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欣赏笔记|1985前的民族男高音们(下)

文摘   音乐   2024-08-02 07:04   北京  



不再就“民族男高音”这个名词内涵和外延废话。词儿也不是我发明的,就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叫法,讨论去其他地方论,此篇还是希望关注歌者特点就行,别就贴签儿说三道四、光讨论类别不关注作品。

这一组男高音计划分三组归纳。

中直系(文化部、民政部以及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直属院团)已经聊完了,旧文链接可以点击下图 ↓




部队的也说完了,但是部队男高音其实很难严格区分算美声算民族,混在一起说了,并不严谨。旧文链接可以点击下图 ↓




今天摆的是归属地方文化部门管理的艺术院团里的、那些我认为更像民族男高音的男高音们。他们的名字和录音在旧文中已经涉及过的,我会先给旧文链接。




吴雁泽

武汉歌舞剧院


旧文的标题,点击可取阅旧文 ↓


谈“新星”吴雁泽|1980年10月李凌的文章

1980年,中国唱片社发行的吴雁泽独唱歌曲选

吴雁泽先生这款《北京颂歌》,你怎么看?






吴雁泽,1940年3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他和李双江、孟玲、李光伦等人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同班同学,在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部分师生被剥离到另一个专业方向,当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元老师生。吴雁泽先生是其中之一。



吴雁泽先生从音乐学院毕业后怎么去的武汉有不少文章解说。不重复写。

1980年业界对吴雁泽的看法,可以读这一篇 →  谈“新星”吴雁泽|1980年10月李凌的文章  。座谈会上吴雁泽也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探求,被文章作者大篇幅引用,这可能是也是吴雁泽第一篇的业务小传。


吴先生的歌唱成就,文献多论述其民歌造诣。不过假如听过他的大多数录音出版物,会发现吴先生用他就学时候习得的那套美声规格所唱中外歌曲(含西方古典歌剧名段和艺术歌曲)也有不少。那些中华民国时期的艺术歌曲,他的声音跟“再见大别山”判若两人。只是这样的声音分化,我认为在八十年代中期基本结束,他在九十年代至本世纪的录音,各类歌曲已经都圆融到一条线上。


吴先生的高音技能是亮眼技能。如以唱出有质量的高音为标准,吴老在这个点位上的“保鲜”历时,是同代歌者中的佼佼者。


吴雁泽先生在旺年“秀”长气息的时候不少,到底有没有脱离作品见仁见智。彼时姜昆有个相声说“我就不鼓掌,我憋死你我.....”揶揄唱《拉网小调》特地拉长音的歌者。这讽刺的对象我并不知道,不过彼时拉长音调的《拉网小调》男歌者,吴先生是之一。请听他唱《拉网小调》的现场演唱录音



这款《星星索》中的长音,他拖得很稳当.......


我对吴先生那些“非典型”录音更有兴趣。只是受困于平台对每条图文信息发布音频的限定(还有其他歌者的录音要放进来),我下面只给出歌名,劳烦读者点击歌名 ↓ 跳转去旧文页面,再戳播放键试听:


延绵不断地思念(晓光词 王世光 曲)
告别南洋 (田汉词 聂耳曲 奚其明编配)
怀念(故事片《在这块土地上》插曲  方青卓 词 秦咏诚 铁源曲 

友邻号剪辑的吴雁泽配唱电影插曲里,再挑几个。发在这里

比较有“古义”的歌:

激越的船工号子:


畲族民歌风的男女对唱





何纪光

湖南省歌舞团



点击旧文的标题,可取阅全文 ↓


何纪光实践湖南高腔唱法

贺绿汀介绍著名的湖南民歌演唱家-何纪光先生

1983年|何纪光(男高音)独唱-湖南民歌选辑《四季花儿开》





何纪光(1939年6月10日—2002年9月19日),湖南湘西古丈县古阳镇人,苗族。



何纪光从湖南民间歌手那里学到的“高腔”,我不知道掺入了美声技术没。反正他之后的人再唱,我以为都不是那个味儿了,当然,他的学习对象,那位民间歌者是什么味儿,咱也不知道。

