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CareerChoice公众号为你原创的第46篇泛金融职业发展文章。
这个话题,咱们谁都不想面对——但是,在职场里,逃避不仅可耻,很多时候还没有用。2020年的黑天鹅已经多到天空都乌压压一片了,很难说哪片云彩下面一定安全。所以虽然不是个多么有趣的主题,我们也不妨提前看看(放在收藏夹里也好),以备不时之需……
1.被裁掉,有哪几种可能性?
既然要应对,还是得分清楚“被裁掉”的几种类型,不同种类的应急措施也还是有些区别。过往猎头和职业咨询生涯里遇到的,比较常见的是这么几种:
(1)企业客观原因:
-比如外资大企业里,去年还好好的,今年整个业务线端掉,告诉你说亚太这块我们让印度人去做了。
-要么也可能是某块业务分拆卖给其他家。
-或者股东变换之后,关键岗位如财务口、人力口的负责人,要换一拨人马也很常见。
-企业迁徙办公城市,给你二选一:换城市上班,或者走人。这种确实有可能是企业真的搬家,但找个换城市的理由,让一批员工用脚投票走人,省下赔偿金,也是挺常见的做法。
-金融机构里还存在一种情况,由于监管对于机构高管(特别是准备拿牌照的新设立机构)职位的任职要求日渐严格,原来打算“储备”的人选已经不符合新形势要求,整个条线大换血。
(2)业绩评定原因,常见于业务类前台岗位:
-KPI和硬指标排名靠后,出不来成绩。
-在老板的“爱将”名单里,排名不靠前。平时有业务有项目的时候,你好我好也就过去了;碰到业务紧缩,上面要求“末位淘汰制”之类,就只能勉强的说一句“爱莫能助”。
(3)老板主观原因:
比如职能类岗位,这种没有客观的KPI可以评定,但是也许上级早就看不惯你的工作风格了,导火索往往是平时细碎杂事,就想着找个什么时机集中发作一把。
(4)违反规章制度等。
现在不论是金融还是互联网企业,也包括其他各种实业,对应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各种检查不胜枚举,还包括企业内部往往成立稽核纪检等部门(里面还经常有过往经侦系统的精兵良将跳槽过来),之前还起高楼,忽然间大厦倾塌的也不是一位两位了。
最后一种已经触及底线暂且不论,中间两种其实都谈不上“忽然”,平时往往多少有些迹象,只是自己心大或者懒得搭理。究其原因,要么老板对其表现不满意、要么上级和下属已经长期意见不一致、或者压根一直就没建立起较好的沟通机制。
2.被裁掉之后的两个重要事项:
好吧,既然“被裁掉”的结果已经是既定事实,我们怎么最大限度为自己谋求空间呢?笔者不是劳动法专家,这里不涉及需要劳动仲裁等法律手段的情景,只讨论企业合法合理解雇个人的案例里,作为个体,还有什么需要注意和善后?
总体而言,两个重要事项:
(1)面试时能清晰有效的说明离职原因,并且尽可能让对方信服。
(2)为新东家即将到来的背景调查工作妥善铺垫,力求背调能稳妥顺利进行,并收获老东家的偏正面评价。
3.关于离职原因的说明:
倘若是企业客观原因,相对是比较容易解释离职缘由的。你需要强调的要点如下:
(1)这是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针对的是某个板块的一批人,而非我一个人。首先介绍下当时的企业内外背景,2-3句话说一下为啥公司要拿这个团队或者部门开刀。其次提到这一批人里上至负责人下至基层员工,企业给到的各种安排(往往是走人或者调岗)。以及你自己在此过程中的选择。
(2)如果没有这种比较大的战略调整或高管变动,其实你的内部口碑或领导反馈还是不错的。比如,要是内部管理层或者直属领导确实有帮你操心,提供给你内部的调岗机会,还是可以说一下——虽然感谢领导想着你,但为什么最后还是不想选。另外,在企业期间获得的奖项、绩效评分等都可以一并展示出来,佐证这个被裁的结果和你的工作表现关系不大。
如果是业绩拖后腿,离职原因就真的得细细琢磨怎么说了。为什么业绩没做好?尽量从客观及主观两个方面,多角度的来分析这个躲不过的问题。
企业的战略、业务导向、客户群体、管理者风格可能发生了变化,和你自己入职前的资源、长项并不匹配,导致你没法好好发挥出来,这也是有可能的。
(1)这里对企业的情况,尽可能客观冷静的描述,不要带上过多失败者的牢骚,特别是怨气不要随便撒,毕竟在老东家,也还是有表现出色的同事把业绩做出来了;
(2)同时,也好好的阐述一下你的资源优势、擅长的客户群体——尽可能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我做业绩的优势在哪里?我更适合什么样的企业(特别是,是否适合正在面试的这家企业)?
