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佛教造像继承和延续了北齐造像风格,身材修长而优美,衣着轻柔线条简洁,谧宁凝思的情态成为当时典型的风格。优美洗炼,形神兼备,在风格上蜕弃了西来的影响,成为本土化的佛教艺术的新形象。
石雕大势至菩萨像,隋
观世音和大势至是西方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一起,被称为“西方三圣”。这尊菩萨头戴宝冠,面相丰圓,表情端荘;滿饰的璎珞,具有富丽华貴之美。隋代工匠在表现菩萨面相秀润、体态俊美、装束华丽的同时,还刻意表现菩萨的慈祥温和、恬静安祥、怡然自得的神态。使隋代造像在南北朝遗风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形象优美典雅,装饰繁丽的艺术新风。
石雕观音菩萨像,隋
菩萨脸容丰满,眉目细长,嘴角略带微笑,表情慈祥温和。头戴高耸的宝冠,冠前饰一化佛,此为观世音菩萨之象征。菩萨身材匀称,腹部略向前突,似呈曲态而富有动感,由此,遮盖了无手的缺憾。菩萨的装束极为华丽,肩饰、胸饰都极为细致精巧,而挂在胸前、裙前以穗形饰物串连的璎珞带,更显其华美富丽。此件造像与大势至菩萨石像成对,在现存实物中,几乎没有发现同类作品,它为隋代造像中的珍品。
王景和兄弟造石佛像,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
石雕菩萨立像,隋,故宫博物院借展
佛像头与手皆残,形体比例均匀,体态健美,披巾带璎珞、项圈,繁缛豪华,腰间还佩带组佩,下着长裙,躯体婀娜多姿,虽然没有头,但是仍具有艺术魅力。
石雕菩萨立像,隋,故宫博物院借展
铜阿弥陀佛三尊像,隋
佛像下为四脚长方形底座,上承一佛二菩萨、二供养人、二狮子。主尊佛像结跏趺坐於莲台上,袈裟右袒,手势作说法姿态,座下为束腰形仰覆莲座。菩萨面佛而立,左尊持宝珠,右尊拈宝花,皆高髻宝冠,面相丰腴,低眉垂首,神态静穆闲适。供养人为一男一女。女供养人披帛恭立,一手捧物;男供养人合掌当胸,表情谦恭。狮子张口吐舌,作踞蹲状。作品主体突出,布局疏密有致,大小相间,富有变化之趣。每尊造型均很精巧,透雕的头光和莲座纹饰更有玲珑剔透之美,为隋代金铜像中的上乘之作。
石雕菩萨像,隋朝(581年-618年)
阿弥陀佛三尊像,制作工艺精湛,头光使用失蜡法铸造,采用透雕工艺,其精细程度让人惊叹。菩萨璎珞上的珍珠颗颗清晰,最前两只狮子身上的线条(如毛发等)是在整器铸成之后,用刀阴刻而成,相当细致。它与陕西省出土的阿弥陀佛鎏金铜像和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阿弥陀佛九尊像是中国金铜造像的最高代表。如果进行比较的话,三尊佛像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说明隋朝时期的金铜佛像表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铜鎏金佛像,隋朝(581年-618年)
铜鎏金一佛二菩萨像,隋朝(581年-618年)
这是一组成套的佛像。佛作高肉髻,头后饰桃形头光,面相丰圆,二眼微合,神情端庄;佛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束腰的须弥座上。两旁的胁侍菩萨,头后亦饰桃形头光,并手持法器于胸,站于莲花座上。一佛二菩萨像原应有座,惜残佚。但从三件单体造像的形体大小和鎏金陈色,成双相对造型的菩萨像,尤其是一佛二菩萨相同的桃形头光和线刻的火焰纹装饰,也可看出一佛二菩萨这三件单体造像为同一组合。
铜鎏金双佛,隋朝(581年-618年)
刘广达造观世音菩萨金铜像,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
铜鎏金菩萨像,隋朝(581年-618年)
铜鎏金菩萨像,隋朝(581年-618年)
信僧延造金铜菩萨像,隋朝(581年-618年)
关于巨匠严选:旨在发现更多优秀佛造像艺术工作室,优秀手艺人及艺术作品,为全国手工艺人及艺术藏家搭建可信赖的高端艺术品交易平台。欢迎全国优秀手艺人/工作室投稿合作。(添加微信请备注来意,谢谢)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