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节,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中国音协辽宁分会《音乐生活》编辑部在京联合举办《唱给春天的歌》音乐会。节目由两份期刊上刊登的歌曲和演员保留歌曲组成。阵容如下(按音乐会节目单顺序):
中国铁路文工团乐队、合唱队,指挥 范圣琦
女高音 孙伟,中央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伴奏
女高音 潘丽君,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女中音 于佳易,中国铁路文工团小乐队伴奏
男高音 孔大愚,北京歌舞团小乐队伴奏
女高音 王秀英,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男女声对唱 陈莹 姜亦亭,中央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伴奏
女声独唱 李方方,北京歌舞团小乐队伴奏
电子琴独奏 余信
女中音独唱 王曼莉 ,电子琴伴奏 余信
女声独唱 张杰,中央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伴奏
男声独唱 杜平,中国铁路文工团小乐队伴奏
女高音独唱 丹慧珍,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女中音独唱 德德玛,小乐队伴奏
女声独唱 李青,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为所有京外歌者伴奏。中国铁路文工团舞美团队承担舞台事务,舞台监督杨光,报幕员朱德荣。
这台音乐会的部分节目日后辑录成盒带“《唱给春天的歌》音乐会选辑”,录音工程或许是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去现场做的,盒带编号:X-006,“艺美”牌,北京音响器材厂出品。(也有一部分盒带,在此字迹处,被 其他字样的胶贴所覆盖,略)
本图文将盒带中辽宁歌剧院和辽宁歌舞团四位女声的录音分享。音源翻录并分享者:范芒
女高音 王秀英
王秀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出道,声乐教育全部在沈阳音乐学院完成。其声腔特色就是东三省白俄美声教化路线。
六十年代,王分配去歌剧院后主要唱创作新歌。八十年代在本院的女大主歌剧里的戏码是大青衣人设。她更像抒情女高音,所以唱雀跃灵动的《蓝色多瑙河》其实是不讨巧的(还齁长,在体育馆这种混搭组台歌会上唱,绝对没有《外婆的澎湖湾》受欢迎)。不过那时候咱国女声(男声也是)对西方古典歌曲的风格对焦比较任意,乱炖情形比较普遍,当时圈内风评歌者最要紧的不是风格把握准确,而是更看重“宽”泛,把名唱段给捋下来没大毛病就可以抬咖,至于味道是不是很对路,业界也好、听众也罢,抠不了那么细,因为积累都不足。这些事实基于咱有特殊国情,所以古早歌者的努力我是很钦佩的,不能站在当下的标准苛责他们那时候,从封闭到开放,从浅薄到丰厚都需要过程,西学东渐的“洋嗓子”艺术尤其是。
蓝色的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 曲 杨毓英 周枫 译配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赞美你,骆驼
任志萍 词 王啸 、徐克 曲 《音乐生活》1981年10期刊登歌曲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1963年10月,周恩来接见辽宁歌剧院演员,与总理握手的是辽宁歌剧院的女高音王秀英
女高音 丹慧珍
1988年5月27日晚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郑肃兰执教三十周年音乐会”丹慧珍演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辽宁歌剧院的女声王秀英、丹慧珍、宫云湘是团里的女三杰。丹慧珍的个人专辑过去发过(点击右边标题取阅旧文 →)1983年盒带|辽宁歌剧院女高音丹慧珍
送情郎
东北民歌 张文铎 改词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熟悉这首歌曲的朋友可以听听,这个歌词儿似乎是与大家都唱的那个不太一直。
英雄的解放军
柯尔克孜族歌曲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里面加了点“花儿”,显示了一些学院时期的技巧。
我要终生爱你,至死不渝
巴基斯坦故事片《永恒的爱情》插曲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这首歌曲,当年很红。丹慧珍的嗓音其实并不合适唱,语言也不对。纯是考虑现场效果吧。
张杰和潘丽君
辽宁歌舞团这两位不是我的菜。纯听歌曲吧。她俩的歌曲都不长。
女声张杰的合作乐队是中央广播艺术团民乐团,偏民歌风格。那首民歌《正对花》不发了,把两首创作歌曲贴出来:
钟摆之歌
《音乐生活》1981年11期刊登的歌曲,吴善翎词 刘连生曲
中央广播艺术团民乐团 伴奏
阿妹的心
韩冰 词 罗世勤曲曲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女声潘丽君,放在现在说是美通。《外婆的澎湖湾》与《白白开放的春花》算当年的“流行”款,《啊,大海》算是创作歌曲,不是群众歌曲。
白白开放的春花
日本歌曲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啊,大海
高枫 词 杨恕忠 曲
中央芭蕾舞团小乐队伴奏
从旧盒带翻录的,音质勉强。
备用号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