市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本人获得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和“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来华工作几十年,潘维廉驾车踏足中国广袤土地,感受华夏风土人情,用文字记录着中国的发展历程。在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他决定永久居住下来。而中国的永久居留权并不那么好申请,潘维廉一共申请了4次,在1992年成为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公民。
当年潘维廉卖掉金融公司,举家搬迁到万里之遥的中国厦门,一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贫穷落后和愚昧无知是父亲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跑去落后积贫的中国定居,父亲始终想不通。为了取得父亲的谅解,潘维廉经常给美国的父亲写信,介绍自在中国的生活情况和感受到的风土人情,让父亲了解真实的中国。
来中国的30年里,潘维廉从未间断给家里写信,上千封家书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父母对中国负面的看法。“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父亲终于被感动了,他也踏上了中国土地,拥抱着潘维廉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去中国,你是正确的。如今潘维廉的一个儿子,娶了福建渔民的女儿为妻,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美丽中国。
2018年,潘维廉从上千封书信中精选了47封,出版了一本名叫《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新书,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潘维廉还出版过《老外看福建》和《魅力厦门》,建立了一个网站,向世界介绍厦门、福建和中国。潘维廉主持过400多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电视节目,大力推广介绍中国,用实际行动消除西方对中国的隔阂与偏见,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形象在世界的良好展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工作生活30多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还荣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2018年底,潘维廉出版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
潘维廉这位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美国人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回信,成为福建家喻户晓的红人——2019年2月1日,一则消息让大家大吃一惊:习近平总书记给厦大管理学院教授潘维廉回了一封信,祝贺他《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厦门是个好地方。那里是你的第二故乡,也是我工作过的地方,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你在厦门大学任教30年,把人生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这份浓浓的厦门情、中国情,让我很感动。”
习近平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潘维廉后来说,2018年12月,他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中、英文版)首发,这本书精选潘维廉自1988年来到厦门后,写给美国家人朋友的47封私人信件,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书出版后,潘维廉把《我不见外》托一位到北京开会的朋友转交给了习近平,还附了一封信,介绍自己是如何讲中国故事。
潘维廉说,之所以要送书给习总书记,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他促成此书的撰写。
1999年,潘维廉患病入住香港一家医院,当时情况非常糟,病痛使他一天天消瘦,也使他绝望,以至于他外国朋友问:如果你侥幸活下来,是否即刻回“家”(美国)?但是,潘维廉说,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来。
在他沮丧时,时任福建省代理省长的习近平委托人给潘维廉送去鲜花,当时的厦门市市长洪永世也派人送了鲜花,还写了一封信。
潘维廉说,从那天起,我安心养病,逐渐康复,下定决心要回到我厦门的家,回到中国家人身边。
两年之后的2001年11月,在福州,习近平给潘维廉颁发“福建省荣誉公民”证书。潘维廉说,晚宴期间,我们谈起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对我和我的妻子说:“你已经写了一本谈厦门的书,那是你第二个家,你也要写一写泉州,那是你第三个家”。
潘维廉说,习总书记让我了解,我不但有机会帮老外(和老内)更好地了解中国,而这个机会也是一个重要的责任。 他开始更认真研究福建的历史文化,写了不少书,还参加电视节目拍摄向世界介绍中国。
一个美国人,潘维廉,获得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厦门大学教授,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习主席写给老潘回信:“作为中国改革开发见证者,这些年你热情的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
2022年9月29日晚,由厦门大学学生会、厦门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厦门大学2022年‘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颁奖典礼”在科艺中心三楼报告厅举行。
经过层层投票和评分,潘维廉在全校32位参评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厦门大学2022年“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的称号,成为该院第9位获此殊荣的教师。学院师生代表60余人到场共同祝贺。
伴着曼妙舞姿和柔美歌声,活动拉开帷幕。鼓声雷动,掌声潮涨,潘维廉教授在现场观众期待的目光中走上舞台,伴随着学子“遥远来,深刻爱,您不见外,我们最爱!”的响亮口号。掌声过后,学生代表献上鲜花与奖杯。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潘维廉教授先后写出《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魅力思明区》《老外看福建》《魅力鼓浪屿》《老外看鼓浪屿》《美丽新平潭》等10多部介绍中国文化的著作。他主持编写《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把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中华经典以故事的形式向世界传播。通过中英文版的《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等书籍,向中国和世界青少年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作为中国成就的见证者,2019年新年之际,潘维廉教授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他两次走遍中国,累计行程近六万公里,用镜头与文字纪录下中国发展的轨迹。他的著作中文版《中国人中国梦》则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通中国人奋斗的伟大历程。英文版由施普林格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
作为中国发展的参与者,潘维廉担任厦门大学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MBA教育的外籍专家之一,荣获国家外专局1954—2014全国“十大功勋外教”;他为厦门、泉州、上海松江区等城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作出巨大贡献;此外,他还投身社会公益,每个月都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来资助贫困儿童。设立“潘维廉助学金”,每年向厦大少数民族困难学生捐赠22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潘维廉迄今捐赠超过110万人民币。
颁奖典礼上播放了潘维廉教授的专访纪录片。片中,信手拈来的幽默调侃、亲切如归的闽南软语刻画出潘教授爱生如子、待生如朋的一面;轻松自如的课堂、洒脱自在的动作更展现了他思维灵活、不输创意的教学风格。不辞远道而来,不惧授业之艰,不囿刻板之法,他是学子心中的学习开拓者和生活引航者,亦是自己心中未老的育人者和求学者。视频最后,潘教授向同学们表达真诚的喜爱和感激。
诲人不倦,育人不辍。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评选活动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反响巨大。活动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展现了贤师先达的榜样之力,表达了学子对恩师无私耕耘的感激之怀,更弘扬了尊师重教的良好之风。心血浇灌,润泽无声;育魂铸骨,引航有痕。
厦门大学绘老潘的颁奖词:
他是不见外的老外,
他是感动中国的“老内”,
他是学生口中的“不老潘”。
他是中国MBA最早的外籍专家,
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
他热心公益,设立助学金,帮助平凡的中国人,
他说中国有普通话但没有普通人,
他书写中国人、中国梦,
他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
看过世界、更爱中国。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