“橘生南为橘,生北为枳”,每个环境都有自己适合的人群。坦诚上一段经历让你对自己的长项、弱势、适合的土壤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用平稳踏实的心态再出发,就挺不错。
最微妙的,恐怕还是被裁原因里,主要牵扯到的还是跟老板的“私人恩怨”。
实际工作中,我经常会看到候选人皱着眉来一句:“怎么说呢,总之我跟老板合不来,这个事儿就不细说了吧。”殊不知,这种防御性很强的心态,正是容易让招聘方产生误解最大的地方。如果是对你有所了解且较为信任的职场老友还好,陌生的企业和面试官,听到这种语焉不详的回答:要么是燃起熊熊的好奇心——既然你不说,我在市场上找人问问呗;要么是直接Pass——搞不清你们谁对谁错,干脆换下一个再聊。
与其让招聘方自己千方百计找人暗中询问,让你老东家这边的领导、同事给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回答或揣测——我始终认为,还不如你自己先准备好一个有说服力的版本,让招聘方先从你这里接收一个初始信息。
之所以有这个结论,其实还确实是踩过雷之后的经验之谈。
曾经有位券商的候选人,表现出较为活跃的求职状态,问到离职原因时就顾左右而言他,只强调是看看机会而已。但的确背景挺漂亮的,所以我也和企业方沟通了她的情况。几轮面试下来都很顺利,结果客户在打算发offer前夕,忽然电话我们:听说这人已经被辞退了。你们知道吗?
这下还真挺尴尬。只能硬着头皮询问,您是否还在老东家上班?大姐斩钉截铁回复:上着呢!我就更尴尬了……
然而世上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哪个圈子里,如果瞄准目标打听,都或多或少有些收获。风言风语汇聚一处,企业老板虽然之前爱才之心表露无疑,这下子也有些坐不住了:“除非候选人主动跟你们把离职这事儿说明白,我们再往后谈吧,不行就算了。”
可惜候选人还是佯装自己每天工作繁忙状态,只字不提和老东家这边发生了什么。终于,一周之后我忍不住了,直接发问:我怎么听说……您已经不在公司了?候选人这次终于发来一个苦笑的表情,直接微信连线娓娓道来半小时。
坦白说,这个解释版本,如果我和客户在几周前第一次听到,其实多少还是有些理解。但因为中间隐瞒太久,企业方听到市场传闻后心理落差太过巨大,这会儿再听所谓的前因后果,就颇有点蜜月期之后的冷静,始终下不了决心。
复盘这个案例得到的教训是:我现在都会和每个候选人反复确认在职状态,以及对于离职原因打破砂锅问到底。毕竟,被猎头追问,总比被客户质疑要好得多。
那么,应该怎么描述“老板不待见我,要把我赶走”这件事儿呢?
相对比较容易被接受的逻辑包括以下几种:
(1) 一朝天子一朝臣。组织内部高管换了,部门总换了,资源也会相应转换到“合适”的人手中。这时原来受重用的人,很可能会遭遇内部危机。
(2)老板的心态、企业的战略发生了变化。这种事情也很正常。有的城商行,之前看着其他家在同业业务上热热闹闹,自己也忍不住想要招兵买马,“做大做强”。但内部实际土壤和组织架构等还不能够支持响应。那么从股份制银行高薪聘来的骨干,可能也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变不出什么花活儿来。
(3)老板和你的专业风格有较大差异。金融行业里的业务风险评审、法务、财务等岗位,可能对这点感受颇深。如果领导和自己在专业事项上的标准很难达到统一,不仅仅是你们相处的不开心,对于很多专业人士而言,很可能还是要担大责任的。这个字签不签,这个项目做不做,可能让从业人员在漫漫长夜里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4)很多候选人会找一个个人原因来做挡箭牌。比如和家人异地状态长期无法继续下去,比如工作强度大到怀疑人生,比如突发事件需要照顾家人。这种不是不可行,但是你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由于这类借口被用的太多太滥,所以如果只有个人原因摆在台面上,招聘方背调时多半还会提着一颗心,揪着这个离职原因穷追猛打。这个时候如果市场上有其他小道传出来,你得能应付住。
在以上的各种逻辑里,你也必须注意:
第一,之前没换直属领导时,或者说在老板还一心上进时,自己的业绩还是杠杠的。如果在这个企业从始至终被掣肘无法做起来业绩,至少自己在上一家还是有比较坚实的成绩。
第二,自己和新领导在哪些业务或专业问题上有分歧?就事论事,尽可能不扯到人身攻击上。做事风格千差万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都很正常;但一旦上升到人格评价,招聘方挺难选择站谁的立场,除非原老板在市场上“有口皆碑”。
第三,在求职沟通(不限于面试)时,对于任何问题的回答,最好都养成“论点+论据(或者说细节/素材)”的习惯。别一句话观点结论抛过去就算完,等着谁来帮你论证呢?
综上,此篇先就各种情况下的离职原因解释做个讨论,下篇我们再来细细拆借下——怎么为即将到来的背景调查,在老东家这边好好铺垫?
CareerChoice专注于泛金融职场(金融、财务、法务、政府事务、人力等方向)的个人职业发展咨询及课程。
定期发布:关于以上领域的原创文章、行业人士私人特邀约稿、精选相关行业内新鲜真实的招聘岗位信息。
1.个人职业发展咨询预约请查看公众号菜单“职业咨询”板块“1对1个人职业咨询”,并在后台留言。
2.将在2021年正式推出个人/小班泛金融职业发展成长营,第一期主要针对在校生,形式可选择线上或线下。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公众号后台留言问询及预约报名。
3.在线课程《如何让猎头为你的职业生涯助力》已上线知乎,请查看公众号菜单“职业咨询”板块“在线课程随时可听”,扫码文末知乎账号二维码。
点亮 ,鼓励我分享给你更多职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