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不骄
败不馁
用心理教育点亮心灵之光
学期过半,期中考试落下帷幕,无论考试成绩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一点:这场考试已经成为过去式。那么,该如何调整心态更好的继续前行呢?为了帮助学生及家长更好地应对考后心理问题,学校特别准备了一份“考后心理调适指南”,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考试,仅仅是一场考试,不是对自己能力或者智力的评判,它仅仅是对最近这一阶段学习的查缺补漏。是为了总结过去所学,重新调整当下,再走向更踏实的未来。每一次考试,都不能完全涵盖你所学的所有知识,也就不可能考查你全部的知识和能力。对于一次考试的成功,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过于悲观。平常心对待每一次的分数,剖析自己的分数,来发现自己的进步空间在哪里。
学生篇
01.认知重评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情绪源于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信念。因此,对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缓解负面情绪,并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例如,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客观地看待一次考试的结果,认识到这只是一次考试,反映了我们现阶段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即使考得不好,也要避免产生“糟糕至极”或“没考好我就全完了”的想法。我们需要接受并面对现实,积极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甚至可以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使用短句,肯定的,积极的正面的语言暗示,有助于我们调整。例如:"我可以,我一定可以。"
02.适度宣泄
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只会使困扰加重,而适度的宣泄则可以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因此,当出现不良情绪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进行宣泄。这包括进行呼吸放松法、正念练习法、想象放松法、运动、听音乐、阅读、唱歌、找家人朋友倾诉、写日记、吃东西或者大哭一场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此外,我们需要意识到,宣泄是为了让积压的情绪得到释放,从而避免过激行为。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暂时逃避痛苦而进行宣泄,而后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那么这种方式是不合宜的。
03.积极归因
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的原因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其他)。当我们把考试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不同的因素时,我们的心态和行动都会不一样。因此在考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我们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的好坏、外部环境、身心状况等不稳定因素,会产生“守株待兔”的行为。如果我们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行,那么我们会感到沮丧和不自信。归因于试卷太难,可能就会期待下次试卷题目简单一些,但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
因此,六个因素里自己唯一可控制的因素是努力程度,当我们把考试的成功和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不甘于失败,坚信自己再努力一下,一定有能力做到。这样的归因会激励着我们。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是为了帮助我们从诸多影响学习的因素中,发现自己可以成长的部分,让我们不断进步。
04.重新出发
行动,而非想法,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学习效果。我们要积极进行试卷分析和反思,通过分析了解自己的薄弱项,接下来,就需要根据老师的建议以及自己的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巩固强项、加强薄弱项。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一步登天,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学会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最终目标前进,让自己能够劳逸结合,同时在每一个阶段感受到成功带来的信心!
家长篇
你的爱,不应被分数稀释
不知不觉间,孩子们走过了半个学期。在此,我们有一番心里话想对您诉说,一届又一届,我们目睹了不少家长因太过急切而适得其反的案例,我们耳闻了很多孩子因成绩不佳而引发家庭冲突。成绩不该充当孩子成长道路的宣判书,更不该成为亲子关系恶化的“肇事者”。
不要让焦虑成为您和孩子间最主要的情感联系。每次考试都只有一个“第一名”,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做了自家孩子的天敌。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不优秀,但不同个体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每一个生命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们应该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别人家的孩子,更应该是自家孩子的现在与过去相比,而非横向间的同学对比。纵向比较能更好地看出成绩变化,对孩子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掌握更准确。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心理法宝”,助力大家化解考后的“五味杂陈”,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
01.高分不捧,总结经验
当孩子获得好成绩时,正是他们情绪高涨的时候,也是他们确立对学习自信心的最佳时机。他们兴奋地向父母报喜,期待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给自己肯定和鼓励。
我们可以根据以下三个要点与孩子沟通:
1.接纳情绪。你要共情孩子的积极情绪,培养他的归属感。参考回应:“看起来,你很开心!爸爸妈妈也为你感到高兴!”“这确实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这样说有什么效果呢?让孩子感到我们不是因为成绩好高兴,而是因为孩子高兴而感到喜悦与自豪。
2.关注过程。你要关注孩子获得成功经验的过程,增强他的效能感。
参考回应:“这次考得真不错,告诉爸爸妈妈你是怎么做到的?”“你通过什么样的努力让自己得到了这么大的提升?”
