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这篇文章时正值2023年农历初一,勾起了我初入宁养社会工作场域时,经历过的一次助人工作者次级创伤的回忆。
记得过完年假后的第一个工作天,当我打开院舍的电子邮箱时,我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在短短年假期间,竟然有16位癌末病人离世,当中包括了一些关系很好的病人,我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消息。
然后责怪自己的想法,开始反复出现,例如,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我是不是可以为他们多做一点?最遗憾的是无法好好道别,再没有机会说声再见。
人生中,遗憾总是难以避免的。但是,除了接受之外,我们如何在能力范围内,降低遗憾出现的可能性?
后来,我想了一个小方法来帮助自己:每当我放长假期之前,我都会到病房,跟晚期癌症病人说一声,自己即将有一个很长的休假,需要一个星期后才能回来,祝福您我都平安,以平安道别。
当病人进入弥留状态后,医护便会安排弥留病人入住一个独立的房间,好让家人陪伴,作最后的道别。对很多家属来说,这是一个困难的时刻,因为站在病床边,看着即将死亡的亲人,会感到很无助,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其实对于宁养社工来说,同样艰难,所以宁养四部曲,对助人工作者来说,十分重要,但如果助人工作者,因事未能及时赶回来道别怎么办呢?
除了上述的长假期前探访外,另一个方法,就是邀请病房的护士帮忙。如果临终病人转为弥留状态,请通知我,虽然身在外地,无法超越时空回来,但我可以透过手机,录制一个语音通讯给护士,请护士代为播放给弥留病人聆听,而语音通信的内容,就是宁养四部曲——以爱送别。
记得有一次,我与妈妈到星加坡跑马拉松,跑完比赛的那个晚上,我收到护士的通知,她说有一位认识了很久的晚期病人,刚进入了弥留阶段,于是我便在酒店,录下以下的宁养四部曲:
第一部曲:
分享一个您最欣赏对方的地方
阿兴,我很感恩在这段日子认识您,欣赏您在最后的阶段,与女儿和好,彼此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爱。我见证着您的勇气,以及对女儿的爱,彼此珍惜了最后的相处时光。女儿也曾跟我说,您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第二部曲:
分享一个您与病人最深刻的回忆
阿兴,我最记得与您一起游玩赤柱的那一天,我们还偷偷跑开,到便利商店买雪糕吃呢!护士完全没有发现,回程的时候,我们还哈哈大笑呢!
第三部曲:
修和,说对不起或原谅
阿兴,很抱歉这段时间,没能在您身边,所以我透过护士姑娘,将这段录音送给您,让您知道我一直祝福着您,而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陪伴着彼此。
第四部曲:
说出感谢、爱和永远记得对方
阿兴,感谢您一直以来,支持我们的活动,例如每个星期一,都来活动室参与插花班,也谢谢您鼓励身边的癌症同路人参与活动,您知道吗?其中一位您所鼓励的同路人阿辉,一开始他完全不理睬我们,但得您的鼓励后,他每天下午都来参加活动,也终于看见他开怀大笑的样子,您鼓励了许多病友啊!
最后很肉麻也要说一声,我也很爱您,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应该爱自己,也值得被爱。阿兴,我会永远记得您的,我们相约天上再见面的那一天,我们再一起跑去买雪糕!
