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宋代已经走向了衰落。为什么呢?宋代时确实开凿石窟衰微,金铜佛造像数目减少,但佛造像却以另一种形式-木雕造像大放异彩,怎么说是衰落呢?究其原因,开凿石窟或铸造金铜造像,太劳民伤财,不如木雕造像经济实惠。
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最漂亮的宋辽代观音
宋金元时期,上等雕塑皆为木雕,刷涂底料再施色添彩,嵌石贴金,以显尊贵。宋代大型高水准的木制观音于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仅剩几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时期木雕观音,其珍贵程度尤甚。
荷兰国立博物馆藏宋代观音,戴润斋旧藏
美国辛提那提博物馆藏品,卢芹斋旧藏
在造像技法上,匠师们能够运用最熟练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凸凹转折的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在艺术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袭了唐末造像的风格,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体态丰腴,比例匀称。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发展的地方,就是造像减低了宗教的气氛,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雕塑工匠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把神进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铜佛最具艺术性、最富现实生活趣味。
宋代 铜水月观音造像
整体(含底座)高约15.4cm,
佛像高约13.5cm,宽约8.7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 铜水月观音造像
整体(含底座)高约15.2cm,
佛像高约13.3cm,宽约6.5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 铜上师瑜伽坐像
高约12.7cm,宽约7.7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菩萨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犼背上。
宋代 文殊骑狮造像
高约15.3cm,宽约8.5cm
龘藏2019年10月19日拍品
五代、两宋,是佛像世俗化流行的时期,也是雕塑艺术的最高潮。宋代最受信仰者观音,造像静穆深沉,其姿态益温婉秀丽,闲适而庄重,由象征之偶像变为和蔼可亲之人类,且性格愈趋女性化。
宋代菩萨造像尽管手法较为写实,却丝毫不流于俗气,一颦一眉、举手投足之间,蕴有高贵的气节。注重细部的刻画,比起唐代,更具文人审美的倾向。
宋代菩萨造像尽管手法较为写实,却丝毫不流于俗气,一颦一眉、举手投足之间,蕴有高贵的气节。注重细部的刻画,比起唐代,更具文人审美的倾向。
宋代造像脸部浑圆,额头比以前要宽,短鼻,眉毛弧形不显,上眼皮更宽,嘴唇较厚,口小,笑容几乎消失,颈部处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头颅,与头胸之间没有分明的界限。
唐 铜鎏金观音立像
高约29cm,宽约10.3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菩萨像已脱离了隋代挺腹之拙朴厚重和唐代三屈之婀娜多姿,呈现端庄大方、平易近人和闲然自适的人间装束,简淡中见慈悲,亲切中见清逸。
观音形象传入中国的起始阶段时是男相的。女相观音造像的出现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代以后。人们理想中的观音菩萨变成了救难送子、造福众生、仁慈可亲的母亲、女性形象。这时的观音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自在观音又名观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第三,提及西京寺观等画壁中,胜光寺之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卷第十有云:“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宋代菩萨造像淡化了神圣性和理想性,神态气韵以纤柔秀雅见长,反映出菩萨与众生的亲切关系,展现菩萨道的淑世精神。
关于巨匠严选:旨在发现更多优秀佛造像艺术工作室,优秀手艺人及艺术作品,为全国手工艺人及艺术藏家搭建可信赖的高端艺术品交易平台。欢迎全国优秀手艺人/工作室投稿合作。(添加微信请备注来意,谢谢)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