我在文库里搜索到一个研究生论文比较吴雁泽和何纪光。科学性能为先吧,我看了没什么共鸣。其实两个人在我看来除了两湖毗邻有过一些民歌风尚的重叠外,技术路线好像不太一样。当然,由于两次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何纪光先生的演唱曲目并不囿于湖南地域风,大家熟知的“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电视剧《济公》插曲,金复载作),就是例子。如果何先生的作品离不开湖南地域,这种歌儿电视剧制作方也不会邀约他了。何纪光先生亲自改编的《思念》,我想如果不是在上海音乐学院进出,他不会想去用钢琴来配合。这首歌曲学院派的男高音唱起来也是不违和的。


思念  何纪光改编  黄白 甘碧华 配伴奏 钢琴演奏 何奇


灃水船夫号子  何纪光领唱  




郭颂

黑龙江省歌舞团




1981年黑胶唱片|《新货郎 郭颂(男高音)独唱》

《乌苏里船歌》郭颂最早的味儿以及范竞马的味儿

郭颂的四川民歌风作品《川江水妹子》




旧文 郭颂的声乐艺术·夹叙夹听 (← 点击左标题取阅)算是对郭颂先生1985前歌唱艺术的小结。郭颂先生的声音承袭了东北民间歌手明豁脆亮的外壳,方言音运用是支撑他歌风亲切的一大利器。他也是一名接受过西洋唱法训练的歌者,并不能单以民歌手论之。





傅祖光和周友金

湖北省歌舞团/宜昌市歌舞团




让长阳民歌“一鸣惊人”的张玉敏付祖光


《湘累》与《也是微云》| 付祖光1983年录音


湖北男高音周友金和他的《湖北民歌》作品集(女声合作 廖莎)


周友金与余凤兰合作的这盘盒带





把两位年龄相仿的湖北歌手放在一起说一是因为方便,二是因为他们俩的高光时段没有演唱到本世纪。

付祖光1951年11月生于湖北长阳。周友金1956年出生于湖北当阳。成长环境是民歌片区。两个人的从艺简历,照片下的旧文里都有涉及,不再重复说。在唱民歌方面,二人成就大体相当。付祖光在王品素的调教下有意拓宽了演唱普适度,有得就有失,当年有人觉得他从上音出来,损失了些个性,他为此接受过采访,这么解答:


“这个嘛,我当然有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既然是探索,少不了困惑。被习惯和偏见弄傻了的趣味与新追求之间的矛盾,司空见惯,我自己当时也有这种担心,好在我的老师一开始就给我把住了这个关,我记得王老师反复说过,保持一种演唱方法或演唱风格的“味儿”就是保持这种方法或风格的个性,我的“味儿”在进校时并没有得到强化和最后定型,因此,王老师在给我上课时十分注意了不使我的“味儿”在学习发声中被改造甚至被丧失。这点,我相信我的老师使我做到了。不过,至于人们的褒贬嘛,我想,我的艺术实践终究会作出裁决的。”





练正华 范裕纶 朱宝勇 


成都市歌舞团/四川省歌舞团



练正华(左)范裕纶(右上)朱宝勇(右下)


1983年黑胶专辑《一江春水一江歌》|成都男高音练正华


朱宝勇与《尼罗河畔的歌声》





此三位在四川省从艺的男声,网上很难找到盛年期从艺的图,只好找一些模糊的小图拼在一起,填个“必需”位。


练正华,1940年11月生于四川宜宾市。祖籍云南绥江县。成都歌舞剧院独唱演员。1960年毕业于成都戏剧学校歌舞班后,入成都歌舞剧院,声乐受教于郑隐飞、谢勋。曾到天津音乐学院和天津歌舞剧院进修声乐,师从张相影、杨德富,并曾受教于中央乐团韩德章、上海音乐学院蔡绍序。

1960年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扮演刘闯,获四川省青少年会演优秀演员奖。并先后在《夺印》、《李双双》、《白毛女》、《海岛女民兵》、《红色娘子军》、《井冈山的道路》等十多个大型剧目中扮演正、反面男主角。1970年任独唱演员。1975年参加全国独唱独奏调演,演唱《川江放筏歌》并录制了唱片。1978年参加省文艺调演,演唱《喝口原水心也甜》,获优秀演出奖和创作奖: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演唱了《巴山鞋》、《大治之年下四川》等多首歌曲。1981年随《卓瓦桑姆》剧组赴京演出,担任全剧独唱。......为《卓瓦桑姆》、《巴河镇》、《猎神》、《红云崖》、《雁城下的农民》《杨贵妃》、《杨小亮》《辣椒王国》等影视片录制主题歌与插曲。1988年参加中央电视合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多年来,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了数十首独唱歌曲,中国唱片社录制的专辑盒带有《四川民歌》、《川江船工号子》。