记得任职宁养社工后,第一位关系最深的癌症病人,是87岁的威廉老爷爷,他以前是一名台湾的飞机师,也是第一位让我直面死亡的晚期癌症人。但是,他离开之后,我无法出席他的丧礼。丧礼的那天,我整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我觉得很无助,不知道自己在丧礼上可以做些什么。
不久之后,我的外公也离世了,在丧礼上我一直哭,无法停止下来,现在这一刻我才觉知到,这是连同威廉老爷爷,还有其他病人离世所压抑的眼泪,一次性流出来。
眼泪过后,我仿佛重拾了勇气,也跟身边的朋友说笑,除了自己家和宁养院外,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大酒店——殡仪馆了,我希望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丧礼三部曲。
第一是准备一份心意,这份心意是什么?怎么准备?我们社工常说——Use of Self,运用真诚的自己。我在这里会诠释为,运用自己的天赋与专长,例如我喜欢绘画,我会绘画一张病友的人像,连同慰问卡,在丧礼上送给病友的家人。此外,我也常常有意识地,在临终病人参加活动的时候,拍下许多活动照片,并在丧礼中送给家人。在丧礼中,我们就可以拿出相册,与家人一起回顾临终病人在宁养院的生活,许多家属看毕照片,都会说原来妈妈最后的日子,并不是在等死,而是参加了许多活动,有许多义工朋友陪伴和关心她,妈妈在最后的日子充满了笑容。此外,我也会DIY一些小白花扣针,除了挂在自身的黑色西装外套上,也会送给在场的家属,表达对丧礼的尊重和心意。
第二是在仪式开始前两小时到达。社工经常强调有目的的介入 (Purposeful Intervention),根据出席超过300场丧礼的经验,我会鼓励大家在丧礼仪式前的两小时到达,不然仪式开始时,您难以接触到病人家属,因为她们需要忙着接待和鞠躬,更不论仪式开始后,根本没有倾谈的空间。预早时间到达,就可以有时间跟家属看看相册,从回顾照片中打开话题,比如关心对方最近的心情,是否睡得安好等等。
第三是运用瞻仰遗容的时间。在仪式开始之前,在觉知自己是否准备好之后,我会在取得家属的允许之下,邀请家人陪伴我瞻仰遗容,我会跟逝者说一次宁养四部曲:说欣赏、深刻回忆、感恩、永远记得对方。除了是自己作为社工的自我疗愈外,也是为站在身旁家属表达哀伤而铺路,因为当我讲完之后,我会同样邀请家属分享:
- 您最欣赏他的是什么?
- 您们之间最深刻的回忆是什么?
- 您最想多谢他的是什么?
最后我会肯定家属,在照顾病人期间的付出和努力,「表达」和「被看见」已经是一种疗愈。
朋友经常会问,经常面对死亡的工作,您会感到麻木吗?我常笑说回答:“会的。”「揸流摊」*的人会,因为当我们用真诚的心,去关顾临终病人的时候,哀伤是难免的。
可是,入职一年后,我却笑不出来,因为我觉知到自己的哀伤无法表达,泪水流不出来,哽在心底里更难受,于是我为了帮助自己,参加了一个人本表达艺术治疗活动。
59岁的胡女士,患有末期肺癌,我曾家访她两次。再致电,已经是弟弟接电话,说胡女士人在医院,不方便探访。同日下午,胡女士就离开人世了。在第二次家访的时候,胡女士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感谢上司和弟弟的照顾,可惜,现在成为了遗憾。
于是我尝试为病人完成病人的遗愿:
1)代笔起草感谢卡给病人的上司(病人的意愿和方式)
2)制作一个特别的感谢给弟弟(病人的意愿和社工方式)
并在丧礼中分别将病人的心意,交给这病人的弟弟和上司。
有时候,当我经过某些地方,就会想起某些已经离世的临终病人,这个时候我会觉知一下自己的状态,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到访一下,曾经与那位临终病人有回忆的地方。
记得小葵是一位认识很久的癌症病人,有一次在观塘举办饮茶活动的时候,她说活动结束后,很想去一个地方,买一些东西。原来小葵想要到附近的一个旧商场,买上海粗炒回到宁养院作晚餐。我问小葵怎么特别要买这一家的粗炒,她说患病前的40多年,都在观塘上班,唯独这间上海店的粗炒最好吃。我当下就感受到,小葵吃的是回忆的味道。同样,这张照片是我在小葵离世后3年,在观塘完成演讲后,再次到访这间上海店,所感受的就是,我与小葵回忆的味道。
在带领同工和义工的哀伤培训工作坊中,我经常强调哀伤不是一种病,因为泪水的背后是很多很多的爱。也许,我们很擅长于社工教育与培训,但不要忘记先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意义,就是当我们真实地照顾自己和经历过哀伤,更能够同理丧亲者,更容易走进对方的世界中,在服务中以爱连结。
* 泛指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
作者
吴宇峰
(香港宁养社会工作者学会 创会会长)
原创声明
*封面原图由宁养办制作。内文配图由作者提供,谨此致谢。
*本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请勿擅自修改文章内容及封面配图,以尊重知识产权。
欢迎持续的关注与支持
一起分享宁养的食粮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李嘉诚基金会
https://www.lksf.org
汕头大学医学院
https://www.med.stu.edu.cn
宁养项目
https://www.hospice.com.cn