这样说你能带领孩子正确归因,让孩子清楚好成绩与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
3.享受成功。你要强化孩子的积极感受,培养自主感。参考回应:“好好享受你的开心吧!”不要小看愉悦情绪的价值。成绩满意时,不要急于提出更多要求,制定学习计划,让孩子在积极感受中多停留回味一会儿,强化积极感受,会增加孩子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02.低分不骂,找出差距
你首先要接纳现实,安抚孩子的情绪。如果他难过,允许他哭;如果他懊恼,允许他吐槽。默默关注,尽量保持跟平时一样的状态,让他一个人静静。参考回应:“孩子,看起来你有些不开心,是因为这次考试成绩不太好吗?”“我能理解这种感受,妈妈读书时成绩不理想也会很沮丧。”
1.给予安慰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陪伴与支持。如果孩子不想谈,可以给予其自我消化的时间。鼓励孩子理性看待考试成绩,与孩子一起分析这次考试反映出了哪些问题。特别需要关注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一定要和该生一起分析其原因,千万不能给学生随意贴标签(学习不够努力或不认真学习......),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参考回应:“这样的成绩,一定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你想找出原因,需要有人帮助,我们都在你身边。”“孩子,妈妈看到你的因为这次考试成绩不开心,心里也不好受。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吗?”
(1)鼓励肯定,保护自信心。找找孩子在这次考试中是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保护孩子因考试失利被挫伤的自信心。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适度肯定,从确实有进步的方面、发挥还可以的学科开始。参考回应:
“这次数学成绩不理想,但英语进步了不少。说明你是有努力的,只不过可能需要调整数学学习的方法。妈妈对你有信心!”“虽然数学成绩不太理想,但我发现你的计算题得分率挺高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2)汲取经验,灌注希望。让孩子安心,父母不会因为一次成绩不理想就不再爱他、关心他了。引导孩子正确归因,鼓励孩子自己制定接下来的具体学习计划。参考回应:“孩子,考试是查缺补漏的好机会。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次失利的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好吗?”“接下来,具体做些什么,可以切实提高成绩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03.合理期待正向反馈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自己。”不必用唯一的评判标准让孩子成为“学霸”“牛娃”,比起取得好成绩,让他们成为自己,更值得称赞。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不盲目地与他人攀比,但一定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加优秀。不与他人比,只超越自己。我们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果有什么必须战胜,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我们比分数、比排名,比来比去,往往会心浮气躁,越来越焦虑,乱了方寸,失了自信。如果家长高期待、追求完美,把目标定得很长远,孩子坚持了一个月,还没实现,感觉看不到希望,就会放弃。教孩子学会拆分目标是学习制胜的关键,合理地拆分目标,使之既不会过于轻松实现,也不会让孩子可望不可求,在日积月累中,就能取得显著的进步。心理学上的“瓦拉赫效应”: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这个世上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人。不妨对孩子的期待化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小目标,像“网络游戏”那样当孩子达到一个小目标及时奖励,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价值感、掌控感甚至是归属感。
这是最小正反馈,是一种良性循环,是一种积极的趋势。通过它,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持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自然也会增强。大脑上多巴胺浓度会增加,产生的愉悦感,可以让孩子兴奋的坚持下去,这有助于提升自我价值感,减少空虚感。
事实上想要孩子做的好,先让他感受好,情绪对一个人做事的影响非常大,脑科学的很多研究都已经证实,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提供做事的效率,会提高大脑的运转速度,会提高专注度,并会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一个来咨询的小女孩说“我做了一分的事,就能看到一分的进步,这种肉眼可见的进步反过来能让我觉得更兴奋,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是有用的,努力的方向是对的,从而产生更多的动力来继续前进。”
一件事只会因为越做越好才会坚持下去,没有人会因为越做越差而去坚持。成功的本质,就是一个又一个正反馈积累起来最终给我们一个大的正反馈。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跟风,而是按照孩子的成长节奏,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时冲刺太快就会透支体力;
只有厚积薄发,未来的路才会更加宽敞而平坦。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孩子独立前行,赏遍路边的繁花似锦;
家长放慢脚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最后
在遇到亲子矛盾而家长自身较难处理时,可以及时向学校反映,学校会在能力范围内为家长提供帮助化解矛盾,也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寻求帮助。
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025-83712977(24小时)
南京陶老师热线:
025-96111 (24小时)
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96111(24小时)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
0518-85452253
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科:
0518-85770093
赣榆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
0518-86260851 QQ:552776293
END
撰稿:学生发展中心 徐娓娓
编辑:刘永刚 许志敏
校对:仲伟光
审核:校长室
欢迎关注学校抖音号
了解更多内容
抖音号:170200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