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等信 || 罗辩其人

文摘   文化   2024-11-14 19:38   广东  


罗辩其人

刘等信

化州罗辩,生于西晋初年。其时,广东中、北各地进入了封建社会,西南仍过着部落联盟社会生活,化州时属高凉郡,民间瘴气盛行,加上缺医少药,乡人多患痰饮等症并且得不到有效治疗。青年罗辩胸怀治病救人的大志,在寻咳药中发现了化橘红(后人称其为橘红始祖),他推广种植化橘红并运用在医学上,成为民间名医,药物学家,是为化州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人。
溯罗辩上祖属于周代楚国的同姓国罗国。春秋时,楚国灭罗,罗的子孙以国名为罗姓。为避战乱,罗辩的上祖嫡系后裔迁徙于四川益州,到三国时期,罗辩祖公有远大抱负,游历南疆,谋求发展,又携妻带儿来到广西合浦。到了罗辩父亲这一代,即罗赤,罗赤刚好二十出头,年轻气盛,不甘于农耕,拜别父母,四处外出亲师学医。
罗赤终于在现广西广东交界的十万大山中访到一位高明的郞中,拜其为师,学到了一身本事,他为了把医学献于百姓,又别了师傅,四处给人医病。适值晋朝初年,他从广西陆川的一条清澈小溪往溪下游寻药访医。小溪下游成了河流,便来到了现在的化州境地。他见两岸民众多患咳嗽之病,且常咳不止,罗赤为了医好这咳嗽病,他再也不去游医了,便定居于现在的化州陵罗江口交汇处的合江镇的山麓下,潜心为民众医病。附近有一女子,见罗赤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愿意嫁给罗赤为妻。不久生了罗辩,罗辩遗传父亲基因,貌似父亲,国字脸,身高一米七八,仪表端正,心地善良,受父的薰陶,从小爱上医学,并有一种为民治病的理想和目标。罗辩几岁时,跟随父亲身边,学父帮病人把脉,领悟极高,一教就懂。罗辩聪颖过人,在四岁那年,父亲为一个大腿流血不止的伤者上药包扎,但包扎后仍流血不止,罗辩见状,叫父从流血的上方用条带子扎紧,罗赤按罗辩的说法去做,果然有效,马上止了血。从此罗赤对罗辩十分器重,还专门请私塾老师为他教学,使他学到了更多知识。罗赤还倾尽全力把平生所学到医术知识传授给他,并想引导他不学小医学大医,专门研究疑难杂症,从而一步而就,一举成名,造就了一名出类拔翠的郎中。罗辩幼时出类拔萃,掌握了一身医学的本领。
谁知罗辩不这样认为:当一个郎中,讲医德,力品行,不讲名利,服务于大众,专医大病不医小病是不切合实际的,特别是看到眼前绝大多数人患有的咳嗽病不能坐视不管,咳嗽看起来不是病,但咳得撕心裂肺要人命。他体谅所有咳嗽病人的痛苦,把医治好目前咳嗽病者当作一件大事,不能贪一时的出名,不顾大众的疾苦。于是他高度关注咳嗽病患,下定决心,非寻到咳嗽药物治好咳嗽病人不可。

别看罗辩年纪轻轻,他却思想趋于成熟,并有为民医咳的志向。罗辩也深知,寻药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父亲当年为寻咳药,历尽千辛万苦,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罗辩也想过,弄不好也会象父亲一样,一事无成,或丧于虎豹之中。罗辩为寻到治咳药良方,不顾个人的安危,去掉私心杂念。于是,罗辩拜别父母、妻儿,头戴上斗笠,手拿柴刀,背上竹篓和行李,不怕艰难,沿江而下,逢山过山,逢村过村,走家窜户,边医病边去寻访医治村民咳嗽的草药。


