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你就懂了
✪ 苏奇伟
小时候一旦自己做得不好或不对,家长就会指点这样,指点那样,甚至教训自己。当时很不服气,嫌家长唠叨,但他们总说:“别以为大人说你是亏待你,慢慢地你就懂了。”
后来,渐渐地长大了。上学,当兵,考军校,到最后工作,自己走了不少路,经过了不少事,读了不少书,也开始思考人生。终于明白:有些事情,当我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而整个过程,都需要慢慢地才知道。
慢慢地,就懂了——养儿方知父母恩
无论走到哪里,亲情就伴随到哪里。回顾自己成长轨迹,上中学就开始住校寄宿,与父母亲相处时间较短,每次月末才能回家跟父母团聚。后来,应征入伍,离开故乡,又较早的离开了父母,家与我天各一方。也许,南方农村生活过早的培养了孩子独立、自强、耐劳、笃行的性格,亲情便成了离开故乡的一缕浓浓的乡愁。
如今,身在异乡,每每灯火阑珊的夜晚,我总会矗立窗前,遥望故乡,眼前不觉呈现冬日雪地里匆忙的脚印,那是父母雪中送炭的身影,似乎在提醒自己注意保暖;耳边不觉听到夏日炎热里急促的电话,那是父母爱子心切的呼唤,似乎在告诉自己注意防暑。
多年来,总有一根慈母拧成的线,一头牵着故乡,一头牵着我。无论身处天涯,千里之外的家便成了我温馨的港湾;无论身处海角,千里之外的家便成了我心灵的憩园;无论身处何时,千里之外的家便成了我望穿秋水的归宿;无论身处何方,千里之外的家便成了我长长的思念。
慢慢地,就懂了——书山有路勤为径
人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预示着后世的艰难。此生倍感庆幸,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拥有了生存的权利。岁月催促襁褓中的生命迈脚起跑,第一次摔倒便成了我永恒的记忆。它让我懵懂可爱地比对,不经数次摸爬滚打,怎能学会走路,怎能走好路。
慢慢地长大了,等有了儿时的记忆,回首走过的路,痕迹尽是曲曲折折。也许是长大的缘故,让我领悟了人生哲理:天下掉馅饼只是个传说,守株待兔只是则寓言,一夜暴富只是条个例,更多的时候还是愚公移山,不舍昼夜的勤奋;卧薪尝胆,舍我其谁的举动;凿壁借光,只争朝夕的追求。因为我是凡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寒雪,怎能知松柏;不经历波折,怎能成就事业。
现实中,有人帮你是幸运的,没人帮你,也是命运的公正安排。尽管出生不可选择,但也不能因此而却步,因为后天之路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路成就不同的事业,不同的事业成就不同的人生。为此,走路很关键,它关系着人生的成败。要想走对路、干成事,奋斗是最美的底色。正所谓“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付出,哪来回报”。
慢慢地,就懂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懵懂少年到莘莘学子,从常绿如春的湘南到白雪飘飞的北国,从意气奋发的青年到弃笔从戎的军人……其实,人生就是一次远行,就是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路。
说到行走,自行就会想到脚、提到路。可是,世上有很多有脚却不能行走的人,比如张海迪、史铁生、霍金……但他们比常人的路走得更有力,更遥远。他们所走的路都是艰辛的路,成功的路。为此,路的长度就是他们生命的高度,那是常人不能企及的。可见,真正支撑行走的不是脚,而是象征追求、信念、梦想……诚然,所谓的路,就有两个:一个是地理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军旅生涯的坎坷阅历,不惑之年的积淀沉思,让我读懂了低头走路和抬头看路的深刻内核,悟透了低头走路和抬头看路两者的辩证关系。低头走路,能辨虚实,让自己的路走得更稳当些,少栽一些跟头,但步速较慢;抬头看路,能识方向,让自己的路走得更遥远些,少走一些弯路,但费时较多。
不难发现,低头走路与抬头看路,两者都有其优长、缺陷。前者就是地理上的路,后者就是精神上的路,而路跟天际一样,永无尽头,生命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不管怎样努力地去走,一生都只能走其一段,为不懊悔一生,苦难一生,平庸一生,只有把低头走路与抬头看路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才能破解困于现实、安于现状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