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冠华 || 泛着智慧之光的旧州古镇

文摘   2024-11-02 19:34   广东  


泛着智慧之光的旧州古镇

许冠华


在靖西大地,有一座隐掩于喀斯特地貌群峰之中的旧州古城。虽然她已经历了千年的时光洗礼,但至今仍是一座泛着智慧之光的文化名城。

这里历史文化之深厚,至今仍然熠熠生辉。那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积淀,足可以让游人驻足赞叹,留恋忘返。



这个边陲古城,让我们领略了壮乡文化古镇的人文风貌。这个已历千年的边陲古镇,不知经历了多少历史风云,至今留下的史迹,仍保留着清晰的文化脉络和深深的历史印记。


旧州是名闻遐迩的“绣球之乡”。在这里几乎家家都在制作绣球。在绣球一条街上,户户门前都挂满各式大大小小精工缝制的绣球,供游人选购。坐在门前的绣女们,有十来岁的小女孩,也有上了年纪的绣娘。她们一边飞针走线,还一边解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其中就有一位出类拔萃的绣球制作人黄肖琴大姐。她曾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巧女”的美誉,并被全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她制作的绣球远销世界各国,成为旧州绣球制作的代表名片。她用智慧与经验创新了传统制作的新境界,引领着当地绣娘们用灵巧的双手每年制作出30多万个绣球,远销海内外,创造价值400多万元。使之已成为地方经济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旧州城并不大,但建州的历史绵长。其中“瓦氏夫人点将台”就遗传下丰富的史料记载。她是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她率领广西狼兵抗击倭寇,屡建奇功的故事。她是壮乡儿女心中崇拜的巾帼英雄。
在旧洲这个偏远的边境古镇,历史文化的传承为当地树立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起着民族认知的重要作用。这里有一个农耕博物館,我详细地阅览了这里的每一件展品。从民间礼俗文化乃至农耕活动的织锦、缫丝、养蚕、榨油、制糖……,全面了解了少数民族边民祖祖辈辈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农耕文明的艰苦历程。


有人说,旧州女子不一般。她们心灵手巧,聪敏智慧。我就曾听人说过发生在这里的一段故事。说某朝某代的时候,旧州已是繁华商城。有天傍晚,外地来埠的客商沿街散步,见一醉汉醉卧街侧。街坊中走出一美少女,将醉汉搀扶着前行。客商好奇,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竟当街有这般亲昵,有悖常理,便上前客气地问那姑娘曰:“醉翁者,何人也?”姑娘回眸答曰:“醉翁之妻弟乃吾之母舅。”便径直进了家门。留下客商目瞪口呆,很久都未弄清醉汉究竟是谁?


一件寻常小事,便可见当地人的文化教养是何等淬火纯青。乃至今时,旧州绣女们仍以自已的聪明勤快,撑起当地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旧州的稻米也与别处不同。当街门前摆卖着一种油光透亮的糯米。听他们说是蒸熟糯谷再脱壳出来的米,做出来的饭有一种特别的糯香。我见他们房前都挂着一扎一扎的稻穗,也见到有人在整理脱去谷粒的穗草,说是用来制作扫帚。他们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做成工艺品和日用品,化腐朽为传奇。


当街处,有一辆挂满稻穗的手扶拖拉机。我很好奇地认真地考究了他们的做作。这些割回的稻穗并没有叶子,是纯稻穗。他们也不急着脱粒,而是挂在墙上、架上凉透,随需要时才取下脱粒利用。我好奇地一一为这些独特的农耕习俗留下了影像。


边陲的旧州城,和谐而静谧。如果外人不来,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城中有街有巷,住户街坊似农似商,却没有太多的商埠气氛。
游客们都被周边的景点吸引去了。唯独我在旧城的曲街直巷中转悠,去寻找这里千年的史迹和今人的生活,看看他们是怎样从古到今那样漫长的岁月中摆渡过来的。 
  

     

在街上,我遇到一对当地年轻的夫妇,他俩手里都抱着一个一模一样的小男孩。另一只手推着婴儿车,悠闲地走着。我高兴地与他们打招呼。“你们好,是双胞胎?”两夫妇友好地笑着点头,同声说:“是,双胞胎。”那种知足和自信挂满脸上,满载着为人父母的甜蜜与幸福。                   

啊,地域无论多偏多远,生活总是同日、同月、同步地进行的。在城里人看来,这里是偏远的穷乡僻壤。但又有谁知道这里有如此丰富的人文历史?今天,时代的发展进步,这里也与城市文明对接并轨了,完全是同步的信号。党的关怀和政策扶持正让这边陲古镇,绽放出同样灿烂的岁月青春。

君不见,这里的画山秀水、古迹佚事和人文风俗,不是正以其独有的磁性在吸纳着八方来客吗?   
   



者简介】许冠华,广东茂名人。我愿以心中溢满的乡土情怀,与读者分享茂名的风情与乡愁;留下所爱,留下所想,留下绵绵乡情日月长。







粤西文苑
和你分享平淡生活的点点诗意。生命因爱而永恒,因你而精彩。愿生如夏花之绚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