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假期期间如何排班成了各位医学 er 关心的头等大事。毕竟,「常回家看看」可是中国人刻在 DNA 里的一句话,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还未能在大城市里安家落户的年轻医生们,此时更是「思乡心切」,但职责在身,安心过年和工作值班注定不能两全。近期,一张规培生在科室群里高价出售「节日班」的聊天记录在网络上可以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支持派 VS 反对派的激烈讨论。「2000 出 1.31(初三)呼吸科主班,价格可以再议,欢迎私聊」Ta 们独自在异地打拼、一年到头或许也回不了几趟家,极大情况下是在「倒贴」上班,为了能争取到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宁愿「用巨款换自由」。「卖」这一词也许是调侃,换班与否的真实情况我们也不可知,但规培生所面对的情感需求和工作职责之间的不平衡却是真实存在、值得关注的。本以为这个事件会就这样在唏嘘之中渐渐淡去,一篇文章的出现却再次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文内提到,「大城市里年味越来越淡是大势所趋」,而那些将「年」看得过于重要而又没能顺利换班的医生,很有可能会在工作中产生懈怠。「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医生我不知道,但是那些一到过年就想把值班卖出去的,肯定不适合。」此言论一出,各大平台上的医务工作者们纷纷上线「现身说法」。大部分人发出了这样的疑惑:医学「前浪」们真的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基层医生们的现状吗?普遍而言,很大一部分规培医生的主要工作还是写病历和辅助上级医生进行诊疗,从「规培生换班」发散到「医疗安全事件」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规培医生在技能和操作上的学习和成长,绝对需要主管医师、主任医师等上级人员的指导和把关。其次,一个医生是否「合格」,它的标准从何而来、由谁而定呢?正是经历了无数次「大浪淘沙」式的应试、熬过了无数个质疑自己、又战胜自己继续向前的夜晚,才让读到这里的各位成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无论是「好」还是「合格」,都不是靠谁的某句话、某个简单的行为去定言,而应由这一路走来面对的每一位真实的患者去判断。医者为人,而处于医疗庇护下的每一个人,也愿意为了医生去发声。话说到这里,还是得指出:「卖班」这个行为仍然处于灰色地带,并不值得大家去宣扬或模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医护之间可以通过「换班」来协调,这也是在不影响医疗秩序的情况下进行的提高效率、避免职务空缺的灵活方法,而事后所进行的「请客吃饭」等补偿,则该归属于同一行业工作者、或仅仅是熟人之间的理解和交际。规培生会发起「卖班」这一行动,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能回家过个好年,深入来看,「此年非彼年」。就像「新年」对于国人而言,绝不只是一个日期,也不会因为地区或经济水平而有所差异,它所代表的是血缘之间的牵绊、身有所属的依赖、对来年的希冀……我们找「年味」,不过是在找一个能永远包容自己、放下一切身份和担子去休憩片刻的「港湾」,而对于在外漂泊了一年的规培医生们来说,简单的一句「回家」恰恰是最重要的。快要放年假啦,无论是已经奔赴在回家路上、还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小医都希望你能够好好地过一个年。关于规培生「卖班」,直到今天仍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讨论,你有何看法呢?
⭐ 热议速递:
@ 949424428:人之常情,正式工作了以后可能更没机会回家了。我们以前都是换班的,外地的值头尾,本地的值中间,或者用两个平日班换节假日班。
@ 大敏哥:规培委屈一年回家得到的慰藉远大于金钱。
@ Nancy:我算是前浪了,正高,我春节都是偷偷给我的规培生实习生放假的。很简单,孩子们不容易,拿得不多,但干得挺累,一年就一个春节。我们值了班第二天还可以回家,他们在这儿只能回宿舍,多冷啊。
@ 二十八度坚持穿毛衣:李医生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我相信他自己也做到了,只是时代不一样了,医生对一部分年轻一代来说是一份工作,不过这不代表他们就不会对工作负责,我觉得普适性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争取应有的待遇、合理的考核机制、充足的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