范裕纶,1933年生于四川南充。四川省歌舞团独唱演员。1950年考入川北文工团,在《川北民歌联唱》中担任领唱。1952年随团合并到四川省歌舞团合唱队。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演出,历时半年。归国后,在《川江号子》《嘉陵江号子》等小合唱的领唱中引起了乐坛的注目。1955年,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民歌演唱比赛中获金质奖章。之后,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家代表团赴罗马尼亚等五国巡回演出。翌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布拉格音乐节。十月,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北欧作友好访问演出。他演唱的四川民歌《黄杨扁担》《好久没到这方来》《尖尖山》《太阳出山》《栽泡桐》《打柴歌》《嘉陵江号子》等深受听众喜爱。1957年底,被迫离开舞台。1973年重新登台演唱先后为纪录片《背篓剧团进山来》、故事片《九龙滩》《神秘的大佛》配唱过四川号子。


朱宝勇,1932年12月出生于南京,1953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修美术兼修声乐,曾担任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大学毕业后,朱宝勇从贵阳来到成都,在四川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作为文艺积极分子他经常会参加文艺调演,不久就获了奖。“上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常有代表团到访中国,我经常被叫去客串演出,后来干脆被调到了四川省歌舞团。1954年至1995年间在四川省歌舞剧院任歌唱演员。曾师从男高音蔡绍序先生学习声乐四年,也受过王品素、沈湘、王福增等人的辅导。“他有一双画家的眼,更有一副唱民歌的好嗓子”——这是一篇报道朱宝勇的文章标题。



练正华先生当属地域民歌代表人物,他在中唱发行过专辑,本公众号发过他唱片的旧文   1983年黑胶专辑《一江春水一江歌》|成都男高音练正华  【←点击左标题取阅旧文】。


1956年范裕纶先生在以四川船工号子扬名。他的歌声还成了故事片《神秘的大佛》的BGM......



1983年,中唱发行了一张薄膜唱片(片号DB-10422 ),收集的是范裕纶和朱宝勇两位的录音。

范裕纶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文艺比赛得奖的歌曲,就是领唱嘉陵江船工号子。下面是1955年8月11日《中国青年报》首版局部版面。


1983年的唱片里有这首歌曲。当然是重新录的。

嘉陵江号子   田寄明词 朱忠庆编曲 四川省歌舞团男声合唱组演唱 范裕纶领唱

唱片中还有范裕纶与钢琴师王世琰合作演唱的两首歌。试听一首:


好久没到这方来  王积福词 茅地曲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唱发行过朱宝勇先生的录音。下面这两条是1983年发行的。


不爱你来爱哪个 四川民歌 朱宝勇改编

黄杨扁担 




常留柱 陈景熹 许幼黎 于连生




常留柱(右上) 于连生(右下) 陈景熹(左上) 许幼黎(左下)


送常留柱先生
重点听听于连生
男高音许幼黎|沪上曾经数一数二
1976年木偶片《大橹的故事》插曲|陈景熹刘若娥演唱
陈景熹的蒙族风歌曲




上面列出的四位上海男声,我是真的聊不出太多。愿意了解他们的,点击旧文看看得了。

我一直觉得上海市没有拿得出手的“民族男高音”——从样貌到声音。我想与它的地域风尚有关,它是个趋向现代化都市审美的地方,男声发挥的场景少,不像人家有山有水地貌丰富的地方。不过这个城市洋嗓子男声的整体优质度在地方院团里排前头,是不是跟城市文化有关?




罗德成

江西省歌舞团






罗德成的旧文,点击上图取阅。该说的都说过了。




再次强调,这是笔记,不是盘点。我认为纯是民歌手的男歌者我没有列进来(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等地),还有一些学院孵化的民族男高由于录音实在太少,也就不在此说了,日后有机会发发他们的录音。


总想过太平日子,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是不切实际的。

建议加公号团队联系人微信 XIANGWANG-2012 ,下好先手棋。

另,本号有别苑,可顺带关注 ↓



感谢您对本号的支持

六零后说声乐往事
1940-1990年间中国声乐的内容,兼有影视话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