数年后的一天,罗辩来到了高山林密的现化州城西南处的中火嶂大山。山下有条村庄,但村里空气受到山中瘴气的侵袭,几乎所有人都患上了咳嗽病,当时听到村中这咳那咳,咳声连天,甚至咳得撕心裂肺,难忍之极。罗辩见着此情此景,作为郎中的他,没能医治咳病,感到十分内疚,内疚之后认识到自己责任所在,更加坚定了寻找治咳良药的信心。说来也怪,这日,进入寒冬,天气有点冷,开始有点阳光,突然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噼啦!噼啦”地下起了大暴雨,罗辩来不及躲闪,淋湿了衣裳,本来长日的奔波劳累,身体早就有些不适,又加上这透凉的衣服,穿心入肺,经不起着凉了,瞬间打起喷嚏。雨一阵而过,罗辩感到此处不能久留,换掉湿漉漉的衣服,继续赶路,仍沿江而下。可是罗辩的步履总感觉不同往日,头重脚轻,心里闷胀,喉咙又咳喘起来。他知道自己已染上了咳嗽病,不但亲自赏到咳嗽的难受滋味,而且掌握到咳嗽病人咳嗽的痛苦程度,盼望着早日找到咳药,医好咳病,解决大众的疾苦。于是,他来不及休息,带着沉重的病体继续上路寻方。
又走了数月,正是阳春三月,他终于来到了江口,正当午,又有阳光,本来三月的阳光是柔和的,但患病的罗辩,就是柔和的阳光也受不了,咳嗽难忍,全身感到不舒服,此时忽然他见江口旁的山冈上有一棵野生的绿浓浓的老树,想到树下避一避遮遮荫,解决这难受。他竭尽全力往山冈上爬,终于爬到了老树旁。虽然爬到树旁,但体力透支过度,再也走不动了,眼睛金星闪闪,眼花缭乱,看不清情况,在极度难忍下全身瘫倒在树下。正在此时一阵微风吹来,罗辩顿时闻到一股芬香的味道,他作深呼吸,觉得喉清肺爽,逐渐累态不见了,恢复了体力,而且十分精神。他便站起来观察,却发现这棵野老树正开着满枝的白花,这香味正是白花飘香,凭着多年的经验,他懂得这花有药用,当场采了一些花瓣放入自身带来的竹筒水浸泡,认为泡出味了便将水饮下,水落入肚,马上感到这水可口芬芳,慢慢觉得它润肺清爽,有止咳之效。他十分激动,说:“我梦寐以求的,想找一种能治好咳嗽病的药,终于找到了。”他欣喜若狂,不过喜过之后,觉得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便对着这棵有些枯萎的老野树说:“宝树呀宝树,不知你能活得多久!我不如……。”于是挨着老树的地方搭起了一间草庵住了下来。捡起落下地上的花瓣晒干,整日对树对花进行了研究,大约过了一个月,花凋谢后长出了幼果,两个月后结成壮果,果皮青,带绒,味异香,却不能像普通水果一样食用。他将果摘下晒干,拿一个切片泡水服用,服后没了咳嗽,很快治好他的痰咳症。罗辩认定这树是治痰咳的良药,罗辩十分高兴,把花和果抱在怀里,突然有一个想法:天下咳嗽病人太多了,就凭这棵树解决不了问题,再说树也老了,也不知那日枯死,能不能发展多些,于是便产生了栽种的念头。树没有种子,又如何栽种,怎样栽种,确是个难题。他想了许多办法,亲自试种。开头,剪枝扦种,枝吸不到水分,结果枯死了,认为这个办法不可取。后来又用黄泥浆糊枝嫁接法,把黄泥浆糊在枝上,用布或树叶包扎,几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发现了黄泥培育出根蔃,然后剪下移种,这种方法十分有效,枝成功地活着了,成了小苗,再过几年,小苗长成了大树,又将大树进行嫁接,就这样不断嫁接,细心浇水培育,秋去冬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劳作,终于栽满了山冈,有千株树。他掌握了树每逢春暖开花,三月含苞盛放,四月长出小果,五月结成壮果,六月便可收成的生长规律。树叶似柚桔树,果瓤却是红色的,红属吉祥,罗辩便给这树起名叫橘红树,把花叫橘红花,把果叫做橘红果。罗辩又把收成的花和果晒干,拿去给咳嗽病人试用,花果有奇特功效,药到病除,成为治咳的良药。
消息传开,附近咳嗽病人纷纷前来求医,罗辩十分热情,细心照料,将橘红花泡茶饮,将橘红果切成片煲水服,特殊病情的又将花果配它药服,因人施药,因病配量,使医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没有一个医不好的。一日,一个老者扪着胸,咳得特别难受而来,问罗辩,橘红是不是可治咳嗽病,罗辩肯定回答,老者却讲述前段时间叫儿子来取了一个橘红服用,却一点效果都没有。罗辩立即问诊并对其说,你老伯咳嗽多年,已积咳成痨疾,表面看属咳病,但由咳转痨疾,病根属咳,但身缠痨疾,应在用橘红治咳的同时加几味痨药,必能病除,罗辩当场用橘红瓤配它药,让他煲服,结果,老伯服下后咳病立即好转,使老伯对罗辩的医术信服得五体投地。在旁的人都非常感动,千多谢万多谢,有的还送钱送物酬谢,罗辩心地善良、仁爱可嘉,不但分文不收,而且将自已在橘地放养的鸡,本来拿去卖换取粮食的,也杀了招待他们,走时热情相送,交待一番,亲如兄弟。后来,他为了方便病人,采集中草药,就地开了个诊所。他技术精湛,不但能医咳病更能医百病,医疮疥、偏瘫、痨、痧、痹、瘀、瘤、癣、痢等疑难杂症十分拿手,并一律免费给人治病,加上他医德高尚,受人尊敬,久而久之出了名,成为名医,民间都称他为橘医。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忧病人所忧,急病人之所急,惦记着边远山区还有许多没得到医治的咳嗽病人。再说,罗辩发现了近期有不少过去医治好的咳嗽病人又前来医治。一问才知是病情复发,这是何故?不得不使罗辩深思,心里总感到不安,为了彻底根治这咳嗽病,他不顾自己七十多岁的年纪,毅然下乡调研清楚染病的原因。



