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巨贪写了29个字,谁也没想到,卖了660万

文摘   2025-02-01 06:09   山东  

清朝的和珅,他虽然不是一个文人,也不是以书法家的名号于世的,但是,他的书法与同时期的很多文人的书法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在他们那个时候,写的都是同一个书体——“馆阁体”,但,他写的这种字体却是出类拔萃的。这种“馆阁体”也叫“干禄体”、或是“院体”。是一种参加科举考试和公文书写时的专用书体。这种书体在明、清时期是官方的御用书体,在明朝的时候叫“台阁体”,盛行于清朝。和珅为了讨好乾隆皇帝,于是,他就苦练这种书体,去迎合乾隆皇帝的喜好。


这种书体被人用了“乌”、“方”、“亮”三个字来形容的三大特点,说的就是这种字体是清一色的乌黑发亮,起笔、收笔皆为方整之笔,笔画线条的边缘线非常平滑流畅,整齐划一。其实,单独欣赏这种楷书还是很漂亮的,但从书法的角度上看,却是如出一辙,千篇一律,缺少生机和变化,书法的个性也不显明。



严格意义上说,“馆阁体”的形式不只包含楷书,这些常年在“馆阁体”桎梏中的书家,他们笔下的行书、隶书等书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馆阁风格的影响。在清朝的时候,涌现出了许多“馆阁体”的书法家,比如:张照、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等等。


我们现在也有许多朋友的书法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影响,形成了圆润、秀美的风格,本文作者老成认为,这些其实也是一种“馆阁体”的风格特征。


许多朋友对“馆阁体”非常不屑,这应该和清朝末期阮元、康有为等人大力推崇“碑派”书体,贬低“帖派”书体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馆阁体”没有文人书法那么高明,但它仍然被划入“帖派”书法的范畴,所以受到“碑派”书法家们的打击。


又因“馆阁体”千人一面的特点,所以,成了被抨击的重点。时到今日,许多朋友只要一提到“馆阁体”还是给以最严厉的抨击。的确,“馆阁体”的缺点显而易见,也不是“帖派”中属于高级的那一部分,但,他必定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产物。今天,虽然已经没有科举考试了,也没有“馆阁体”了,所以也用不着去苦练。我想,如果我们理性的看待“馆阁体”,写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应该还是可以名世的。


虽然文人士大夫们更喜欢具有浪漫色彩的书法,不喜欢这种缺少变化的“馆阁体”,但,清朝的皇帝们却喜欢这种字体,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他们都非常喜欢赵孟頫、董其昌类型的“馆阁体”。


善于察言观色的和珅,他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去迎合乾隆皇帝爱好的机会。于是他就努力学习“馆阁体”,终于能写一手非常漂亮的“馆阁体”了。不仅如此,和珅还善于模仿乾隆皇帝的书法,据说,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了。


上图中的书法就是和珅写的一幅立轴,这幅书法在20年前的一个大型拍卖会上,以660万元成交。


这幅作品之所以能够拍到660万元,除了内容寓意深刻以外,主要还是他的书写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整幅作品以颜楷为基础,风格与“馆阁体”类似,书风圆润秀美。属于和珅书法中的上品之作,再加上和珅的名人效应,所以拍出了这么一个高价。



老成聊书画
老成和您一起聊书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