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领域的术语,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深耕细作、持之以恒的方法论。在这个话题下,我们不追求速成的奇迹,不盲目追逐分数的高低,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激发潜能、培养兴趣、塑造人格。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节奏,而深度学习,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并遵循这条内在成长路径的灯塔。
本文源自公众号:爸爸在读
全文共 2234 字
阅读约需要 6 分钟
普通孩子的非凡成就,不在于超群智力。
而在于系统地挖掘和利用每一个学习环节的策略深度。
在这一认知的指引下,我将今天自己阅读内容整理分享给各位,真心建议收藏逐句逐字多阅读几次,一定会有收获。
普通家庭的明智选择
确实,真正的学霸通常具备高智商和旺盛的精力,他们的驱动力来自好奇心或好胜心,喜欢挑战难题。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而是有着强烈个性,喜欢冒险和解决问题。
然而,这样的孩子并不常见,也无法强求。
因此,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父亲,做的就是面对现实,冷静思考如何引导自己家那个“普通”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
向学霸模式转变的策略
对于普通孩子的学习,家长们需要有清醒的认知。
你会发现,在初高中阶段,有许多竞赛机会。
如果孩子没有被提前选中,比如我们市里的“飞天班”。
那么在智力水平上,大多数孩子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明显。
一种普通孩子向学霸转变最靠谱的模式——“深度学习”,这包括深度预习、高效课堂、高效错题整理,以及期末的学习数据分析与规划。
有人通过多年的观察与总结普娃深度学习进阶之路,非常有价值,值得分享:
深度预习最容易踩的坑是【没有明确的预习标准】,最终导致“无效预习”。
【深度预习】可以显著提升【课堂效率】,帮助更好地进行【高效错题整理】和【反复练习】。最后结合【期末的数据分析与规划】,这才是普通孩子提升学习效率的完整路径。
整个过程不需要额外的补习班或大量教辅资料,只需要孩子在“深度”上投入时间和精力。
同时追求学习的“宽度”和“深度”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不现实的,孩子不是机器,无法两者兼顾。
深度学习是体系化运作,而非独立,必须完成四大环节:
1、制定深度预习的标准 根据孩子接受程度,制定即可,我建议以教辅资料中基础部分的正确率应达到90%,提优部分应达到80%以上,只有这样才算是有效的预习。但达到这个标准并不意味着预习就结束了,进入下一环节。
2、根据错题回溯课本 寻找预习中的知识漏洞和难点,极大的培养他们“深度思考能力”。新知识的探索与对疑难点的深入思考,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解答了,我一直心中疑惑,为什么我女儿在暑假【提前学几单元】反而只考了76分,因为提前的方式会影响深度思考,因为那样只是“在听”,脑中缺乏探究的过程。
3、带着问题听课 孩子需要将预习中遇到的难点标记并留存,带着这些问题去课堂上寻求解答,这样可以显著提升课堂效率。带着问题去听课,可以确保孩子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专注,从而真正掌握新知识。其中这个环节要注意,就是“少说多做”是一贯的教学理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教育孩子,比单纯提升某些技能要更有效果。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整理错题和反复练习。靠“以事练娃,以事教育娃”比单独提升什么自驱力、注意力效果更好。
4、极其重视复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期末的数据分析与规划是家长最需要参与的部分。这是非常有效的策略,也是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孩子的复盘能力往往还未养成,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家长的介入与协助。
作为父亲,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以及排名变化的数据,制定针对性的学习策略。
例如,可以为孩子制定“小科取胜,大科维稳”的策略,以在整体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追求“深度”比追求“宽度”更重要
大多数孩子都是“普娃”,而不是天赋异禀的“学霸”。
只要你和孩子能够持续地执行这些步骤,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学习这条路径已经足够实用且高效。
这些步骤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环节。
对普通孩子来说,追求“深度”比追求“宽度”更重要,不必强求两全其美。
如前面所说,“小科取胜,大科维稳”的目标策略,通过小科目总分的超出,来获得优势,从而制定相关的复习计划和精力分配。
最后还是想重复一下,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与孩子一同成长,塑造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不断前行的力量。
互动话题
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