罗辩出发前,叫来徒弟李叔,为他看守橘红园。他装上几篓橘红果、橘红花被白牛驮着而去。
他沿江而上,深入两岸乡间,挨村挨寨,挨家挨户,走遍化州大地,一边医病,一边搞调查研究,最终弄清楚咳嗽病人再次复发是环境受到了瘴气污染所致的原因,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治理污染的办法,到处发动村民打扫卫生、清除污沟积水,杀蚊灭虫,烧土坯、放煹火驱瘴气,这样一来,效果甚好,瘴气赶跑了,森林中产生了新的氧吧,从而彻底地根治了咳嗽病患。后来他以乡间为家,还收徒弟学医,传授医病技术。他的徒弟遍及化州大地。他为了维护橘红的正确耕种秩序和药性使用,敢于与偷橘、贩橘坏分子作斗争,一身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天下百姓为已任。
罗辩在九十多岁时仙逝了。他逝世后,人们传说他骑着白牛出诊医病而未归。但其大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们永远记住他种橘和治病救人的功德,流芳百世,世世代代传颂。在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也就是罗辩逝世二十年左右的南朝时,化州进行地方建制,设立县治,取罗辩姓,把县署名叫罗州县,后来升格州治叫罗州,再后来干脆将其姓名一起叫罗辩,或叫辩州。把罗辩当年到乡间治病救人活动频繁的贯全县南北流域的大江叫罗江。总之,罗辩在南朝盛名于天下。化州以罗姓名冠名沿续了550多年,至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认为州地有龙化迹象,把辩州改为化州,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州府从河东旧城岭迁至河西石龙岗,之后几朝,地方州县虽不再以罗辩姓名命名,但民间对罗辩植橘治病救人的美德始终没有淡忘,人们继续在宝山周围种橘,发展到李、赖、陈、潘四大家园,特别赖李家园的橘红越种越好,首选上送朝廷,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化橘红成为朝廷贡品,御用药物,视为世界珍宝,始有一片值千金之说。
人们为郑重纪念罗辩,在化州城东门建起了“辩仙门”,在城中石龙岗处建起“华严庵”,庵门贴上对联,左联:“韵事忆当年,橘树千株经手植;”右联:“仙踪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栖。”后来,人们认为罗辩升仙了便称罗辩为罗大仙,亦称为橘仙。为进一步仙化罗辩,人们传说罗辩不但没有死,而且升了仙,还成了化州的仙祖。传说他在南国名山中火嶂修炼,修炼中仍种橘红,还收何仙姑(八仙过海之一的仙人)为徒,收六皇为童子,常与徒弟及身边的仙牛,一起深入民间救苦救难,为民除害。后来隐居于高峰瑶池。
罗辩在家乡种橘,橘名誉天下,化州人以此为荣,把州地称为橘州,把化州称为橘乡,把自己称为橘州人,以此缅怀罗辩先祖。


歌曲《粤西文苑》由刘子立作词

【作者简介】刘等信,男,化州市人,2004年6月底开始文学创作,擅长写小说故事,已出版8部个人专著。现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粤西文苑
和你分享平淡生活的点点诗意。生命因爱而永恒,因你而精彩。愿生如夏花之绚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