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
点亮检察之光
——新乡市检察院以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精神
2024年11月20日,央视网记者随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活动,深入新乡市,亲身感受了检察机关如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点亮了无数普通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
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新乡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聂涛首先向记者们介绍了一起入选最高检“检护民生”的典型案例。2021年7月,新乡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市场监管局职工、退役军人杨某主动报名参加了抢险突击队,连续五天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不幸的是,25日早上,杨某因突发急性脑干出血,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被宣告心肺死亡。单位为杨某申请工伤认定,但市人社局认为不符合“突发疾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工伤认定条件,不予认定工伤。
面对这一结果,杨某的妻子心如刀绞,她申请由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但最终仍未能改变结果。在几乎绝望之际,她得知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新乡市检察院。
现任河南省新乡市检察院行政检察部主任张世光带领团队调查核实证据,发现单位提供的病例资料不完整。经过进一步调查,新调取的200页病历显示,杨某在入院48小时内可能已经发生了脑死亡。检察机关随即委托技术部门进行技术性证据审查,最终确认杨某确实在48小时内脑死亡。检察机关启动监督程序,法院经再审撤销了市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的决定,责令其重新作出行政行为。今年4月12日,市人社局正式认定杨某为工伤,并于7月1日将99万余元的工伤赔偿金发放到位。
检察之光汇聚正义
照亮百姓心
在此次活动中,张世光还分享了一起“有案立不成、有理诉不赢”的“小案”。1993年,镇政府因修路占用了李某的宅基地,安排村委会为其重新规划了宅基地。李某在新宅基地上建房并经营木材加工厂。然而,20多年后,镇政府将木材厂拆毁,理由是旁边学校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涵盖了李某的部分宅基地。李某提起行政诉讼,但法院以政府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与李某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由,裁定驳回起诉。
检察机关调查发现,政府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的程序严重违法,且剥夺了李某的部分宅基地使用权,法院的裁定确有错误。为了妥善解决纠纷,检察机关没有简单地走抗诉程序,而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担任听证员,组织公开听证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化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当事各方达成和解。李某让渡部分宅基地使用权,镇政府对其进行补偿。
然而,案件并未就此结束。考虑到李某一家的生活来源问题,尤其是其小儿子患有尿毒症,需要每周两次透析治疗,检察机关继续协调镇政府为李某安排土地用于生产,协助职能部门加快办理经营手续。6个月后,李某的木材厂复工复产,2023年营业额达到500多万元,带动了23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创新机制
打破“数据壁垒”
针对部分行政案件长期未进入实体审理程序的问题,张世光积极探索“五个公开”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即公开听证、公开宣告、公开审查、公开送达、公开回复。这一机制的成功应用,不仅有效化解了277起行政争议,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了进一步提升行政检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张世光还带领团队建立了行政检察大数据智能辅助监督平台,将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非诉执行的全过程纳入监督范围。该平台先后联网了新乡地区的13家检察机关、13家审判机关和453家行政机关,成为做实基层行政检察的重要抓手。
荣誉背后
是不懈的努力
张世光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办理的9件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12件案例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他还多次在全国培训班上授课,分享自己的办案经验和心得。面对荣誉,张世光始终保持谦虚和坚定:“人民满意,方能彰显职业价值。我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
2022年8月,张世光以其精湛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的为民情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他坚持把“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和扎实工作,成功化解了大量复杂的行政争议,成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典范。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新乡市检察院在服务企业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的努力,只是检察机关服务发展大局、维护公平正义的一个缩影。这些真实的故事不仅彰显了检察机关的责任担当,也为建设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贡献了重要力量。每一点微光,都在汇聚成照亮社会公平正义的灿烂光芒。
稿件来源 | 央视网
新乡检察总第26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