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45窟 西壁佛龛 盛唐
第17窟 藏经洞 洪巩像 晚唐
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有“丝路明珠”之称。
第45窟 西壁龛内北侧 菩萨 盛唐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相传当时有一个名叫乐尊的禅师,途经此地歇息,正值黄昏夕照,突然抬头望见三危山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显身其间。乐尊以为是佛显圣,便把此处当作圣地,满怀虔诚,雇人在这个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其后又有一个名叫法良的僧人,效法乐尊,开凿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的历史就从此开始了。
第45窟 西侧龛内南侧 天王 菩萨 阿难 盛唐
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是莫高窟艺术的极盛时期。开凿于初唐的96窟的弥勒像,高33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塑佛之一。开凿于盛唐时期的130窟弥勒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像。开凿于中唐的158窟的卧佛,规模亦相当大,而且在艺术上都有杰出的表现。
青石 | 北魏 坐佛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青石 | 唐代彩绘坐佛
藏经洞文物发现不久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奥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流散海外,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留在了中国,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北魏背屏佛造像
敦煌莫高窟虽然历经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留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其中保存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不包括重妆后覆盖在内壁的),彩塑2400余身(不包括影塑),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第248窟 中心柱东向龛内 说法佛 北魏
第259窟 塔柱南侧 菩萨像 北魏
第259窟 北壁 禅定佛 北魏
第305窟 隋
第322窟 西壁 龛内 初唐
佛像是神圣和光明的。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不但是中国的宗教史,对于中国的雕塑史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中国艺匠们是用他们继承的中国美学理念来诠释这个外来的宗教造像,而不是天竺造像的翻版,中国的佛造像便以其举世瞩目的审美,成为了诸多艺术流派的借鉴。佛造像深受时代的影响,不同时代的风俗、信仰、审美都将烙印在佛像之上。然而如同每一个时代只有少数的优秀匠师能称得上艺术家一样,每一个时期能称得上优秀的佛造像作品是必然只有少数的。有审美品位的艺术,才能打动人,否则便是欺世媚俗。
本土佛造像雕塑手法,充满着中国的绘画性,这一点我们从相对应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壁画的人物造型线条的运用与雕塑是共通的。不少古代佛像衣服线条的节奏感,疏与密的控制,完全就是绘画的线描,有一种以刀代笔的感觉。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立体的雕塑,比如唐代的天龙山佛像,线条的起伏,收与放的处理,就像是直接用笔画出来的一样。
由塑像到造像,每一个过程都追求一种极致。佛虽立体,却只能正面而观,这是诚心礼佛的最基本的要求,以庄正之心礼佛,方能凸显法相庄严。佛像的体态特征、面部形象、服饰线条,从外形到细节,任何一个元素都是区别于常人的特性。佛虽塑金身,亦见含光内敛之意;佛虽垂眉目,亦有收束静穆之状。摒弃多余的装饰,才能使佛像给人一种安定感,正如《金刚经》所谓:「如如不动」。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